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中考复习专题二 生物与环境

生物中考复习专题二 生物与环境

生物中考复习专题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现象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生长繁殖 B.消化吸收 C.遗传变异 D.风化锈蚀2.下列现象中不是生物的应激性的是( )A.惊弓之鸟 B.蜻蜓点水 C.杯弓蛇影 D.葵花向阳3.“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这句话描述了小草的生命现象,体现了生物的哪种特征?( )A.需要营养 B.具有应激性 C.能繁殖 D.能生长4.小红同学在学习小组讨论生物的特征时,列举了以下实例。

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A.生物都能运动B.生物都进行新陈代谢C.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D.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5.蝉在夏天正午鸣叫得最厉害,而气温降低到24 ℃以下时,就停止鸣叫。

这一现象说明对蝉的生活习性有影响的环境因素是( )A.阳光 B.水 C.温度 D.空气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诗中主要描写了哪种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A.光 B.水 C.空气 D.土壤7.管理不善的玉米地里杂草丛生,会影响玉米的产量,这主要是因为( )A.杂草与玉米互利共生的结果 B.杂草寄生在玉米上影响玉米生长C.杂草使玉米的品质受到影响 D.杂草和玉米争夺生活条件的结果8.“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句诗里暗含着生物知识,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C.生物改变环境 D.生物依赖环境9.雷鸟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

下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 )A.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 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 D.有些树木秋天落叶,有些四季常青10.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大雁南飞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鱼儿离不开水 D.秋风扫落叶11.下列实例哪项不能反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A.法国梧桐的叶在冬天纷纷凋落 B.松树在冬天生机勃勃C.蚯蚓在黑暗的土壤里生活 D.白化苗的叶变白12.下列现象不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栽种植物,防风固沙 B.池塘中的青蛙是绿色的C.人类对草原不合理的开发 D.森林的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1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一块农田 B.一条河流 C.一片草原 D.森林中的所有动植物14.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应该是( )A.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植物和动物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15.韶关的北江河里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其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A.鲫鱼 B.浮游动物 C.水藻 D.空气16.人类作为生物圈中的重要一员,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

那么,人类在生物圈中扮演的角色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生产者和消费者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18.下列四条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A.阳光→草→兔→狼 B.草→昆虫→青蛙→蛇C.蛇→青蛙→昆虫→草 D.草→蝗虫→细菌和真菌19.“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稻”和“蛙”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A.生产者、生产者 B.消费者、生产者 C.生产者、分解者 D.生产者、消费者20.人们不恰当地干预自然生态系统,如盲目围湖造田、开垦草原、造单纯林等,都会( ) A.缩短食物链 B.加长食物链 C.保护原有食物链 D.维持原有食物链21.(2011年山东青岛)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网状的复杂结构——食物网,这是由于( )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B.消费者不仅以一种生物为食C.生态系统的物质要大量流失 D.消费者的数量太多22.图2-5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图2-5A.该食物网中共有四条食物链B.如果鹰的数量突然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草的数量会减少C.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若此生态系统受到汞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汞最多的生物是鹰23.在“植物→雷鸟→猛禽”这一食物链中,如果捕捉了全部猛禽,雷鸟的数量会( ) A.缓缓上升 B.迅速上升 C.仍保持相对稳定 D.先上升后下降24.下列能正确表示狐、兔、草三种生物所构成的能量金字塔的是( )25.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这种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 )26.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机汞情况如表所列,那么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A.D→B→C→E→A B.C. D.A→E→C→B→D27.下列哪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小?( )A.森林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C.农田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28.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法错误的是( )A.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相对稳定平衡B.凡是引种都不会对生态系统和稳定性造成影响C.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D.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对稳定平衡29.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是( )A.生物圈 B.陆地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城市生态系统二、非选择题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87年,有一个叫菲利浦的船长带了一些仙人掌到澳大利亚种植,用以培养胭脂虫,作为生产染料的原料。

不料一些仙人掌流失到种植园外。

由于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仙人掌的生长,而且没有天敌的存在,仙人掌便在澳大利亚肆无忌惮地蔓延开来。

到1925年,它们已演化成了近20个野生品种,并占领了大片土地,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其他生物的生长,成为当地的一大灾难。

后来,人们从仙人掌的原产地引进了吃这种植物的昆虫,这才遏制了它们的繁衍。

(1)在此材料中,仙人掌属于影响澳大利亚地区其他生物生活的________因素。

(2)仙人掌在澳大利亚能迅速蔓延并占领大片土地,成为当地的一大灾难,说明生物能够适应环境,同时也能________________环境。

(3)澳大利亚的原有生物与仙人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引进的昆虫与仙人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A.捕食 B.竞争 C.共生 D.寄生31.图2-6是某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图2-6(1)若作为一个完整的池塘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的组成成分外,还应包括__________部分和__________者。

(2)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____。

(3)食物链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由于____________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该生态系统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4)甲虫数量的减少,一般不会引起鱼数量发生很大变化,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能力。

32.请据图2-7回答下列问题:图2-7(1)图一是某生态系统中三种生物数量的直方图,若甲、乙、丙构成一条食物链,则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

(2)从三种生物的数量来看,生产者是________。

(3)甲、乙、丙的数量会不断地变化,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它们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的。

(4)从乙和丙中分别取出细胞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观察结果如图二和图三所示,其中表示乙的体细胞是图________,表示丙的体细胞是图________。

若该食物链受农药DDT的污染,则积累DDT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

33.仔细阅读下面提供的材料,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回答问题:生态农业是人类按照自身的需要,用一定的手段来调节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合理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进行农产品生产的生态系统。

例如保定某地的一个人工农业生态系统,种植收获的玉米籽粒既可用于鸡的饲料,也可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牛和鸡加工成人们食用的美味食品。

人、牛、鸡的粪便以及玉米秸秆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照明和做饭,沼渣可以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

(1)根据上述人工生态系统中提供的内容,分析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A.玉米→鸡→人→沼气 B.玉米→牛→人C.玉米→人→沼气 D.玉米→鸡→牛→人(2)如果附近工厂排放的铅、汞等有害物质进入此生态系统,那么有害物质富集最多的是( )(3)在上述人工生态系统中,能将鸡、牛、人的粪便以及玉米秸秆通过发酵产生沼气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属于____________。

34.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学会了用桑叶喂蚕、用蚕沙(蚕粪)养鱼、用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农业结构。

随着技术进步,人们将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气池内发酵,制成沼气做燃料,然后用沼气渣喂鱼形成了“桑、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如图2-8所示)。

图2-8(1)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蚕与桑之间的生物关系是________。

(2)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对蚕有影响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稳定性________(填“较差”或“较好”)。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D2.B 解析:蜻蜓点水属于繁殖行为。

3.D4.B 解析: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能运动,植物就不能运动;也只有绿色植物和一些细胞含有叶绿体的菌类才能进行光合作用;除病毒外,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5.C6.B 解析:该古诗描述了春天下雨的情景,属于水分对生物的影响。

7.D 解析:杂草和玉米是竞争关系,互相争夺水分、养料和阳光,所以杂草丛生会降低玉米的产量。

8.B 解析:本题的题意是指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动物的运动方式是不相同的,这说明了每种生物都有独特的方式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

9.A 解析:雷鸟羽毛颜色是一种保护色,体现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而蚯蚓的活动可以使土壤肥沃,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0.B 解析:大树的蒸腾作用能带走大树周围的热量,从而降低周围的温度,这是生物对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

11.D 解析:白化苗的叶变为白色,失去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会因为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12.B13.D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两大部分: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等,而D中的动植物只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不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14.D 15.C 16.B 17.C18.B 解析:一条食物链正确的表示方法是:从该食物链的生产者开始到最终消费者为止。

在B项食物链中,生产者为草,最终消费者为蛇,“→”表示食物链中能量的流动方向,即从生产者流经各级消费者到最终消费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