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灾害处置要点

地震灾害处置要点

第一章地震灾害处置邢志祥地震灾害是指由于强烈地面振动而形成的地画断裂和变形.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社会财富损失的灾难。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

第一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危害地震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振动。

它发自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

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

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等级(见表8 -1-1),它与震源释放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3倍。

震级小于3级的称微震,震级在3级以上的称为有感地震,震级在5级以上的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超过7级的称为大地震.地球上每年要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其中99%是人们感就不到的微弱地震.仅有1%是人们能感觉到的有感地震,而形成破坏性的地震每年仅有1 000次左右。

一、地震灾害的特点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容易产生严皿的次生灾害,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等特点.1.突发性强地震属于一种猝发性灾害,震时擞有明显的人缚预兆,往往在瞬间突发剧变,使人们来不及作出有效反应和抗御,顷刻间便毁于一旦.目前,人类对地震的测报工作还处在探研阶段,对地震发生的时问、地点和强度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如1960年2月29日E洛母的阿加迪尔地震,从大地晃动到全城化为废墟仅15秒.3 500栋房屋即刻成了瓦砾堆,正在酣睡中的人们根本来不及反应,伤亡严重,死亡1. 6万人,占全城人口一半以上。

2.破坏性大由于地震是一种地质剧变现象,瞬发时往往给地面上的人和物造成整体性破坏。

大震级的地震还会给广大的地区造成毁灭性的灾难,如图8-1-1所示。

如1976年7月28口的唐山大地震,顷刻之间使使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成为一片瓦砾,破坏范围超过3万km2.震感波及11个省(市),造成24. 24万余人死亡,16.4万余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如图8 -1-2所示。

再如1990年6月21日伊朗北部地震,死亡5万人,受伤6万人,50万人无家可归,全部经济损失达80亿美元。

3.次生灾害多地震灾害不仅直接造成建筑物倒塌、设施毁坏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甚至小震造成大灾。

如火灾、水灾、毒剂泄漏、细菌污染,以及滑坡、泥石流、海啸等,都有可能发生,从而使灾后雪上加霜。

如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大地震,造成136处起火,烧毁房屋近45万栋,有5.6万人被烧死。

4.引发社会性问题由于地震的突发性和破坏性极强,在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之后,还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

主要有:①地震灾害造成的社会心理影响和精神创伤,容易出现地震谣传,甚至产生“恐怖症”以至出现越轨行为。

②地震灾害的巨大破坏作用,使灾区经济遭受致命打击,并给国家财政造成沉重负担。

由于灾区经济系统的破坏,还有可能制约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

③震后经济秩序的破坏,有可能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并引发社会治安的不良后果,甚至发生政治性事件。

①地碰灾害之后,还将出现大最的家庭解体、绝户,以及孤、老、减和职工的安置问题.如1988 4原苏:联亚美尼亚发生地震后,有50万人无家可归.二、地震灾害的危害除了人员,经济损失外,地樱的潜在危害十分突出,它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速度,造成较大的社会心理影响,重逃任务繁重.1.人员伤亡多地震发生后,造成大撤的建筑倒墙和地面、道路破坏,往往导致大挝的人贝伤亡.20世纪以来,世界上破坏性严重的22次地震,共死亡101多万人,我国就有60万人.其中,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地震,死亡23. 41万人;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 4t地艇·死亡24.24万人.20世纪一次地雉死亡A数趔过lo万的全球有4次,中国占2次,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65%以上.2.经济损失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震后救灾投入96亿元,恢复重建又花了近百亿元。

1996年5月3日包头6.4级地震,震灾评估直接经济损失30亿~40亿元。

3.潜在危害大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经济的发展,地震潜在的灾害损失将越来越重。

地震灾害不仅对一个地区的经济造成致命的打击,顷刻间将几代人上百年积累的社会财富化为乌有,还要意外地增加巨额的救灾支出,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耗费,会在一个长时期内影响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速度。

另外,严重的地震灾难还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心理影响,仅1976年唐山地震后的“恐震心理”骚动,全国约有十几个省区3亿多人住在防震棚内,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至今,唐山地震灾难的阴影还不时地笼罩着一些人,如有的人盲目搭建防震棚,有的人整天在“恐震”的心理状态下紧张地生活,这也是一种“灾难”。

地震社会心理影响,是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一种潜伏影响,它也影响着人们的信念和社会行为。

4.灾后重建任务重地震造成大量建筑倒塌,交通瘫痪,水、电、气等生命线工程毁坏,通信中断等,甚至造成政府职能运转失灵,破坏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

,要恢复灾前的.原来状态,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和时间,重建任务十分繁重。

三、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的双重危害地震灾害的危害可分为直接灾害与次生灾害两大类。

1.直接灾害由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波引起强烈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害。

主要有:(1)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砂、冒水等,如图8-1-3所示。

(2)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如图8 -1-4所示。

(3)山体悬崖等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如图8-1-5所示。

.(4)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可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5)地光烧伤不太常见,我国海城、唐山等地震时,有人员和动物被地光烧伤。

2.次生灾害直接灾害发生后,破坏了自然或社会原有的平衡、稳定状态,从而引发出的灾害。

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

主要的次生灾害有:(1)火灾地震后人员慌乱,不知所措,火源、电源、高温热源、化学物质失控引发火灾,如图8-1-6所示。

(2)水灾水坝、河堤决口,山崩、滑坡阻塞河道引发水灾。

(3)毒气泄漏建筑物、构筑物被震坍塌,化工装置遭到破坏,盛装容器破裂等引起。

(4)瘟疫地震使有序的生态平衡条件严重破坏,水源、空气、医疗、食物等遭到污染,人和动物的尸体得不到及时彻底处理,有害细菌、病毒爆发扩散而导致瘟疫。

第二节地震灾害的处置’地震发生后,如何及时正确地进行灾害救援和处置,直接关系到能否将灾害的危害和损失控制到最低程度。

一、地震灾害处置的特点地震灾害是人类的自然天灾,被人们视为群灾之首,与其他自然和人为灾害相比,地震灾害的处置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1.搜救难度大地震之后,受灾地区变成一片废墟,搜救被埋压人员时’很难及时判明被埋压的数量和位置,即使已经判明甚至发现,也因倒塌体的阻隔和卡压,很难迅速将其救出’尤其是搜救被高大建筑物埋压的人员,更是难上加难。

另外,除了受阻隔、卡压等环境因素制约外,大量被救人员是处于伤残状态,施救人员的临场应急处置、抢救任务繁重。

如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参加抢救的解放军官兵为了尽快救出被埋压的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和辛劳,夜以继日,双手扒得血肉模糊,尽管如此,有的遇难者还是在震后第八天才被搜寻到。

2.险情威胁大地震灾害往往引发或隐藏多种险情,并直接构成对处置行动的威胁。

(1)余震威胁在强震之后,常有余震发生,地面上的物体仍然处于不稳定状态,抢救作业面临“二次倒塌”的威胁。

(2)人为坍塌的威胁建筑物倒塌后,虽然倒塌体重新形成相对稳固的组合结构,但在抢救处置时,很容易因破坏其支撑而失去平衡,施救人员面临被埋砸的危险。

(3)继发灾害的威胁地震引发的火灾、水灾、毒气泄漏及爆炸等次生灾害,使灾区形成“灾害群’’,处置行动处在多种灾害的威胁之中。

3.组织指挥难由于地震灾害除了建筑物倒塌外,还会引发许多次生灾害,从而使处置行动有可能是多路、多方向、多样式同时展开,既要救人又要“救场”,既要救火又要治水,既要作业又要防护,组织指挥纷繁复杂。

二、地震灾害处置的基本原则地震灾害的处置必须遵循如下基本原则:1.快速反应原则震后反应快速,应急措施得力,是减少地震损失的主要途径。

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获取准确信息,跟踪研判,果断决策,迅速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

地震就是命令,各级政府、各部门要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每个干部按职能坚守岗位,边组织边抢救,边报告边布置,争分夺秒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2.自救互救原则救人第一是震灾后的首要任务,要立即组织群众互救,先近后远,先易后难,被救出者如果伤势轻微,也可马上成为救援者,逐渐扩大队伍,扩大救援面积。

三。

突出重点原则灾后的各项工作复杂繁重,要以灾情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先人后物,先要害后一般。

指挥员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

4.协调配合原则为提高抗震救灾整体效果,根据灾情,统一部署力。

各级政府、各单位、各部门以现行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为主,生命线系统由行业统一组织,在独立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相互问主动配合。

5.主动报告原则为了确保抗震减灾工作指挥有力、有效,灾后各级政府、各部门要积极收集灾情,将人员伤亡、建筑物倒塌、各类破坏情况及时上报和续报,先粗后细,力争准确,但不可虚报夸大实事,避免总体部署失误。

三、地震灾害处置的程序由于地震具有突发性、区域性、继发性和破坏性的特点,特别是高级别的地震之后,会有大量生命遇险,次生灾害不断。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产,因此处置行动必须突出快、力求早、到位准、措施强。

1.准确接警,科学调集准确接警,科学调集出动力量,要做好以下几点:①对待地震灾害的处置,公安消防部队在接警时,一定要更为详细地问明灾害的情况,是以灭火为主,还是以抢救生命或者排除险情为主,以便准确地判断出动力量的合理编队。

要以辖区力量为先导,特勤力量为主力,立足打大仗、打硬仗、打恶仗。

②各救援分队按预案确定的出动方案,认真准备救援器材装备,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指定地点集结。

③确定行驶路线,标出交通形势图,规定前后方车辆联络方式,统一通信使用频道,随时保持通信畅通。

④做好战前动员,宣布行动方案,交代注意事项。

2.迅速成立现场指挥部灾情发生后,指挥员应迅速率领指挥机关人员先期赶赴灾区。

其任务是:①及时与地方救灾指挥部取得联系,受领救灾任务,并协调有关保障事项。

②积极采取各种手段,了解任务地区的灾情。

③建立现场指挥部,服从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指挥调度。

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是指当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各级政府根据震情、灾情的实际情况,迅速调度指挥一切可以救灾的资源,包括救灾队伍和救灾物资等,进行针对救灾工作的决策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