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节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
1. 原始种类,绕食道的神经环、足、侧神经索。
2. 较高等种类:脑、足、侧、脏4对神经节。
3. 头足类 最高级,主要集中于食道周围,外有软 骨包围。 4. 感官 眼、平衡囊、嗅检器
37
脑神经节
侧神经节
脑神经节
脑、 足、 及 侧、 节 脏 间 平衡器 4 相 对 连 神 神 经 经 节
足神经节
足神 经节
12
具口前触手、触须和围口触手;镰形大颚和细齿
13
14
15
2.寡毛纲:大多陆栖,少数淡水。 • 特征:①头部退化,无触手,触须,无疣足; ②具生殖带; ③雌雄同体; ④直接发育。 • 常见种类:瓢体虫、颤蚓、环毛蚓、水丝蚓等。
16
A:瓢体虫 Aeolosoma sp.;B:尾盘虫 Dero sp.;C:水丝蚓 Limnodrilus sp.;D:带丝蚓 Lmbriculus sp.;E:大蚯蚓 Lumbricus terrestris。 17
42
(三)多板纲
常见种类:毛肤石鳖、锉石 鳖。 主要特征:体椭圆形,背稍 隆,腹平。背侧由8块石 灰质的贝壳组成,多呈覆 瓦状排列。有环带,头部 不发达,具齿舌,消化腺 发达。足扁宽大,有外套 沟和栉鳃。
43
(四)腹足纲
常见种类:鲍、田螺、蜗牛等。 主要特征: 1. 体制 内脏团与外套膜发生180度的扭转。 2. 足部发达,扁平,位于身体之腹面。形状多样: 蜗牛:块状,爬行;泥沙玉螺:足前部铲状, 分开泥沙;足退化成吸盘,履螺,用于吸附; 伸展成翼状,蚱蜢螺,漂游。 3. 贝壳 1)单一螺旋形,又称单壳类或螺类。螺旋 部、体螺层、壳口、厣。蜗牛无厣,粘液封口。 贝壳有左右旋之分。2)帽状 圆盖形壳。3)无 壳 蛞蝓(kuo yu)
33
(五)体腔与循环系统
1. 体腔 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在围心腔、生殖和 排泄器官的内腔。初生体腔存在于各器官组织之间, 血液在其中流动,这些空隙称为血窦。 2. 循环系统 1)开管式循环,与缓慢的生活方式相适应,如腹足类、 双壳类等. 心脏:心室1个,心耳1个或2个,动静脉不相连。 2)闭管式循环,动静脉由微血管相连,如头足类。 3)血液一般无色,含变形虫状的血细胞。毛蚶含血红 素,乌贼含血青素,使血液变成红色或青蓝色。
29
30
珍珠的形成
由珍珠质层形成。
外套膜受到微小沙
粒等异物侵入刺激, 受刺激处的上皮细胞 即以异物为核,陷入 外套膜的上皮之间的 结缔组织中,陷入的 上皮细胞自行分裂形 成珍珠囊,由囊分泌 珍珠质,将核包住, 逐渐形成珍珠。
31
(三) 消化系统
1. 颚片和齿舌 (多列角质 细齿,锉刀 状,伸缩肌) 2. 除消化管 外 ,具唾液 腺、肝脏等 腺体。有的 种类消化管 内具晶杆。
3
2)消化系统和营养
以有机质和植物叶片为食。 • 口腔(1-2)、咽(3-5,肌 肉质,单细胞粘液腺,分泌 粘液和蛋白酶,湿润和初步 分解蛋白质)、食道(6-8, 具食道腺,分泌钙质,中和 酸性物质)、砂囊(8-9, 具角质膜,磨碎食物)、胃 ( 10-14 , 多 腺 体 , 具 胃 腺)、肠(26节,锥形盲肠, 富含腺体,之后为盲道和后 肠)、肛门卵圆形。肠及背 血管周围具黄色细胞,可合 成和贮藏糖原和脂肪,分解 蛋白质。
28
贝壳
由外套膜的外层表皮细胞分泌而成,是动物适应不活 动的生活方式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保护性结构。 • 成分:95% CaCO3 和少量贝壳素。 • 结构 : 角质层:壳基质,很薄,具各种色泽。 棱柱层(壳层):钙质结晶,大部分,很厚。 珍珠质层(壳底):叶片状的霰(xian)石,表面光 滑,具珍珠色彩。
1、原腔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动物的开始。 2、人体的5大寄生虫病是指痢疾、黑热病、血吸 虫病、钩虫病和丝虫病。 3、原体腔又被称为假体腔或初生体腔,真体腔 又被称为裂体腔或次生体腔。 4、线形动物门是原腔动物中种类和数目最多的 一个类群。 5、轮虫在环境条件好时进行孤雌生殖,差时进 行两性生殖。 6、棘头动物有假分节现象,终宿主是脊椎动物, 中间宿主是软体动物。
19
20
21
四
环节动物的经济意义
• 有利方面
1.天然饵料、添加饲料、钓饵 2.药用 地龙
3.医蛭外科手术
4.水蛭活血通经、消肿解毒
5.陆蚓 土壤
6.蚯蚓 消除垃圾、净化环境 7.环保 水蚓、水蛭指示生物
22
• 有害方面:
1.危害贝类及海藻养殖 才女虫
2.影响船速 多毛类附着于船底 3.蚯蚓损坏河堤,伤害幼苗和烟草;猪大量 食用,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是某些线虫和 绦虫的中间寄主。 4.危害人、畜健康,吸血;鱼蛭、湖蛭致鱼 死亡。
39
二、软体动物门的分类 划分依据:体制是否对称,贝壳、鳃、外套 膜和行动器官等方面的特点,分为7个纲。 (一)单板纲:新蝶贝。 (二)无板纲:新月贝。 (三)多板纲:毛肤石鳖。 (四)腹足纲:田螺。 (五)掘足纲:角贝。 (六)瓣鳃纲:无齿蚌。 (七)头足纲:乌贼。
40
(一)单板纲
常见种类:新蝶贝(1952年 发现,活化石)
44
4. 头部发达,有1或2对触手,其中包含大量的光和 化学感受器。齿舌发达,陆生种类栉鳃消失,外 套腔变成肺。 分类: 呼吸器官的位臵,厣的有无,分为: 1. 前鳃亚纲 鳃和心耳在心室的前方,通常具厣。如 鲍、圆田螺、钉螺等。 2. 后鳃亚纲 鳃位于心脏后方;壳退化或完全消失, 无厣。如海兔、海牛。 3. 肺螺亚纲 无鳃,以“肺”呼吸;壳口无角质厣。 多栖息于陆地或淡水中,如玛瑙螺、蜗牛、椎实 螺、扁卷螺、蛞蝓等。
25
26
(二)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 三部分,具外套膜和贝壳。 1. 头:与运动能力有关。 2. 足:位于身体腹面的肌肉质突起,形状变化多样, 具有爬行、挖掘、附着和捕食等功能。 3. 内脏团:即躯干部,是消化、循环、生殖等内脏器 官集中而成的不分节的柔软团块。 4 . 外套膜 1)定义:是身体背侧的皮肤褶襞向下延伸的包着身体 的皮膜。 2)形状:蚌为2片,悬垂于身体两侧;乌贼为筒状, 常盖着整个内脏团。 3)组成:通常由内、外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组成。
主要特征:两侧对称,腹部 有足,帽状贝壳,内部器 官分节排列,两对心耳, 5对鳃,有齿舌和晶杆。 现在共发现8种,为探讨 贝类的起源和进化提供了 新材料。
41
(二)无板纲
常见种类:龙女簪、新 月贝。 主要特征:体蠕虫状, 无贝壳,外套膜发达, 体表具石灰质细棘,腹 面中央有一条腹沟。肠 为直管状,齿舌有或无, 个体发育有担轮幼虫期。
肾孔开口于体外。 • 咽头小肾管:咽头和食道两旁,肾孔开 口于咽。 • 隔膜小肾管:15节后,典型的后肾管, 肾孔开口于肠中。
6
5)神经系统和 感觉器官
神经: • 中枢:脑(第3节咽的背面),与1对围咽神经相连, 在咽下汇合成2个咽下神经节,一条腹神经索从咽下 神经节一直延伸到后端。 • 外周:由脑、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腹神经节发 出的神经 • 植物性:由脑分布至咽、食道等器官的神经。 感觉器官: • 光感受器:口前叶及前几节,趋弱光,避强光。 • 化学感受器:口腔及其附近,嗅、味觉。 • 表皮感受器:体壁上的小突起,腹面和两侧较多, 7 触觉,感觉地面震动。
45
46
小结
小 结
1、掌握外套膜、齿舌等概念。 2、环节动物门的分纲概况。 3、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4、贝壳的成分和结构。
47
作 业 名词解释: 外套膜、齿舌。
简答题: 1.环节动物分为哪三个纲?每纲各举一例。 2. 贝壳的成分和结构。 3.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4
3)循环系统和血液循环
•
•
闭管式:五条纵血管(背、腹血管,神经下血管 和两条侧血管);4对环行血管,瓣膜,搏动称心 脏,15节后,壁血管连接背血管和神经下血管。 血液循环:背血管(由后向前流动,含血红蛋白, 血液红色),腹血管(由前向后流动)
5
4)排泄系统
3 类肾小管:
• 体壁小肾管:体壁内侧,每节200多条,
34
心室
内肾孔
直肠 肾脏
静脉窦
1 围心腔 3 心耳 8 肾的管状部
生殖孔
外肾孔
35
(六)排泄系统
1. 一般为后肾管 组成: • 腺质部分:富血管,肾口具纤毛,开口于围心 腔。 • 管状部分:薄壁管,内壁具纤毛。肾孔开口于 外套腔。 2. 围心腔腺:通过围心腔排除代谢产物,由后肾 管排出。
36
(七)神经系统
1
二 代表动物-环毛蚓 1. 生活环境 2. 外部形态(对土壤生活的适应) 圆筒状,百余体节,节间沟。头部和 感官退化;具口前叶-摄食、掘土和触 觉。围口节、口、肛门。生殖带、雌 雄性生殖孔、受精囊孔、排泄孔(1-3 节和最后一节除外)、背孔(7/8)。 疣足退化、有刚毛。
2
3. 内部结构和生理 1)体壁、肠壁和真体腔 • 体壁:极薄的角质膜、表皮层(单层柱状上皮细胞 腺细胞、感觉细胞和刚毛)、肌肉层(薄环肌,厚 纵肌) 、单层扁平细胞构成的体腔膜。 • 肠壁:脏体腔膜、外纵内环肌、肠上皮。 • 真体腔:体腔膜、小室,隔膜,小孔,充满体腔液。
脏神经节 脏神经节
胡桃蛤
图9-6 双壳类的神经系统
无齿蚌
38
(八)生殖和发育
1. 生殖 大多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生殖腺由体 腔上皮产生,生殖管内端开口于生殖腔,外端开口 于外套腔或直接与外界相通。绝大多数卵生,田螺 卵胎生。 2. 发育 少数直接发育,如头足类;多数间接发育, 海产种类多经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阶段,淡水蚌类 经钩介幼虫期。
3.蛭纲:大多淡水,少数陆栖,特化的环 虫,营暂时性寄生
• 特征:
①背腹扁平,体节数一定,34节;
②无疣足和刚毛,具口、后吸盘;
③头部退化;
④具生殖带,雌雄同体,直接发育; ⑤口腔内有颚和细齿,咽肌发达,唾液腺分泌蛭素, 嗉囊发达,贮存大量血液。 • 常见种类:中华颈蛭、医蛭、山蛭、金钱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