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学
一.
1.斑块: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入斑块
2.异质性:由不相关或不相似的组分构成的系统。

3.景观破碎化:由自然或人为干扰所致的景观有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

(考)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它既可以呈隔离的条状,也可以与周围基质呈过渡性连续分布。

分为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

5.景观格局总体变化
(1)景观的基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成为景观基质;
(2)几种景观要素类型在景观中所占的面积比例发生很大的变化,引起景观格局空间格局的改变;
(3)景观内产生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并达到一定覆盖范围。

6.流的媒介物:风、水、飞行动物、地面动物、人.
7. 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

判定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8.景观稳定性的时空尺度(考)
时间尺度:在一个生命周期的时间间隔内,观察到景观有基本特征的变化,则认为景观失去了稳定性;如果此期间景观仍保留原有的基本特征,则认为景观保持了稳定性或者说景观处于复合稳定状态。

空间尺度:景观复合稳定性的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大空间尺度上景观的变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发生,而小尺度上景观的变化在短期内即可发生。

9.景观变化的作用力和机制(102页的图,考)(论述题)
10.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与空间过程的关系以及生态有利性分析(考)
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与空间模式有关。

如穿孔过程多出现于散步模式中,在单核和多核模式中也会出现;分割和破碎化过程多出现在廊道模式中。

所有的模式中都有缩小过程,在最后阶段出现消失过程。

只有随机模式中才会同时出现这5种过程。

首先对大斑块来说,边缘模式最好。

边缘模式对连接性有利。

边缘模式中没有穿孔、分割或破碎化过程。

其次是单核模式较好。

散布模式是生态学上最差的一种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会过早地丧失所有的大斑块。

廊道模式也有其生态局限性。

生态上最好的景观变化模式
是一种颌状模式。

11.景观的分类:根据人类影响强度的景观分类,自然景观、经营景观、耕作景观、城郊景观、城市景观。

二.
1.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落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
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3.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
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4.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5.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即研究下列问题。

6.集合种群:描述的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
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

7.集合种群动态:被占据生境斑块的比例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8.物种:由许多群体组成的生殖单元(与其他单元生殖上隔离),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
的生境位置。

(考)
9.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10.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11.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12.丰富度:一个群落或生境的物种数目多寡。

13.均匀度: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情况。

14.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
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15.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16.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
间)的过度区域。

17.演替: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
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18.层片: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

三.
1.为什么光周期会成为生命活动的计时器和启动器?(考)
这是因为日照长短的变化,与其他生态因子(如温度、湿度)的变化相比,是地球上最具有稳
定性和规律性的变化,通过长期进化,生物最终选择了光周期作为生物节律的信号。

. 2. r选择和K选择优缺点(考)
3. 适应对策演替理论
R—对策种,适应于临时性资源丰富的环境
C—对策种,生存于资源一直处于丰富状态下的生境中,竞争力强,称为竞争种。

S—对策种,适应于资源贫瘠的生境,忍耐恶劣环境的能力强,叫做耐胁迫种。

R—S—C对策反映了某一地点某一时刻存在的植被是胁迫强度、干扰和竞争三间平衡的结果。

4. 请论述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干扰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是指平静的中断,对正常过程的干扰或妨碍
(1)断层
森林中的断层可能由于大风、雷电、大火等原因引起;草原群落的干扰可能由于放牧、践踏等
(2)抽彩式竞争
当群落形成断层,时而这一种“中彩”,时而哪一种“中彩”,那么群落的多样性将明显提高
(3)小演替
有些物种形成的断层,其物种的更替是有规律的,是可以预测的
(4)频率
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能维持高多样性
(5)干扰在生态管理中的应用
要保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就不能简单的排除干扰。

5.能流特点
(1)几乎每一类生态系统,由初级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其主要流经的途径是分解者亚系统,这包括由呼吸失热也是分解者亚系统明显高于消费者亚系统。

(2)只有以浮游生物为优势的水生群落食活食的消费者亚系统在能流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其同化效率也比较高;即使如此,由
于异养性的细菌密度很高,它们依赖于浮游植物细胞分泌的溶解状态有机物,所以消费死有机物的比例也在50%以上。

(3)对于河流和小池塘,由于大部分能量来源于从陆地生态系统输入的死有机物,所以通过消费者亚系统的能流量是很少的;在这方面,深海底栖群落因为无光合作用,能量主要来源于上层水体的“碎屑雨”也有类似情形。

6.生态过度带的主要特征
首先,它是多种要素的联合作用和转换区,各要素相互作用强烈,常是非线性现象显示区和突变发生区,也常是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其次,这里的生态环境抗干扰能力弱,对外力的阻抗相对较低,界面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的可能性很小;最后,这里的生态环境的变化速度快,空间迁移能力强,因而也造成生态环境恢复的困难。

7.种群在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的原因(考)
(1)环境的随机变化。

因为随着环境条件如天气的变化,环境容纳量就会相应变化;(2)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在密度变化和密度对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之间导入一个时滞,在理论种群中很容易产生波动。

种群可以超过环境容纳量,然后表现出缓慢的减幅震荡直到稳定在平衡密度。

(3)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即当种群数量密度上升到一定数量时,存活个体数目将下降
8.香农-威纳指数
9.群落的结构(考)
10.演替系列: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从植物的定居开始,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为止,这个过程叫做演替系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