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对法》复习题一、单选题1 我国第一部应急管理的专门法律是:(B )A《国家自然灾害救助预案》B《突发事件应对法》C《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D《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 ,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 ( A ) A、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B、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三级C、特别重大、重大二级3.个人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给他人人身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B)。
A、行政责任B、刑事责任C、民事责任4.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件可以划分为(C)。
A、二级B、三级C、四级5. 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措施仍然不能控制事态发展时,相应的应对措施是(B)。
A、尽快修改相关法律条文B、宣布进入紧急状态C、静观事态发展6.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C)、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突发事件应对法。
A、监测与预报B、监测与预防C、监测与预警7.( C)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A、个人B、企业事业单位C、新闻媒体8. 关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B)。
A、 2007 年 8 月 30 日B、 2007 年 11 月 1 日C、 2008 年 1 月 1 日D、 2007 年 12 月 31 日9.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 C )的罚款。
A、 5 万元B、 15 万元C、 20 万元D、 10 万元10.《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A )。
A、红、橙、黄、蓝B、红、黄、橙、绿C、红、黄、绿、蓝D、黄、红、橙、蓝11.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 C )、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A、事件经过B、救援措施C、预警级别D、公共信息;12.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 B )。
A、民事责任B、刑事责任C、经济责任13.国务院和( A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县级B、地市级C、省级14.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 A )。
A、不变B、增加一倍C、不享受15.( C )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
A、国务院B、民政部门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16.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 C )。
A、及时向国务院报告B、及时发布信息广而告之C、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17.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是(A )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A、预防B、遏制C、消除18. 预防与应急准备,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立足于(A )的原则。
A、预防为主B、控制为主C、处理为主19. 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 C )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A、法院B、检察院C、公安机关20. 突发事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基础是: DA忧患意识B培训演练C自救互救技能D风险分析21. 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其造成损失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办法是: C A建立应急机制,做好预防工作B制定应急预案,做好预防工作C完善应急法制,做好预防工作D做好应急评估,做好预防工作22. 对“《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原则”理解不正确的是: BA公开透明的原则B上行下效原则C最小代价原则D把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放在突出位置的原则23. 对应急机制建设起基础性作用是: CA社会救助机制B社会保障机制C社会管理机制D社会安抚机制24. 建立健全应急体制要坚持: CA综合协调、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的原则B综合协调、分类管理、统一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的原则C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的原则D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中央管理为主的的原则25. 处置突发事件的骨干力量是: AA人民解放军、武警、公安部队和预备役民兵B各个专业应急处置队伍C厂矿企业的广大职工和农村社区的广大群众D广大的城市平民26.( B ) 是本行政区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A、党委书记B、政府主要领导C、政府分管领导D、应急办主任27.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应对的工作的原则是(B)。
A.处置为主、预防为辅B.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C.预防为主、处置为辅;D.处置与预防并重;28.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A)。
A.红、橙、黄、蓝B.红、黄、橙、绿C.红、黄、绿、蓝D.黄、红、橙、蓝29.国务院和(C)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省级;B.地市级;C.县级;D.乡镇级;30.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最高级别为Ⅰ级,用( B)表示。
A.橙色;B.红色;C.黄色;D.蓝色;31. 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B)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A.信息报告;B.预测预警;C.信息发布;D.评估;32. 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首先使事故( D)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A.发生区域;B.影响生产;C.引发地区;D.影响区域;33.( C)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应急体系的基础。
A.分级响应;B.统一指挥;C.公众动员机制;D.以人为本;34.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 C)、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A.事件经过;B.救援措施;C.预警级别;D.公共信息;35.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 B)。
A.保留;B.撤销;C.升级;D.解散;36. 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事故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 A)”,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A.绿色通道;B.快速通道;C.特殊通道;D.直线通道;37.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D)。
A.民事责任;B.行政责任;C.经济责任;D.刑事责任;38.《突发事件应对法》于( A)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会议通过。
A、 2007 年 8 月 30 日;B、 2007 年 7 月 10 日;C、 2007 年 9 月 20 日;D、 2007 年 10 月 1 日39.发现刑事、治安案件以及危及公共与人身财产安全,及时报警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
报警电话是( A)。
A、 110;B、 119;C、 112;D、 12040.全国统一急救电话号码是(B)。
A、 110;B、 120;C、 112;D、 11441.“一案三制”指的是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B )。
A、法规;B、法制;C、体系;D、法律42.应急预案的层次可分为综合预案、(B )、现场预案。
A、单位预案;B、专项预案;C、个体预案;D、普通预案43.( C)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A、县级人民政府;B、企业事业单位;C、新闻媒体;D、社会团体44.预计将要发生较大(Ⅲ级)以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事件已经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属于哪种预警等级:(B)A、红色;B、黄色;C、橙色;D、蓝色45.( C)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对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A、国务院;B、县级人民政府;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D、企事业单位46.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A)。
A、不变;B、增加一倍;C、不享受;D、增加二倍47.( C )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
A、国务院;B、民政部门;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D、财政部门48.( A )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
A、县级人民政府;B、企业事业单位;C、上一级人民政府;D、社会团体49.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 C )。
A、及时向国务院报告;B、及时发布信息广而告之;C、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D、及时向本级人大报告50.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是( A )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A、预防;B、遏制;C、消除;D、控制51.预防与应急准备,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立足于( A )的原则。
A、预防为主;B、控制为主;C、处理为主;D、善后为主52.突发事件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C )和社会安全事件。
A、地质灾害;B、森林火灾;C、公共卫生事件;D、洪涝灾害53.( A)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A、县级人民政府;B、省级和市级人民政府;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D、公安部门54.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级别分为特别严重、严重、较重、一般四级,其中橙色表示(B )。
A、特别严重B 、严重C 、较重D 、一般55. 以下不属于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调整范围的是: CA自然灾害B事故灾难C紧急状态D公共卫生事件56. 以下属于突发事件特征的是: DA发生的常规性B发展的确定性C后果的可预见性D采取措施的必要性与广泛的公共性57.自然灾害指: BA人为原因造成的各类安全事故B由于自然因素直接导致的公共突发事件C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D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以及传染病疫情等事件58. 我国的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是: AA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B人员伤亡数量和突发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C经济损失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D舆论关注度和突发事件爱你的严重程度59.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分级制度适用的事件包括: CA自然灾害B自然灾害、事故灾难C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D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60. 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突发事件的最高级别是: A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61. 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属于: AA自然灾害B事故灾难C公共卫生事件D社会安全事件62.突然发生,事态复杂,对一定区域内的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或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的突发公共事件属于: BA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B重大突发公共事件C较大突发公共事件D一般突发公共事件63.金融危机属于:D A 自然灾害B事故灾难C涉外突发事件D社会安全事件64. 《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突发事件所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状态是: D A已经造成B可能造成C不会造成D造成或者可能造成65. 根据发生的诱因、领域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突发事件分为: AA自然性的突发事件和社会性的突发事件B战争状态的突发事件和一般状态的突发事件C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D紧急状态和戒严66. 下列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DA洪灾B干旱C森林火灾D失火67. 要实现由政府应急向全面应急转变,需要坚持的原则是: BA以人为本原则B社会动员原则C依法行政原则D预防为主原则68. 确保行政紧急权力正当行使的基本条件,防止行政紧急权力滥用的最好手段是: A A实行信息公开B贯彻责权一致原则C将政府强制最小化D采取分级负责制69.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