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古人云:“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是讲多思、善思、深思对于人们行为的成败极为重要。
思维是人脑所特有的功能,因此,思维能力又可称之为“脑功”。
作为一名机关干部,要具备较强的说功、做功和写功,但绝不可忽视强化自己的“脑功”,因为说、做、写都离不开大脑的思维,而且说、做、写的质量又都与大脑的思维能力密切相关。
所以,机关干部必须不断加强脑功修养,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一、机关干部特有的思维品质机关干部除了应具备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品质之外,还应有其独特之处。
根据机关工作的需要,机关干部还必须具有以下四种思维品质。
一是“越级”思维。
“越级”思维是指站在自己的上级、甚至上上级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
因为机关干部要给党委、首长当参谋,如果不站在上级党委、首长的高度考虑问题,而只是站在本部门和个人业务工作的角度考虑问题,最多只能对分管的业务工作提出一些建议,不可能对全局性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这好比一个人观察地形,当他站在山顶进行观察时,他就能把周围的地理位置看得一清二楚;如果他站在半山腰或山下某一地点进行观察,那么他看到的只能是局部的狭小地域。
因此,提高一级想问题是机关干部必备的思维品质之一。
二是“超前”思维。
在受领任务之后、领导作出决策之前,机关干部根据工作进程和事物发展趋势,根据领导在某一阶段、某一时期的总的意图,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思考谋划,准备好意见和建议,一旦领导需要即可立即提出。
这就是机关干部的“超前”思维。
离开了超前思考,对工作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认识不清,就很难提出对领导有新的启发和重要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就会落后于领导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节奏。
有的机关干部在接受任务和遇到问题时,不是自己先想点子、拿主意,而是先问领导怎么办;对下一步的工作,不是主动提出如何办,而是领导叫怎么办就怎么办。
这种只会听招呼不会搞预测、只会跟着跑不会先探路的机关干部是做不好机关工作的。
三是“同步”思维。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机关干部考虑问题都跑在领导前面,也不能要求机关干部对每一个问题都想在领导前面,但最起码要与领导的思路同步。
要想做到与领导同步思维,必须注意三点:一要注意围绕领导者的主要职责思考问题。
作为一个领导者尽管日常事务很多,但他最为关注的是自己所负责的主要工作。
机关干部只要围绕领导的主要职责多用心、多思考,就能与领导者的思维同步,并与之“不谋而合”。
二要注意跟踪领导工作的重心思考问题。
领导者的工作在某个时期、某个阶段都有中心和重点,机关干部思考问题的注意力要随着领导工作重心的转移而转移,从而使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与领导的所思、所言合拍。
三要注意瞄着领导工作的难点思考问题。
机关干部要及时发现领导工作中的难点,特别是对领导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要能及时拿出独到的切实可行的见解和章程,充分发挥机关的智囊作用。
四是“求异”思维。
众所周知,为人、立身宜求同存异,而为学、思维则应求异存同。
“求异”思维,就是要善于从别人想不到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发思绪,想别人所未想,思别人所未思。
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思维领域中的体现。
在“求异”思维中,一要求“异于故我”。
要有意识地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打破自己原有的思维框架,从自己的对立面的立场来思考,从某一新的方向重新思考。
这样,常常会取得意外的收获,收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二要求“异于领导”。
在实际工作中,领导经常把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想法交给机关干部,征求大家的意见。
这时,作为机关干部就应该运用求异思维,多角度、多侧面地谈看法、提建议,使领导的思路更开阔、更客观、更完善。
三要求“异于他人”。
在研究问题时,要敢于并善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大家互相启发,激活联想,产生连锁反应,使思考不再局限于一种模式、一个方向,而有更多的模式和方向供大家选择和考虑,诱发出更多的创新设想。
二、坚持“四个统一”,优化思维品质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思维品质不断优化、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呢?不少“老机关”的经验是坚持“四个统一”。
1.坚持思与行的统一。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是行的先导;人的思想又是从实践中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行又是思的源泉。
总之,思和行是紧密相连、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人们的思维能力就是在“三思而后行——行后而再思”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
首先是多思,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
人的大脑如同一部机器,经常“运转擦拭”,才能保持灵活自如,长时间不“运转”就会“生锈”。
因此,遇事要多想几个为什么,随着这些“为什么”不断被想通,思维能力也就随之不断提高。
世间的事物是复杂的,我们的脑子也要复杂一点,那种遇事不加思索,把复杂事物简单化的倾向,只会把人引向头脑简单、办事鲁莽、事倍功半,甚至一败涂地的境地。
其次是思要见诸于行,防止和克服闭门造车、冥思苦想的倾向。
我们强调的多思,绝不是那种脱离实践的“单相思”,而是以实践为基础,思和行紧密结合的唯物辩证的思考。
脱离实践的思维只能是空想,不仅对提高思维能力无益,而且还可能会使人滑人想入非非的邪路。
只有把思维植根于脚踏实地的工作实践之中,才能开出能结果实的思想花朵。
为什么有的同志用了很多脑筋,却收获甚微?为什么有的同志没有费那么大劲,却硕果累累呢?关键在于思与行结合得如何。
用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光干不想不行,光想不干也不行;只有干中有想,边想边干,才能使思维敏捷,脑力增强。
第三是要行后再思,使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作为一个有头脑、有心计的人,在某一项工作完成之后,不是长出一口气,“过后不思量”,而是反思一下工作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应从中获得哪些教益。
如果我们坚持每完成一项工作或在每个工作阶段之后,都注意回过头来认真地分析思索一番,那么一定会使我们对工作的安排和指导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和预见性。
总之,作为一名机关干部,要想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必须把自己置于思与行的辩证统一之中,在思中强脑,在行中深思。
2.坚持深与新的统一。
机关干部在搞教育、抓试点、树典型、写材料时,领导总是提出要深一点、新一点的要求,然而须知要达到这“两点”决非轻而易举之事,必须有一个深思熟虑的艰苦过程。
一是要往深处钻,透过表层,步步深入,深中求新。
真正新的东西只有在深入挖掘中才能被发现,如科学家深入到分子内部,才发现了原子;深人到原子核内部,才发现了质子和中子;深入到质子、中子内部,才发现了反质子和反中子,等等。
做机关工作也是如此,只有打“深井”,才能出“新意”,只有透过表面现象,深入其内部,才能把握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即客观规律。
所以深入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深入的结果。
作为一名机关于部,不能满足于对事物的表面感受,要经常进行深层次的思维,才能使本职工作有新的突破。
二是要往高处站,放眼全局,高屋建瓴,当好“高参”。
每个机关干部都具体分管某一项业务工作,但我们不能把自己局限在某一项工作之中和普通工作人员的职位上,而应该提高一级想问题,站得高一点,看得宽一点。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本职工作适应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要求,才能使自己在某一方面超过自己的领导,从而形成“高层次思维”,给党委、领导当好“高参”。
为什么有的单位出现领导为机关当“参谋”的反常现象呢?就是因为一些机关干部思考问题的立足点太低,视野太狭窄。
低层次的思维,是不可能出“高参”的。
三是要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立体思维,完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和本质特征。
机关干部经常下基层搞调查研究,为党委、领导提供决策的依据,如果仅仅从某一点、某一线、某一面去观察分析,那么必然会得出“瞎子摸象”式的片面结论。
只有把各个点、线、面上的观察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的立体的综合归纳,才能避免片面性,把握事物的本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思维的进步,立体思维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越来越重要。
作为机关干部,尽管工作职责不同,分管的具体业务不同,但在思维活动中一定要对某一事物的内外上下左右联贯起来思考,避免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避免钻“牛角尖”,力争使自己的思维具有深刻性、广阔性和多维性。
3.坚持博与专的统一。
一个人的思维的广阔性与其各种知识、信息的储存量是否渊博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的思维的深刻性与其对某一专项知识、信息的运用和处理的技艺是否高超是紧密相连的。
因此,坚持博和专的有机统一,是提高思维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要多接受、多储存各种知识、信息,不断丰富和扩大头脑的知识面和信息量,尽力做到博学多识。
作为机关干部,就要认真学习军事政治理论、业务工作的有关知识和社会学、文学、自然科学等多种知识,并通过社会调查、部队调查等多条途径广泛收集客观情况和思想反映,因为这些知识和信息是人们思考问题的基本依据和素材,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和信息越多,思维的辐射面就越大,思路就越畅通,越开阔。
有的人为什么脑子不开窍,思路不清晰?知识贫乏、孤陋寡闻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要博中求专,科学地处理信息,形成指导专项工作的“软件”。
一个人脑子里储存大量的信息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然而如果仅仅是储存,不进行科学的处理,那么大脑只能起“资料库”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思维过程就是信息的处理过程,就是由博向专的转化过程。
为什么有的同志作了大量的调查,收集了大量的情况,却拿不出指导工作的有效意见和建议呢?就是因为缺乏对信息的深入研究和科学处理。
博可使思维有广度,专可使思维有深度。
只有把已经掌握的大量信息集中到一点,求得思维的突破,才能实现由博向专的转化,才能拿出指导专项工作的优质“软件”。
机关干部就是要多进行博中求专的思维,多向党委、领导提供这种优质“软件”。
4。
坚持具体与抽象的统一。
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这是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也是人们思考问题的一般程序。
不管你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人们在工作实践中的大量思维活动都是按照这一程序进行的,都是按照个别与一般、具体与抽象的辩证统一的规律进行的。
如果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我们觉得这一思维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解剖“麻雀”,对个别进行具体分析研究;第二阶段是从对几个个别事物的具体研究成果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第三阶段是把这一般规律具体应用到若干个别事物上。
对这三个阶段,绝大多数机关于部都是比较熟悉的,然而有几个容易被忽视的思维偏向,要注意防止和克服。
一是防止和克服具体分析不“具体”的思维偏向。
这就需要我们在调查研究一个具体事物时,一定要把具体问题、具体情况、具体过程、具体原因搞清楚,从具体分析中得出具体结论,绝不能老是讲“从总体上如何如何”。
二是防止和克服抽象概括不“一般”的思维偏向。
经过若干个别的具体分析之后,应该进行综合归纳,抽象出一般规律来,从而使认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然而我们有些同志在这方面的功夫不到家,在总结经验、汇报工作时缺乏全面准确的概括,没有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因而显得工作很琐碎,思路很零乱,使别人听后也抓不住要领,形不成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