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乳腺癌疾病的健康教育

乳腺癌疾病的健康教育

乳腺癌疾病的健康教育一.入院宣教认真热情接待病人,分配床位,做好入院宣教,如:住院须知,探陪客制度,病区环境,配膳制度,开饭时间,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等,带病人到床前并通知医师二.指导疾病知识由责任护士由浅入深,通俗易懂的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知识,使其对自身疾病有所了解,以及有关手术治疗后转归和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心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1)疾病的知识a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发病率约为23/10万。

多发于40-60岁的女性,其中更年期和绝经前后的女性尤为多见,男性很少见。

b较易发生乳癌的高危女性群体有:①未生育、晚生育或未哺乳者。

②月经初潮遭遇12岁,绝经晚于52岁者。

③一侧乳房曾患乳腺癌者。

④脂肪的摄入与乳腺癌有明显的关系,尤其是绝经后肥胖的女性。

⑤家族有乳腺癌倾向者,如母亲或姐妹曾患乳腺癌,发病率比一般女性高2-3倍。

⑥患有卵巢或子宫原位癌病史者。

⑦胸部多次、大剂量接受X线照射史者。

c乳腺癌多数起源于乳腺管上皮,少数发生于腺泡,可归纳以下几种类型:①非浸润性癌,系指癌细胞生长局限于末梢乳管或腺泡的基底膜内,无间质浸润的癌又称原位癌包括导管内癌和小叶原位癌及乳头湿疹样乳腺癌(不伴发浸润生长者)。

该类型属于早期的乳腺癌,预后较好。

②早期浸润癌:是指癌细胞穿破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的癌,包括早期浸润性导管癌、早期浸润性小叶癌。

该类型属于早期癌,预后较好。

③浸润性特殊癌: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粘液腺癌、小管癌、腺样囊性癌、大汗腺癌、鳞状细胞癌等。

此型分化一般较高,预后尚好。

④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髓样癌(无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硬癌、单纯癌、腺癌等。

此型乳腺癌最常见,占80%左右,分化低,预后较上述类型差。

⑤其他罕见癌:分泌型(幼年型)癌。

癌细胞沿导管或筋膜间隙蔓延,可侵及皮肤、胸肌,亦可早期经淋巴、血液转移,其中淋巴转移最常见。

腋下、锁骨下淋巴结转移多见,位于乳房内侧和中央区的乳腺癌常首先转移到胸骨旁淋巴结。

(2)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a皮下积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较为常见,发生率在10%-20%,除手术因素外,术后要特别注意保持引流通畅,包扎胸带松紧适宜,避免你过早外展术侧上肢。

积液要早发现,及时穿刺或引流排出。

b皮瓣坏死:乳腺癌切除术后皮瓣坏死率约为10%-30%,皮瓣缝合张力大是坏死的主要原因。

术后注意观察胸带勿加压包扎过紧,及时处理皮下积液。

c上肢水肿:主要原因是上臂的淋巴回流不畅、皮瓣坏死后感染、腋部死腔积液等。

术后避免在术侧上肢静脉穿刺、测量血压,及时处理皮瓣下积液。

卧床时抬高术侧手臂能够预防或减轻肿胀。

出现明显水肿时,可采取按摩术侧上肢、进行适当的手步的了解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三.休息与饮食指导提供清洁与安静的环境,室内光线宜去暗淡,以保证患者休息和足够的睡眠。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四.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与患者交谈,针对患者的年龄、性格、职业、文化程度等具体地进行心理护理,多了解和关心病人,向病人和家属耐心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鼓励病人表达手术创伤对自己今后角色的影响,介绍病人与曾经接受过类似手术且已经痊愈的妇女联系,通过成功者的现身说法帮助病人度过心理调适期,使之相信一侧乳房切除将不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工作、社交;告知病人今后行乳房重建的可能,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和治疗。

五.症状教育1.常见乳房癌的症状(1)乳房肿块1)早期:表现为患侧乳房无痛性、单发小肿块,病人多在无意中发现。

肿块多位于乳房外上象限,质硬、表面不甚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尚可推动。

2)晚期:乳房癌发展至晚期可出现:a肿块固定:癌肿侵入胸膜和胸肌时,固定于胸壁而不易推动。

b卫星结节、铠甲胸:癌细胞侵犯大片乳房皮肤表面出现多个坚硬小结或条索,呈卫星样围绕原发灶。

结节彼此融合、弥漫呈片,可延伸至背部及对侧胸壁,致胸壁紧缩成铠甲状时,呼吸受限。

c皮肤溃破:癌肿侵犯皮肤并破溃形成溃疡,常有恶臭,易出血。

绝大部分乳腺癌是由病人自己发现肿块,所以要大力宣传、指导、普及妇女乳房自查技能。

每个月定期实施乳房自我检查。

停经前的妇女在月经结束后4-7天进行检查为宜。

洗澡时站立位对着镜子观察更易于发现肿块。

平时检查取直立或仰卧位两种姿势,将四指合并,从乳房外周开始,以圆圈状触诊方式,向内移动,直至触到乳头处,或将乳房分四个象限,在每个象限内,以合并的四指移动触诊。

(2)乳房外形改变:乳房肿瘤增大可致乳房局部隆起。

若肿瘤累及乳房Cooper韧带,可使其缩短而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即所谓酒窝征。

临近乳头或乳晕的癌肿因侵及乳管使之缩短,将乳头牵向癌肿一侧,可使乳头扁平、回缩、内陷。

若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可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乳房皮肤成橘皮样改变。

(3)转移征象1)淋巴转移:最初见于患侧腋窝。

肿大的淋巴结先是少数散在,质硬、无痛、可被推动,继之数目增多并柔和成团,甚至于皮肤或深部组织粘连。

2)血晕转移:乳房转移至肺、骨、肝时,可出现相应受累器官的症状。

肺转移可出现胸痛、气急,骨转移者可出现局部骨疼痛,肝转移者可出现肝大或黄疸。

六.项目检查指导项目检查指导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各项相关检查的目的及意义,以及相关特殊检查,如采血化验的注意事项,并由专人陪同患者进行各项特殊检查,使患者感到温馨和安全感,从而使检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同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患者及家属给予告知,以解除患者疑惑心理。

七.术前指导1.妊娠与哺乳妊娠期与哺乳期病人,立即终止妊娠或停止哺乳,因激素作用活跃可加速乳腺癌生长。

2.控制感染晚期乳腺癌病人术前注意保持病灶局部清洁,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3.皮肤准备手术前一日备皮,对切除范围大、考虑植皮的病人,需做好供皮区的准备。

备皮范围一般是上起锁骨上部,下至脐水平,两侧至腋后线,包括同侧上臂1/3和腋窝部,剔去腋毛。

4.耐心细致的讲解术前为什么要禁食,备皮、导尿管的留置及术前用药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

通过耐心的讲解使患者在了解知识的同时。

顺利配合术前准备工作,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八.术后指导1.体位:术后麻醉清醒、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和引流。

2.加强病情观察 :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切口辅料渗血、渗液情况,并予以记录。

乳房癌扩大根治术有损伤胸膜的可能,病人若感到胸闷、呼吸困难,应及时报告医师,以便早期发现和协助处理肺部并发症,如气胸等。

3.加强伤口护理1)保持皮瓣血供良好a手术部位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使皮瓣紧贴胸壁,防止积液积气。

包扎松紧度以能容纳以手指、能维持正常血运、不影响病人呼吸为宜。

b观察皮瓣颜色及创面愈合情况,正常皮瓣的温度较健侧略低,颜色红润,并与胸壁紧贴;若皮瓣颜色暗红,则提示血循环欠佳,有可能坏死,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c观察患侧上肢远端血循环情况,若手指发麻,皮肤发绀、皮温下降、动脉搏动不能扪及,提示腋窝部血管受压,应及时调整绷带的松紧度。

d绷带加压包扎一般维持7-10日,包扎期间应告知病人不能自行松解绷带,瘙痒时不能将手指伸入敷料下瘙痒,若绷带松脱,应及时重新加压包扎。

2)维持有效引流:乳房癌根治术后,皮瓣下常规放置引流管并接负压吸引器,以便及时、有效地吸出残腔内的积液、积血,并使皮肤紧贴胸壁,从而有利于皮瓣愈合。

护理时应注意:a保持有效负压吸引:负压吸引的压力大小要适宜。

若负压过高可致引流管腔瘪陷,致引流不畅,过低不能达到有效引流的目的,易致皮下积液、积血,若引流管外形无改变,但未闻及负压抽吸声,应观察连接是否紧密,压力调节是否适当。

b妥善固定引流管:引流管的长度要适宜,病人卧床时将其固定于床旁,起床时固定于上身衣服。

c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受压和扭曲,引流过程中若有局部积液、皮瓣不能紧贴胸壁且有波动感,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d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术后1-2日,每日引流血性液体约50-200ml,以后颜色及量逐渐变淡、减少。

e拔管:术后4-5日,每日引流液转为淡黄色、量少于10-15ml,创面于皮肤紧贴,手指按压伤口周围皮肤无空虚感,即可考虑拔管。

若拔管后仍有皮下积液,可再严格消毒后抽液并局部加压包扎。

4. 预防患侧上肢肿胀:患侧上肢肿胀系患侧腋窝淋巴结切除、头静脉被结扎、腋静脉栓塞、局部积液或感染等因素导致上肢淋巴回流不畅静脉回流障碍所致。

a①勿在患侧上肢测血压、抽血、做静脉或皮下注射等。

b②指导病人保护患侧上肢:平卧时患肢下方垫枕抬高10˚-15˚,肘关节轻度屈曲,半卧位时屈肘90˚放于胸腹部,下床活动时用吊带托或用健侧手将患肢抬高于胸前,需他人扶持时只能扶健侧,以防腋窝皮瓣滑动而影响愈合,避免患肢下垂过久。

c③按摩患侧上肢或进行握拳、屈、伸肘运动,以促进淋巴回流。

肢体肿胀严重者,可戴弹力袖促进淋巴回流;局部感染者,及时应用抗菌药治疗。

5.指导病人做患侧肢体功能锻炼由于手术切除了胸部肌肉、筋膜和皮肤,使患侧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制。

随时间推移,肩关节挛缩可导致冰冻肩。

术后加强肩关节活动可增强肌肉力量、松解和预防粘连,最大程度地恢复肩关节的活动范围。

为减少和避免术后残疾,鼓励和协助病人早期开始患侧上肢的功能锻炼。

a术后24小时内:活动手指及腕部,可做伸指、握拳、屈腕等锻炼。

b术后1-3日:进行上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利用肌肉泵作用促进血液、淋巴回流,可用健侧上肢或他人协助患侧上肢进行屈肘、伸臂等锻炼,逐渐过渡到肩关节的小范围前屈、后伸运动(前屈小于30˚,后伸小于15˚).c术后4-7日:病人可坐起,鼓励病人用患侧手洗脸、刷牙、进食等,并作以患侧手触摸对侧肩部及同侧耳朵的锻炼。

d术后1-2周:术后1周皮瓣基本愈合后,开始作肩关节活动,以肩部为中心,前后摆臂。

术后10日左右皮瓣于胸壁粘附已较牢固,循序渐进地作抬高患侧上肢(将患侧的肘关节伸屈、手掌置于对侧肩部,直至患侧肘关节与肩平)、手指爬墙(每天标记高度,逐渐递增幅度,直至患侧手指能高举过头)、梳头(以患侧手越过头顶梳对侧头发、扪对侧耳朵)等的锻炼。

指导病人作患肢功能锻炼时应注意锻炼的内容和活动量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以每日3-4次,每次20-30分钟为宜,应循序渐进,功能锻炼的内容应逐渐增加,术后7-10日内不外展肩关节,不要以患侧肢体支撑身体,以防皮瓣移动而影响创面愈合。

九.特殊指导十.用药指导化疗药物的治疗是重要的全身性辅助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一般主张术后早期应用,治疗期为6个月左右,能达到杀灭亚临床转移灶的目的。

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环磷酰胺(C)、阿霉素(A)、氟尿嘧啶(F)、表柔比星(E)、甲氨蝶呤(M)、紫杉醇(T)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