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

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

《动物生物学》
无 脊 椎 动 物
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1
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第一节 软体动物的主ຫໍສະໝຸດ 特征第二节 软体动物的代表动物--河蚌
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的分类
一、单板纲 二、无板纲 三、多板纲 四、腹足纲 五、掘足纲 六、瓣鳃纲 七、头足纲 第四节 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 第五节 软体动物的系统发展
14
15
16
第二节 软体动物的代表动物--河蚌(Anodonta) 又称无齿蚌,广栖于江河、湖泊、池塘水底泥沙中,营埋 栖 生 活 。 三 角 帆 蚌 (Hyriopsis cumingii), 背 角 无 齿 蚌 (A.woodiana woodiana),背圆无齿蚌(A.woodiana pacifica). 1、外部形态: 河蚌两侧对称,体形侧扁,外被瓣状贝壳两片,壳的前端 钝圆,后端较尖。壳背互相以韧带(ligament)连合,腹缘分离。 壳的背前方稍隆起,称壳顶(umbo)。壳的表面有许多以壳顶为 中心的同心圆线,称为生长线。
较高种类:1、脑神经节(cerebral ganglion),2、足 神 经 节 (pedal ganglion) , 3 、 侧 神 经 节 (pleural ganglion),4、脏神经节(visceral ganglion)。 触角、眼、嗅检器、平衡囊,感觉灵敏。
12
13
九、生殖系统和发育: 大多数雌雄异体,不少种类雌雄异形,一些为雌雄同 体。多为完全不均等卵裂,属于螺旋卵裂。幼虫:个体发 育具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veliger larva),也有的种类 为直接发育。淡水的蚌类的特殊的钩介幼虫(glochidium)。
口腔有齿舌,消化腺发达。雌雄异体,受精卵经完 全不均等卵裂,经囊胚,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发育成 担轮幼虫,体延长,腹面生足,背面生壳,经变态成为 成体。海边常可采到毛肤石鳖(Acanthochiton)。
47
48
49
50
51
四、腹足纲(Gastropoda): 是软体动物中最大的一类,动物界第二大纲(昆虫是 第一大纲),有10万种以上。生活在海洋、淡水及陆地, 分布遍及全球,少数种类为寄生。 腹足纲的主要特征
河蚌:钩介幼虫;
节肢动物的甲壳类:无节幼虫; 棘皮动物的海盘车:羽腕幼虫。
42
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的分类 目前已记戴130.000多种,分布广泛。依据它们的贝壳、 足、鳃、神经及发生特点等特征,分为7纲。 一、单板纲(Momoplacophora):
绝大多数为化石种,已灭绝了近 4 亿年。 52 年在深海处 ( 3.570m ) 采 到 生 活 标 本 , 后 被 定 名 为 新 碟 贝 (Neopilina galathea lemche)。 体为两侧对称,具一近圆形而扁的贝壳,腹足强大,
17
18
2、内部构造: (1)外套膜:是紧贴壳内面的两片薄的膜。套膜间 的腔隙为外套腔。内包柔软的体部,其背面是内脏团,腹 面靠前部,有一多肌肉质的爷状足,鳃在足的两旁。外套 膜的后缘,上面为出水管,下面为进水管。
19
(2)足:爷状,侧扁,富肌肉,内脏团腹侧,向前下方 伸出,为运动器官。
(3)肌肉:内脏团前后各有一束闭壳肌。分别称前闭壳 肌 (anterior adductor) 、后闭壳肌 (posterior adductor) 。 还 各 有 一 束 缩 足 肌 , 分 别 称 为 前 缩 足 肌 (anterior retractor) 、后缩足肌 (posterior retractor) ,前端还有伸 足肌(protractor)。
35
36
37
38
(9)生殖系统:
雌雄异体,不易区别,生殖腺1对,在内脏团中,短 的生殖导管,开口于内鳃上腔,肾孔(外肾孔)的附近。 生殖季节精巢呈乳白色,卵巢呈淡黄色。
精子随水流到雌蚌的外鳃瓣的鳃水管中,与卵结合。 受精卵在此发育为河蚌所特有的钩介幼虫。以后附着于鱼 鳃上,生活2-5周,离开再继续发育,幼蚌5年才性成熟。
39
40
41
各类动物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幼虫: 海绵动物:两囊幼虫;(amphiblastula larva) 腔肠动物:浮浪幼虫;(planula larva) 扁形动物的涡虫:牟勒氏幼虫(Muller’s larva); 纽形动物:帽状幼虫; 环节动物、软体动物: 担轮幼虫(trochophoro larva); 软体动物:面盘幼虫(veliger larva);
3.内脏团(visceral mass):是内脏器官所在的部分,常 位于足的背面。多为左右对称,有的扭曲成螺旋状,如螺类。
3
瓣鳃纲
腹足纲
单板纲
多板纲
头足纲
4
二、外套膜(mantle):
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两侧下伸而成,常包裹整个内 脏团,并形成外套腔(mantle cavity)。分外层,形成贝 壳(shell);内层具有纤毛摆动。 三、贝壳(shell): 是软体动物主要特征,故称贝类。由外套膜,外层 上皮细胞分泌而成,成分有碳酸钙、少量壳基质 (conchiolin),或称贝壳素。分三层:由外向内,1.角质 层 (periostracum) 、 2. 壳 层 (ostracum) ( 棱 柱 层 primatic layer ) 、 3. 壳 底 (hypostracum) ( 珍 珠 质 层 pear layer)。 珍珠就是珍珠贝、河蚌等的外套膜分泌物包裹着进 入外套膜和贝壳之间的外物而形成的。
29
中央窦
外套窦
30
无齿蚌的血液循环图示
后大动脉 前大动脉 中央窦
心脏
围心腔
足动脉

肾门静脉
外套窦 肾

足窦
入腮动脉 出腮静脉
31
32
(7)排泄系统:由后肾管特化。 肾脏:肾脏 (metanephridium)( 又称鲍雅诺氏器 organ Bojanus) ,分腺体部和管状部。腺体部(肾体),位于围 心腔腹左右两侧,呈海绵状,明显可见。 路经:围心腔、肾口(内肾口)、肾体、管状部(膀 胱)、末为肾孔(外肾孔),开口于外套腔(内鳃上腔)。 围心腔腺: (又称凯伯尔氏器 Keber’s organ)位于围心 腔前壁,由扁平上皮细胞组成。其分泌物排入围心腔。
43
44
二、无板纲(Aplacophora):
为原始种类,体呈蠕虫状,细长或短粗,无贝壳。 约有200多种,生活的低潮线下数十米,至深海底,肉食 性,分布遍及全球。如:龙女簪(Promeomenia)。
45
46
三、多板纲(Polyplacophora):
全部生活在沿海潮间带,具8块石灰质贝壳,多呈覆 瓦状排列。
1、分布淡水、海水和陆地,大多具一螺旋形贝壳;
2、头部发达,具眼和触角(1-2对),口腔形成口球, 齿舌发达;
3、足发达,叶状,位于腹面,故称腹足类;
4、内脏团左右不对称,由于扭转,仅有一侧内脏器官 (如鳃、肾、心耳等)保留,而另一侧的消失;
52
5、大多侧神经索、脏神经索扭成“8”字形; 6、水生种类雌雄异体,而陆生种类为雌雄同体,陆生 种类为直接发育,海产种类间接发育,常有担轮幼虫和面 盘幼虫期。 腹足类的贝壳各部名称:
25
26
水流入水管外套腔(纤毛摆动) 入鳃小孔 鳃水管鳃上腔出水管。
水流穿行过程中,经瓣鳃进行气体交换。也是受精卵 发育的地方(钩介幼虫)。24小时,需40升水。并辅助摄 食、滤食,食物颗粒,经唇片入消化道。
27
入鳃小孔
鳃水管
28
(6)循环系统: 开管式循环(open circulation),心脏位于内脏团背面 的围心腔(pericardinal cavity) 中,一个心室 (ventricle) , 壁厚;两个心耳(auricle),壁薄。
22
23
(5)呼吸系统:瓣鳃(lamina)于内脏团两侧,每侧两片, 内侧称为内瓣鳃,外侧称外瓣鳃。 每个瓣鳃(内、外瓣鳃)又由内外两片鳃小瓣(lamellae) 构 成 , 每 一 鳃 小 瓣 含 有 许 多 上 下 走 向 的 鳃 丝 (branchial filament)。其表面密生纤毛,内有血管和起支持作用的角质 杆(几丁质)。
5
外套膜
6
四、消化系统:发达,多数种类有颚片(mandible)和 齿舌(radula)。
7
8
五、体腔、循环系统: 初生和次生体腔同时存在。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 留围心腔(pericardium cavity),生殖腺,排泄器官的内 腔。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内有血液流动, 称为血窦(blood sinus)。 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血窦及血液组成。 开放式循环(开管式循环),血液自心室经动脉,入 各部血管,最后汇入血窦(即为初生体腔)。快速游泳的 种类,则为闭管式循环。 血液无色,内含有变形虫状细胞。有的血浆中含有血 红蛋白(haemoglobin)或血青蛋白(baemocyanin),血液呈 红色或青色。
2
第一节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一、身体的划分: 1、头部:位于身体前部,(1)运动敏捷种类,头部明显, 其上有眼、触角,如田螺、蜗牛及乌贼;(2)行动迟缓种类, 头部不发达,如石鳖;(3)穴居、固定种类,头部已消失, 如蚌、牡蛎。 2、足:常位腹部,运动器官,生活方式不同,形态各异。 爷状(蚌)、退化(扇贝)、无足(牡蛎)、腕(乌贼)。
9
六、呼吸器官: 水生种类:用鳃呼吸。(木盾)鳃,栉鳃(ctenidium), 瓣鳃(lamellibranch)。 陆生种类:外套腔内部,微血管密集,称肺(lung)。
10
七、排泄器官: 后肾管:分腺体部,管状部分。排除围心腔和血液内的 代谢废物。
围心腔腺:排到围心腔。
11
八、神经系统、感觉器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