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17世纪荷兰美术16世纪的尼德兰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还普遍处于封建专制制度统治的时期,荷兰共和国的独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北方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17世纪前期荷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那里有比较广泛的言论自由与信仰自由,其他国家被迫害的异教徒纷纷逃到荷兰避难,许多学者到荷兰著书立说。
至1645年荷兰已有6所著名的大学,在荷兰最早出现定期刊物,报纸也逐渐普及,科学技术十分以达。
新的文化气氛培养了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荷兰画派,它继承了15、16世纪尼德兰民族艺术传统,以写实、纯朴为其特点,很少受到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巴洛克风格的影响。
由于荷兰人是通过英勇顽强的斗争而获得胜利的,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与价值,因此如何表现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如何反映人的现实生活、人的情感与愿望,就成为荷兰画派多数艺术家关心的主要课题。
他们把自己的目光投向多彩的现实世界,用画笔描绘周围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熟悉的各阶层人物以及美术丽的自然景色。
荷兰画家勇敢地挣脱了千余年以来神话和宗教题材的束缚,而把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绝大多数画家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中下层平民开始成为绘画中的重要角色,绘画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大为增加,这是他们对现实主义艺术的一大贡献。
但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市民阶层有追求进取的一面,也有满足现状、追求安乐的一面,荷兰小画派的某些作品过多地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琐事与闲情逸致。
荷兰艺术由于写实而受到市民的欢迎,人们购得油画,悬挂室内,用以美化自己的住宅以及办公室、饭馆等公共场所,因此油画变成商品,大量进入市场。
这一时期,肖像画、风俗画都获得了极大发展;风景画、静物画也成为独立的绘画科目。
各类体裁之间的分工已达到专门化的程度,出现了肖像画家、风俗画家、静物画家、动物画家、风景画家等等。
霍贝玛的《林间小道》凡是一幅好的风景画,总是情与景相交融的。
霍贝玛的《林间小道》展现了一种乡野景色的平远透视美,画家用诗的语言再现了这种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田园景色,给观者心灵以舒畅的美感。
严格的透视消失点,把观众的心情也带向远处。
画家弗兰斯·哈尔斯17世纪荷兰杰出的肖像画家弗兰斯·哈尔斯(HALS, Frans,约1581—1666)是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奠基人。
1581年至1585年之间诞生于安特卫普,大约1585年之后,随父母迁居荷兰,定居于哈勒姆终其一生。
1610年或1611年加入哈勒姆圣路加公会。
当他作为画家开始独立创作时,正逢荷兰人民革命斗争获得胜利之初,荷兰共和国处于蓬勃向上繁荣以展时期。
哈尔斯早期与盛期的作品中充分表现了荷兰市民健康、愉快、充满生命力的形象,反映出革命胜利后荷兰人民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从20年代到30年代,他广泛地描绘了荷兰各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物,如军官、市民、音乐师、酒徒、少女、孩子等,代表作品有《微笑的骑士》、《弹曼陀林的小丑》、《吉卜赛女郎》、《扬克·兰普和他的情人》等。
画家喜欢选取半身近景的构图,刻画人物时,特别注意面部表情,善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画面生动活泼,不矫揉造作,画中的人物仿佛正无拘无束地自由活动着。
虽然多为单人半身肖像,却常常使人联想到画面之外还有其他人物,构成一个情节,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有如一幅风俗画。
《弹曼陀林的小丑》描绘了一位滑稽演员的形象,他歪戴便帽,手捧曼陀林,热情洋溢地演奏着,他那斜睨的眼神透露出幽默机智,随着乐声韵律面摆动的身躯仿佛更显示了内心的欢乐。
这种热烈的情绪对读者产生了极大感染力。
哈尔斯喜欢生动活泼的效果,力求在动态中自然地展示人物的特征,捕捉他们瞬间的神态,为此他运用了在极其大胆奔放的笔法,即迅速有力摆上画面的笔触塑造出一个个如生的形象从20年代到30年代,他广泛地描绘了荷兰各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物,如军官、市民、音乐师、酒徒、少女、孩子等,代表作品有《微笑的骑士》、《弹曼陀林的小丑》、《吉卜赛女郎》、《扬克·兰普和他的情人》等。
画家喜欢选取半身近景的构图,刻画人物时,特别注意面部表情,善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画面生动活泼,不矫揉造作,画中的人物仿佛正无拘无束地自由活动着。
虽然多为单人半身肖像,却常常使人联想到画面之外还有其他人物,构成一个情节,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有如一幅风俗画。
《弹曼陀林的小丑》描绘了一位滑稽演员的形象,他歪戴便帽,手捧曼陀林,热情洋溢地演奏着,他那斜睨的眼神透露出幽默机智,随着乐声韵律面摆动的身躯仿佛更显示了内心的欢乐。
这种热烈的情绪对读者产生了极大感染力.《吉卜赛女郎》(约1628)是他的画风的鲜明例证。
与文艺复兴盛行的庄重的肖像画不同,他选取富于表现力的刹那间嬉笑神情来描绘,速写式的轻快笔触,活灵活现地点染出一位性格爽朗、欢快俏皮的吉卜赛女人形象,观众仿佛能听到她的笑声。
这时期在荷兰盛行团体肖像画,因此,除了单幅肖像之外,哈尔斯创作了一系列团体肖像画,如《圣乔治射击连军官的宴会》、《圣亚德里安射击手连军官的宴会》等。
画面上人物情绪高昂,气氛热烈活跃,充满荷兰人自信、自豪的时代气息。
但是团体肖像画的订件者往往要求画家对每个人都给以平等的表现机会,这使画家不能安排中心人物和一定情节来统一画面与构图,由此不能不造成某种缺憾。
哈尔斯尽量将人物安排得错落有致,突破了传统的呆板、平整的布局,努力营造出一种极其热烈的气氛,仍然贴切地体现了哈尔斯肖像画的风格。
这时期,哈尔斯创作的肖像画中充满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在绘画上技巧上也别具一格,运用流畅奔放、挥洒自如的大笔触表现了豪爽自信、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是哈尔斯肖像画的突出特点,构成哈尔斯伟大不朽的肖像画艺术的独特风格。
他晚年作品《哈勒姆养老院的女管事们》、《一个戴宽边帽的男子》等多取古典构图的正面形象,画面上流露出一种忧郁的情绪,比早期作品凝重而深刻。
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伦勃朗荷兰伟大的艺术家伦勃朗·哈门斯·凡·兰(Rembrandt 1606-1669 台湾简称为林布兰特)一生历经坎坷,不改初衷,勇敢坚定地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为欧洲现实主术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极其光辉的贡献,也使17世纪的荷兰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异彩。
伦勃朗早年受过良好教育,在著名的莱顿大学学习过,由于对艺术的酷爱而转学绘画,20岁左右成为独立画家,1634年迁居阿姆斯特丹,创作了《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迈出了创作历程中重要的一步,显示了伦勃朗的非凡才能,并得到社会的赞誉《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是当时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会委托伦勃朗画的团体肖像画。
是一幅富有情节性的肖像画。
作为团体肖像画,当时大多数作品也如我们今天习见的团体像照片一样,是平均排列的。
而伦勃朗所创作的这幅肖像,将人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把所有被画者组织在特定的情节之中。
这种风格是深深被画者所欢迎的,于是伦勃朗的订件应接不暇了。
此画作于1632年,其时画家才26岁。
当然,有时也因其中一位被画者未被摆在显著地位而提出抗议。
为了满足订画者的愿望,伦勃朗把8个人的姓名写在一张纸上,让画上其中一个人拿在手里,被画者的姓名能留在画面上是最高要求。
不仅如此,画家还在右下角斜放着一本很大的解剖学讲义,也是艺术家的高妙经营。
1634年,伦勃朗与莎士基亚结婚。
30年代是伦勃朗生活中最幸福顺利的10年,也是他创作上获得丰收的10年。
他的一些油画作品如《画家和他的妻子莎士基亚》、《参逊恐吓他的岳父》、《丹娜埃》、《有石桥的风景》等和版画作品《母亲像》、《卖灭鼠药的人》等都产生于这一时期。
1642年,伦勃朗创作了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的群像,即举世闻名的《夜巡》。
本来画的是白日的活动,因年久和烟熏色彩变暗,被后世误认为是夜景。
射击手公会是一些富裕市民组织的业余武装社团,在总部经常悬挂着射手队群像,表示保卫祖国的决心,不忘前人反抗西班牙统治者的英勇斗争。
伦勃朗从这一宗旨出发,创作了一幅情节性群像,但是却由于没有按照订件者的要求,将他们排列在画面上同等重要的位置而遭到诋毁,乃至诉诸法律。
同年他的妻子莎士基亚逝世,从此,开始了画家后半生坎坷道路。
1642年,班宁柯克连长和手下民兵共16个人每人出了100盾请伦勃朗画一幅集体像。
伦勃朗没有像当时流行的那样人物呆板的摆放在宴会桌前,而是自己设计了一个场景,仿佛16个人接到了出巡的命令,各自不同的在做着准备。
这幅画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
但是,粗俗的民兵们不干了,大家都是出了100盾,为什么有人在画中那么明显,而自己却要隐身在后面。
民兵们要求画家重新画一幅肖像。
可是出于一个画家的艺术感出于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伦勃朗坚持不重新画一幅。
这件事情闹的整个阿姆斯特丹沸沸扬扬,打这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伦勃朗来画集体肖像了。
这次事件说明了17世纪40年代的荷兰资产阶级已经失去了革命时期的进步性,只能欣赏浅薄、庸俗的东西,与伦勃朗的现实主义艺术之间产生了深刻矛盾。
从此,画家的生活虽日趋贫困,他却坚定不移地恪守自己的创作原则,更加接近普通的荷兰平民、贫民以及犹太人。
他的许多不朽名作皆创作于后期,如《圣家族》、数幅《自画像》、《扬·西克斯肖像》、《拉比肖像》、《椅中老妇人》、《凭窗的亨德里治·斯托斐尔斯》、《入浴的妇人》等都充分体现了以纯朴与真实为其特点的荷兰民族气派。
他笔下的人物皆取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形象,即使描绘宗教故事,也体现了宗教题材的生活化。
他的名作《带天使的圣家族》中圣母善良可亲、朴素端庄,完全是一位荷兰农妇的形象。
她坐在摇篮旁读书,陪伴着熟睡的婴儿耶稣,不时地侧过身来,揭开摇篮上的罩布,看一看心爱的儿子,从她的目光与姿态上都流露出对儿子的无比关切,无限热爱,传达出真切的人间母子亲情,从而深深地感动了观者。
贫困的生活也改变了伦勃朗的视线,他把下层普通的民众画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
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拉菲尔的圣母已经成为上流社会的理想化的贵族妇女的话,那么,在伦勃朗的《圣家族》中,圣母已成为普通的贫苦人家的农妇,而其家庭,的确也全然是一个简陋而温馨的农民家庭了。
此时的伦勃朗以正视现实的态度在下贱粗丑的普通民众身上寄寓了自己的理想。
伦勃朗的肖像画生动传神、独具风采。
画家曾怀着深挚的感情描绘了同他患难与共的伴侣、他的续妻亨德里治Hendrickje。
在《凭窗的亨德里治·斯托斐尔斯》一画中选取了家居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一幕;亨德里治手扶窗框,微侧着头凭窗远望。
她服饰朴素,神情安详,面露微笑,充分展现了她勤劳、善良、朴实的性格特征和高尚而优雅的美。
《入浴的妇人》也是以亨德里治为模特画成的,可谓即兴写生式的肖像画:亨德里治提着衣裙缓步下水,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内心的喜悦,表现了她性格中活泼天真的一面,显示了她特有的纯朴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