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一、文艺包括:文学和艺术。
1、艺术分为: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即文学)。
2、文学艺术的特殊性:第一,从形象特征来看,具有间接性。
第二,从地位和影响力来看,它是一切艺术的核心因素。
第三,从文学的社会效应看,文学位居榜首。
二、文艺学包括:1、文艺史,主要对象是文艺创作。
从纵向的历时性角度。
2、文艺评论,主要对象是具体的文艺家和文艺作品。
从横向的共时性角度。
3、文艺理论,从宏观视角,总体把握。
三、文艺理论包括哪些具体内容?1、四种要素:艺术家、艺术品、欣赏者、社会生活。
2、五个专题:文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发生发展论、鉴赏批评论、文艺本质论。
3、艺术四要素是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和批评传统》一书中首先提出。
四、文艺理论的作用有哪些?1、指导文艺创作。
2、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
3、培养独立分析作品的能力。
五、文艺理论的框架体系:1、中国古典文艺理论。
(1)萌芽:春秋时代。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孟子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老子的“大智若愚”等。
(2)繁盛:魏晋南北朝。
曹丕写出了我国文艺史上第一篇专题性文学论文《典论.论文》。
钟嵘的《诗品》。
陆机的《文赋》。
刘勰的《文心雕龙》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古典文论形成了高峰。
(3)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严羽的《沧浪诗话》等。
(4)元明以后:金圣叹评《水浒》、毛宗岗评《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红楼梦》、清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
(5)中国古典文论大多停留在即兴印象式的评点或简略感悟式的泛论上。
2、西方文艺理论。
分古典期和现代期。
(1)柏拉图《文艺对话录》。
亚理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
(2)文艺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奇罗。
(3)真正兴盛是在17世纪之后。
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
(4)西方文艺理论比较注重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
3、马克思主义理论。
与上面两种理论的根本区别:它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依据,以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为原则。
六、文艺理论的学科特点:1、抽象性。
2、实践性。
3、开放性。
第一章文艺的本质一、文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1、文艺的特殊性是什么?(1)文艺来源于社会生活。
(2)文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3)文艺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2、文艺作品的种类有哪些?(1)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为描写对象的文艺作品。
(2)以抒发艺术家个人情感为主的艺术品。
(3)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的文艺作品。
(4)以超现实的、虚幻事物为对象的文艺作品。
(5)以前人留下的资料、作品为题材的艺术品。
3、文艺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最大区别在于,文艺具有审美性。
4、经济基础对文艺的决定、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点:(1)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着文艺的内容。
(2)决定和制约着文艺的发展变化。
(3)制约、决定着文艺形式的发展变化。
5、文艺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三种:(1)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2)对经济基础起破坏和瓦解作用。
(3)在破坏旧的经济基础的同时,积极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建立和发展。
二、文艺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1、再现论。
(1)是西方文艺史上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
源于模仿说。
镜子说的主要代表是达.芬奇。
库尔贝《给学生的公开信》中正式出现“再现”这个术语。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名观点:美是生活。
(2)再现论把自然、社会生活放在第一位,认为文艺的主要作用就是再现它们。
逼肖现实,是再现论的最高准则。
(3)再现论的最大优点是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色彩,看到了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将对于这种关系的探讨作为主要目标。
(4)再现论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简单化和片面化。
忽视了文艺家的主观创造性。
2、表现论。
(1)表现论的最早源头在中国。
《尚书.尧典》的“诗言志”。
钟嵘的“感物说”。
白居易的“感遇说”等等。
(2)西方的表现论起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
他十分注重人的心灵美。
朗吉弩斯把崇高称作“伟大心灵的回声”。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1800年序言》指出“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3)对表现论做出明确解释的理论家欧盖尼.弗尔龙。
意大利的克罗齐。
美国的科林伍德。
柏格森。
弗洛伊德。
(4)表现论在文艺本质问题上突出文艺家的决定作用,认定文艺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现。
以情感和想象为主要契机。
(5)表现具有鲜明的主体能动性色彩。
然而,表现论忽略了客观世界的物质存在,过于强调主观表现,带有一定唯心主义色彩。
3、形式论。
又称为“作品本体论”。
(1)形式论的主要代表是20世纪初出现的俄国形式主义文论。
此后有英美批评派和结构主义等。
(2)形式论的主要特点是:把形式看成文艺追求的目标,文艺的本体。
(3)形式论的最大优点是,把文艺作品平移到文艺活动的中心地位,看到了形式美在文艺活动中的独立性、重要性。
(4)形式论的不足:试图割断文艺作品与社会生活、文艺家的联系。
试图割断文艺作品与读者的联系。
过于重视形式。
有陷入唯美主义的可能。
4、读者论。
(1)读者论把读者、欣赏者的地位抬高到文艺活动的最高地位。
读者、欣赏决定一切。
(2)它的哲学基础是狄尔泰等人的阐释学。
(3)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尧斯和伊瑟尔。
尧斯最先提出期待视野:主体对于文本的思维空间。
包括读者对作者和作者对读者的期待。
伊瑟尔的“召唤结构”:认为任何作品都是未完成的文本,其中存在大量的空白点、未定点,期待着读者、欣赏者去填充。
(4)优点:看到了读者、欣赏者在文艺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5)不足:割裂了文艺与文艺家的联系。
也割裂了文艺与其自身的联系。
最终割裂了读者、欣赏者与文艺作品的联系。
5、能动反映说:一切文艺作品都是文艺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社会生活在文艺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三、文艺的社会价值1、文艺的真实性和倾向性。
2、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3、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的地方:(1)艺术真实允许文艺家虚构、想象。
(2)艺术真实更能提示出事物的某些本质规律。
(3)艺术真实具有明确的倾向性和较高的审美性。
4、艺术中的真实也有两类:一是客观生活之真,一是主观心灵之真。
5、文艺的倾向性包括:思想倾向、情感倾向和审美倾向。
6、文艺的社会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一是政治宣传鼓动作用。
一是道德情操的熏陶作用)和审美作用。
潜移默化和逐渐渗透。
第二章文艺的审美特征一、文艺的形象性1、用形象反映生活传达感情是文艺的最基本的特征。
2、文艺与其他科学有哪些差别?(1)反映的对象不同。
(2)反映的方式不同。
3、什么是艺术形象?答:艺术形象是文艺家根据客观现实生活,经过提练、加工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富于感情色彩和审美性的感性形式。
4、文艺形象有哪些审美特征?(1)具体可感性。
是指艺术形象的具体性和鲜活性。
(2)情感性。
是指艺术形象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3)审美性。
是指艺术形象所具有的美学品质和审美价值。
(4)概括性。
是指艺术形象以个别体现一般的特征。
5、艺术形象最基本的要求:简练,明快,集中单纯。
二、文艺的典型性1、典型形象又称艺术典型,简称典型。
在文艺作品中,它是指通过鲜明、独特的个性,集中地概括了一定社会生活中某种人或事物的共性,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2、典型形象与艺术形象的区别:(1)典型形象更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艺术独创性。
(2)典型美更丰富,更集中,更具艺术感染力。
(3)艺术典型对社会生活和客观事物的概括程度更高。
3、典型形象与典型性也不能等同:(1)典型性是衡量艺术形象成功与否的一个尺度。
(2)典型形象是艺术中塑造得最深刻、最完美、最成功的艺术形象。
4、典型形象一般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情节、典型情感、典型景物等。
5、典型形象的艺术特征:(1)鲜明突出的个性表现。
(2)深刻、集中的共性。
(3)个性与共性的高度完美的统一。
6、典型人物的个性刻画一般要求有三点:(1)独特性。
(2)鲜明性。
(3)丰满性。
7、典型的共性与阶级性的区别:(1)典型的共性表现为一定时代、社会的某种共同的精神特征。
(2)表现为社会生活中某种人类共有的心理情感特征即所谓“人之常情”。
8、老恩格尔说的“这个”指人物鲜明独特的个性。
别林斯基则把典型人物称为“熟悉的陌生人”。
9、所谓“类型”是文艺作品中出现的那些只讲共性、忽略个性的人物形象。
10、类型同典型最主要的区别是:典型十分重视个性特征,强调个性与共性相结合,而类型,只重视共性,忽略个性。
11、什么是典型环境?答:是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生活、形成其性格并促使人物行动的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
“小环境”与“大环境”的有机结合。
1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1)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
(2)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又能影响并推动环境的发展变化。
(3)典型环境必须通过典型人物性格的描写而得到展示。
(4)典型人物的性格发展又是显示典型环境变化的主要标志。
13、“典型化”一般包括:概括化和个性化,两者的统一,便是典型化的基本原则。
具体方法有三种:杂取法;专取法;写真法。
三、文艺的审判意境1、什么是意境?答:是指文艺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客观的事物、景物,高度和谐融合而产生的含蓄蕴藉、丰富深远、耐人寻味能引起人无穷想象的艺术境界。
2、王国维认为:真感情与真景物的统一是构成诗词意境的根本因素。
提出“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等。
3、意境的审美特征有:(1)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2)含蓄蕴藉,意蕴深厚。
(3)虚实相生,象外有象。
4、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元素。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意象是物象的人化,情志的物化,是情与物的交流,是意同象的联姻。
涵义:一是指“意中之象”。
一是指“寓意于象”。
5、意象的审美特征有:(1)具体性、直觉性。
克罗齐:直觉=表现=艺术。
(2)寓义性、象征性。
(3)多义性,不确定性。
6、意象的象征性大致可分为三类:(1)比喻写实型。
梅兰菊竹封为花中“四君子”。
(2)历史典故型。
“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则是出于《圣经》故事。
(3)想象独创性。
李白用鸾、凤、虎、豹象征理想境界。
7、意象在文艺作品(诗歌)中的作用有:(1)化抽象概念为具体形象,使意的表达更加鲜明生动,更加含蓄深刻,更富于审美张力。
(2)烘托氛围,比兴兼备,增添情感的气势和色彩。
(3)“立象尽意”,传达那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隐情。
(4)“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用意象传达“言外之旨”。
第三章文艺的起源、发展和继承一、文艺的起源1、模仿说。
德谟克利特。
亚理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类的天性”。
2、理念说。
柏拉图把感性和物质世界只看作是理念世界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