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现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再现性。
文学作为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现实型文学立足于客观事实,再现现实矛盾和本质规律,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理想型文学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
它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
理想型文学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创作的多是作家理想中的英雄。
3、典型:典型基本上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4、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
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5、表层结构:叙述作品是一个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从历时性向度进行分析,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
6、深层结构:它的内部结构从共时性向度进行分析,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深层结构存在的根据,是相信具体的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话语字面的深层意义关系。
7、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的文本时间(也可以称为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前者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而后者是作者对故事的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8、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9、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10、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简答题:一、剧本的基本特征?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
它的基本特征是: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受舞台表演时间、空间的限制,剧本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
郭沫若的五幕历史剧《屈原》只写了屈原一天(由清早到夜半过后)的思想、行为、遭遇,但这一天却把屈原一生的生活命运概括反映出来了。
2,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没有集中的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已成为一条公认的定理。
小说也要反映、表现矛盾冲突,也需要加以集中、概括,而剧本则更要把矛盾冲突加以高度的集中,使之达到尖锐、剧烈的程度。
剧本要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是由戏剧的时空特征决定的。
3,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在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台词)是用来塑造形象、展示矛盾冲突的基本手段。
戏剧人物的言语、对话(台词)要足以推进戏剧动作。
二、文学言语层面的特点?文学言语层面,这里是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文学言语除了人们经常提到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以下三个特点:1,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例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月是故乡明”等,明显地违反了客观真实,但因它不是外指性的,而是内指性的,即指向诗中特定的情境。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文学言语中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
比如花、鸟、春天、冬天、风等,虽然表面上与普通言语一样,但实际上已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
3,文学言语具有阻扰性;“阻扰性“、”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来的。
作家们总是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扰性的言语。
如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中的诗句。
诗人正是通过这些具有“阻扰性”的言语,让我们更有力地感受诗中凤凰再生之后的新鲜感、自由感、喜悦感和那种狂欢的氛围。
三、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它除了具有一般文学形象的特征之外,还比一般文学形象更富于艺术魅力,表现出更明显的特征性。
(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特征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
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起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
这种“生命的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出来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
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灵魂的深度”大致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看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二是要看灵魂所呈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
三是要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
四、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五)审美意象的肩上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五、现实型文学的特征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1.再现性(对待现实的态度)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再现性。
它要求文学力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而不是饶开现实,躲避现实。
(创作中主客体的关系)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
在人物塑造方面,力求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客观原因。
现实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反映形态,同样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
不过,与理想型文学直抒胸臆的表现不同,现实型文学的主观情感态度融合会在客观再现之中,渗透在情节、场面、人物的描绘刻画之中。
作家不直接出面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是现实型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
2.逼真性现实型文学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
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作品形成后的状态)由于重视生活画面的逼真再现,所以现实型文学以描写见长。
描写中尽量达到酷似对象,让读者感到这里没有夸张变形。
现实型文学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描写生活里本来就有的事物。
六、理想型文学的特征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1. 表现性(对待现实的态度)理想型文学则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
现实型文学反映人类社会实际存在的现实生活,理想型文学则艺术地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作家超越现实的主观愿望。
(创作中主客体关系)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
理想型文学的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像现实型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地将情感隐藏在对事物的描绘之中。
《巴黎圣母院》是理想型。
2.虚幻性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理想型文学并非完全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但这种素材一经作家的处理,便具有了独特的夸张、变形的色彩论述题:一、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
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让它的人物在环绕着他们的环境中形成。
《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就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阿Q在未庄本是微不足道的,但当他从城里回来,把满把的铜的银的向酒店柜台上一甩,地位便立刻改观。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
总之典型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性格。
作为文学形态的高级形态,它一般包含着更为丰厚的历史内容,成为人类通过文学认识生活的方式之一,所以,它常常是叙事文学的至高美学追求,是人物塑造达到艺术至境的标志。
二、理解与误解的关系?(一)正解与误解。
文学接受的过程也是读者对某一作品阅读理解的过程。
其中,既包含对作品某一形象、艺术技巧、语言结构的认识,也包括对作品整体价值的把握与探寻。
“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对话”关系是复杂的,既可能彼此一致,也可能相悖。
前者称之为“正解”,后者称之为”误解”。
(二)正误与反误。
1,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
比如从《红楼梦》中,我们的确可以感到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崩溃没落的趋势,但在曹雪芹的创作意图中,却未必有这种认识。
2,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唐人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的诗句,本意是抒发对优美自然风光的赞叹之情,元人泉章却不顾全诗的整体结构,将其说成是“君子在下小人在下之象”。
反误的另一种情况是对文学作品的非艺术视角的曲解。
如明代学者杨慎对杜牧的《江南春》的曲解。
3,与不失为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阅读方式的“正误”相比,“反误”显然只能导致对文学艺术的损伤乃至粗暴践踏。
三、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的关系?在文学阅读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之间,常常呈现出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两种情况。
(一)顺向相应。
当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完全一致时,即是顺向相应。
那就是说,当一人物一出现就会判定其性格趋向,当一情节一开端,就能猜到结局。
这样的作品必会被视为平庸陈旧、缺乏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