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备考会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榴花开满大地,无论是仲尼的流水还是庄周的白驹,都告诉我们光阴如梭!中考虽然由于疫情推迟到了黑色七月,但是留给我们的备考复习时间也仅剩下一个月。
如何利用好这短短的一个月,来引导学生们高效复习,这真的需要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坐下来好好研讨一番,交流一下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复习打算及困惑,研讨研讨科学有效的备考复习方法。
因此,某某区教研室的领导想老师之所想,急老师之所急,适时召开了这次中考复习备考会,此次会议将会为我们的复习引领方向,解决我们复习教学中的困惑,让我们高效的度过本学期这最后一个月的教学时光。
俗话说的好:干什么吆喝什么。
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有的放矢才能百发百中。
中考复习我们就得首先研究一下《某某市2021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学科的有关说明》只有研究透了“中考说明”我们才不会跑偏方向南辕北辙,才能做到高效而精准地复习。
我们刚刚结束的九年级“模拟考试”就是对“中考说明”的直接体现,我们平时在复习和制作练习题的时候就可以把模拟卷当做范本。
复习的关键时刻我们举行这场考试有着极强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模拟考试结束后,依据《某某市2021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学科的有关说明》和本次模拟考试试卷的试题类型,学生们的答题情况以及前两轮复习已结束的教学情况,我们舜耕中学语文组制定出了中考前最后一轮(第三轮)复习计划:“三线并行”的复习模式,“三线并行”即基础线—专题线—写作线同时展开,既齐头并进又互为补充。
基于疫情对教学时间的影响和网课中学生听课效果的参差不齐的学情,这一复习模式实现了夯实基础与强化专练的有效结合。
一、基础线:(与书本有关的以背诵记忆为主的基础知识)(一)汉字的书写(音、形、义)及书法知识。
(二)诗词背诵与默写。
中考说明:背诵和默写课标推荐的、教材涉及的古诗文,丰富积累;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感悟和运用。
注:2020第4小题A选项《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自读课文《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三)课内文言文复习。
立足教材重点文言文,关注小注和课后习题以及课文名句,夯实归纳文言重点。
(四)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
例如:2017积累运用的第4题:下面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A.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都出自鲁迅先生的自传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B.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桑梓”“桃李”“婵娟”“丝竹““鸿儒“来代指家乡、月亮、音乐和老师。
C. 《水浒传》中塑造了许多传奇英雄像鼓上蚤时迁、小李广杨志、神行太保戴宗等,各个身怀绝技,个性鲜明。
D. “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左右逢源“舍生取义”“专心致志”等成语都出自孔孟的言论。
2020积累运用的第4题:下列关于文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A.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其形体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六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
其造字法一直沿袭许慎“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岳阳楼记》、《爱莲说》、《送东阳马生序》四篇文言诗文标题中的“书”、“记”、“说”、“序”都属于古代文体。
C.《隆中对》一文选自宋代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一书。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战国策》《左传》都是史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D.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为“垂髫”;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带帽),表示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冠”和“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
2020积累运用第4题:下面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儒家经典《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凝结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
B.明清的科举制度中,全省的考试一般称为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参加的就是乡试。
C.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塑造了一些足智多谋的军师形象,如《水浒传》中人称“智多星”的吴用、《三国志》中号称“卧龙”的诸葛亮。
D.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往往在最后突然揭示故事的谜底,呈现出人意料的结局,被称作欧·亨利式的结尾。
《礼物》一文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1.1.考查点主要有谦辞与敬辞、六艺、农历节日、二十四节气、古人的年龄称谓、对联、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等传统文化知识;课文涉及的作家作品。
考查重点由侧重于文学常识转向文化文学常识的综合考查,且涉及的知识面广,复习时需要教师归纳整理。
2.文学、文化常识题型以选择题为主,综合性强,难度不高。
一般集文学、文化常识与一体,有时也会把文字也拉入考试范围,考点多,全面综合。
但是,考查题目难度一般不会太大,强调对相关知识的熟悉和了解,不考太偏、怪、难题,侧重于生活实际中的常用知识,复习时不需要涉及太生僻的知识点。
(五)名著阅读与检测中考说明:了解课标规定及教材涉及的有关名著的主体内容,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以及作品的思想意义和价值取向。
不单独成题常与文化常识、阅读等题结合考查。
复习建议:我们把容易误读、写错的字词,1-6册的古诗词,重点文言文篇目,名著知识考点,容易误用的成语分类整理,做成积累本的形式发给学生,利用晨读和三余(课间、路队、晚休)时间巩固背诵,定期检查,强化落实,让学生自记、自测、自查,早读课时学生互查,最后教师以测试的形式抽查。
复习过程中强化以下三个环节:(1)领悟含义。
对背诵的诗文,要领悟其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同音字词,要真正弄懂。
(2)圈点强记。
对诗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
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
(3)边诵边写。
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写出上下句或每句中的关键字,以防“口是手非”。
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二、专题线:(一)积累与运用中的专项练习。
包括病句、标点、语法、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成语)、衔接与排序、语言运用与综合性表达等专题。
主要以考点突破及题型集训为主,依据学生作业、模拟考试呈现出来的薄弱点有重点有针对性讲解。
复习建议:1.教师将各专题中的重难点压缩归纳整理,缩减学生学习的难度,也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
例如:“病句辨析”专项,到第三轮复习就没必要再一一罗列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快速辨析病句的“10不放过”或“病因三大类”。
(1)看到动词不放过(容易造成搭配不当、缺少宾语)(2)看到关联词不放过(容易造成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位置不当)(3)看到介词不放过(容易造成缺少主语)(4)看到两面词不放过(容易造成前后不对应)(5)看到否定词不放过(容易造成否定不当)(6)看到数量词和约数词不放过(容易矛盾或造成语意重复)(7)看到和、并、且、与、顿号等并列成分不放过(容易造成语序不当、不合逻辑)(8)看到固定句式不放过(容易造成句式杂糅)(9)看到代词不放过(看是否指代不清,导致表意不明、出现歧义)(10)看到“是”表判断的句子不放过(看主宾搭配是否恰当)病句的六大类型可压缩归纳成三大类,即:语法性病句、语意性病句、逻辑性病句。
2.精选例题,在课堂上让学生辨别、讨论,然后再让学生根据练习讨论的结果,对易错易混点进行归纳梳理,使之形成快速辨别选择的能力。
3.精选习题进行反馈练习,在课堂中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不但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及时的补救,也能使学生通过练习巩固自已已学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古诗词鉴赏2021某某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说明:能初步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对诗歌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有效地复习,有哪些对应的复习策略?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这一要求的具体内涵:“初步”意味着难度不会太大;“鉴赏”意味着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即:要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能从诗词鉴赏的角度,对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进行赏析;“浅易的”意味着所选篇目会比较短小、易懂,如五绝、七绝等。
基于这样理解,我们在最后一轮复习阶段可重点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复习建议:1.掌握课本内容,打实基础要培养起学生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首先必须学好课内的古诗词。
要求学生不仅要能多读成诵,准确无误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要能有意识的用鉴赏的眼光去品赏作品,并把有关鉴赏的知识在课本中点划圈钩,以备复习之用。
2.整理积累规律,学会方法学生通过整理提炼,有意识地重温并积累一些古诗词鉴赏方面规律,乃是培养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关键。
就具体的内容而言,课文中又以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爱情诗,思乡诗,边塞诗,写景诗等为主,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作整理,并通过比较阅读,彰显其特点,以加深理解,积累一些鉴赏的方法。
从写作技法上进行归类整理,如:衬托(正衬、反衬),象征,用典,谐音,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常用的修辞:比喻,夸张,借代,拟人,对偶,对比等,把技法相同的诗句放在一起复习,有助于对某种技法的深入了解,并形成鉴赏能力。
课文中出现的古文化、古汉语的知识的积累,于诗词的理解也很重要。
如,“社”:祭土地神的庙;“社日”:祭土地神祈求丰收的日子;“郭”:城市的四周;“子规”:布谷鸟;“岱宗”:泰山;“婵娟”:月亮;“管弦”:乐器;“沙场”:战场;“征铎”:出征车马所挂的铃;“驿”:古代中途休息的地方;“干戈”:战争;“鸿雁”:思乡,或信使;“秋蓬”:秋天蓬草,喻游子漂泊异乡;“南冠”:俘虏等。
古文化还包括诸如,节气、官职、地名等等的知识和一些常用的典故。
这些积累对加快理解诗词内容非常重要,也是形成鉴赏能力的重要方面。
3.适当课外操练,强化能力当以上两方面都完成了,我们可以通过做一定量的课外古诗词练习来检验和强化能力。
做这些练习时还要注意几点:研读题目。
题目有时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所以可以作为诗歌解读的切入口。
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春夜洛城闻笛》等,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基调,“左迁”是被贬官,而“任”是去赴任,感情基调自然有所不同。
了解作者和时代。
如果本诗作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他的生平和写作风格就会有助于我们进行鉴赏。
借助注释。
诗后的注释,都是拟题人认为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必须了解的知识,除了帮助解读诗歌的难点外,还会有指导鉴赏的作用,所以必须认真读。
细审题干。
设问时为了题意清晰,拟题者会尽可能加一些限制,这些限制对答题的导向作用非常鲜明,一定要充分利用。
4.规范古诗词鉴赏常考题型及答题步骤(3)诗词鉴赏题,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表达,但是还要根据试题的类型及要求,规范答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