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给变量下定义的方法

给变量下定义的方法

第五章给变量下定义的方法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没有精确也就没有科学。

在教育研究之前,首先要对研究问题中的变量作全面、清晰地了解。

对研究问题中变量的表述要尽可能清晰、准确,不得含糊其辞。

因此,我们要对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某些词语或术语作出精确的说明,为了便于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还有必要对有关变量涉及的词语或术语下操作性定义。

给变量下抽象定义和操作性定义是研究科学性的体现,也是研究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变量的定义与操作在研究设计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育领域中的一些变量(概念),如教学,素质,教学目标,创造性等。

对这些变量,不同的人由于经验、认识、所处地位、理解角度等的差异,可能会作出不同的解释。

为了使其他人能在共同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为了使研究结论准确可靠,研究者必须厘清概念的含义,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确定测量方法或操作性定义。

厘清概念通常是给概念下抽象性定义(概念性定义),规定测量指标则是给概念下操作性定义。

课题的主要变量或概念一经确定,接下来的事就是要给这些变量下定义,界定变量的含义。

但是变量是有变化、有差异的因素,人们对它们的理解和认识往往不一致,解释也不尽相同,另外人们通常所使用的词汇术语的含义是模糊的和会意的,变量本身不会告诉我们需要收集什么样的资料或怎样进行测量,然而科学研究要求我们必须使每一个术语具有明确的含义。

因此在研究设计时有必要使研究变量精确化、概念化,具体描述变量含义,赋予变量以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使研究者和读者形成共识。

当然现实生活中的模糊观念是可以转化为可认知的、可测量的概念的。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 L. Thorndike)认为: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数量,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是可以测量的,只不过测量的方式方法不同罢了。

只要变量存在,就能对其进行测量,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前提。

但测量要达到的精确程度是有区别的。

下面是巴比(Earl Babbie)在《社会研究方法》一书中所用的一个例子①:我:社会科学家可以对任何存在的事物进行测量。

你:哈!我赌你做不到。

我:你告诉我要测量什么吧,我可以告诉你如何去测量它。

你:好吧,怎样测量“偏见”。

我:不错的选择。

不过,我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上。

你说,社会上真的有偏见吗?你:当然!谁都知道有偏见。

谁都知道!如果你够聪明的话,我想你也知道。

傻瓜也知道。

我:从前每个人都认为地球是平的。

我想知道的是,你怎么知道就真的存在偏见?你:好了,好了!你似乎不会“观察”。

好了,“我看见过偏见。

”我:你到底看到了什么?偏见是怎样存在的呢?你:我认识一个生意人,他说他永远也不会让女人做主管,因为他认为女人不着边际,而且没有理性。

看吧!这个例子不错吧!①(美)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上册),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50-151页。

我:太好了。

看起来,这就是所谓的偏见,所以可以假设偏见是存在的。

现在我们要对偏见进行测量,准备好了没有?你:准备好了。

我:我们一起到商业圈去,静悄悄地访问一些生意人,问问他们雇用员工的标准是什么。

凡是有人表示永远不会让女人担任主管,因为女人不可理喻、不着边际的,我们就认为他有偏见。

如果是相反的情形,我们就认定他没有偏见。

当我们完成了所有的访谈之后,再将所得到的资料(有偏见的或是无偏见的)加以分类。

你:等等!这并不是一个测量偏见的好方法!我们忽视了很多其他的偏见!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只包括了对女性的偏见。

我:我明白你的意思。

但你的例子只是证明了女性的偏见。

我们最好再来研究一下,偏见真的存在吗?你:当然存在的。

我刚才说的是众多偏见的例子之一。

还有成千上万的例子咧!我:那你就再说几个来听听。

你:好吧,试试这个。

某天夜里,我在校园里无意中听到有两个人——一个是白人,一个是黑人——争论政治问题。

最后,白人非常气愤,就用带有强烈种族歧视的话辱骂黑人,“你们这些人都应该被送回到你们原来的地方(非洲)去!”这个例子听起来够带偏见意味了吧。

我:我的天哪!这个例子真的证明偏见是存在的。

我们又要对偏见进行测量了。

我们俩每天晚上分开巡视校园,看看是否有白人使用低俗的种族歧视言语,并且说着“你们全部都……”你:慢着!这个例子也不一定能测量偏见。

虽然会说那种话的人一定有偏见,但是有偏见的人却不一定都说那种话。

如果到校园巡视,就会忽视那些不说那种话的人。

我:所有这些又回到了开始的问题上。

偏见真的存在吗?还是你一直在蒙我?你:不,偏见确实存在!我:哦,我倒有些不确定了。

你只说服了我,商人在雇用女员工时有偏见,原因是你曾经见到过,而且,我相信你说的。

你也说服了我,有些人用不雅的名称来称呼黑人,并要他们全部回非洲去。

但是我还是不确定,偏见到底存不存在?我想我该寻根探底,这样,我才能向你证明我能测量它。

老实说,我已经开始怀疑偏见到底存不存在了。

我的意思是,你看过偏见确实存在吗?偏见有颜色吗?重量多少?位于哪儿?你:你到底在说些什么呀?你听不懂我的话吗?真不知道你有没有脑子!引用这段话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象“偏见”这样抽象的概念,本质上说根本就不存在。

尽管谁也没有摸过偏见的实体,也不知道偏见长得什么样、有多大、是什么颜色,但我们却在谈论偏见。

而且,偏见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或指标(对女员工的态度、对黑人的态度)将抽象的概念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使偏见可以测量。

当人们提到偏见时,我们头脑里就会产生一种印象,就会把以前经历过的有关事件和资料联系起来。

这些资料是别人告知的偏见的意义和自己观察到的偏见的例子。

当双方在某一点上对偏见达成共识时,理解就会产生。

上面的对话涉及以下几个基本要点。

1、观念是头脑中的印象。

观念是头脑中表达“印象”的术语。

人们把这种“印象”当作工具,概括观察的和经验的具有共性的事物。

如果没有这些观念,人们就不可能进行交流,因为头脑中的印象是不可以直接用来交流的,人们无法直接展示头脑中的印象。

2、概念是一组观念,是达成共识的结果。

人们可以通过概念进行交流,“偏见”这个概念是使用这个术语的人的观念的集合。

偏见本身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也不能直接被观察,直接被测量,它是我们创造出来的一个术语。

有了概念人们可以互相交流,达成共识。

3、可以测量的是概念所概括的事物。

人们交流所使用的术语通常是模糊的和会意的,对它们只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指出概念的具体含义,区分概念的不同维度就是概念化的过程,概念化就是使模糊印象清晰化。

概念化的最终产品就是一组具体指标,指标被用来说明概念的属性。

在科学研究中,将一个含义模糊不清的术语,转换成具体测量的指标可以有以下步骤:概念化抽象性定义操作性定义具体测量指标在研究中,清楚准确地命名变量具有重要意义。

变量的命名通常来自于不断反复的过程,先形成抽象性定义,接着是操作性定义,最后是重新命名概念,以便更好地测量。

这个过程不断持续反复,直到变量名称与其测量的事物相吻合。

虽然最后获得的变量概念与最初使用的概念会有些出入,但至少可以测量你所重新命名的变量。

例如,我们要研究市小学生识字量与语文学业成绩的相互关系,“识字量”这个变量,似乎每个人都明白,是学生识字的具体数量。

但是这里说的识字量具体指什么?是书本上的?是头脑里存在的?还是会运用的?如何获得学生识字量?用什么方式什么工具去获得?所有这些都需要界定清楚,否则这项研究就无从落实。

研究者给识字量下了操作性定义:即以《小学生识字量测试题库及评价量表》为工具,学生在实际测试中所得的分数。

另外,“语文学业成绩”具体指什么?统一考试成绩?什么类型的考试?阅读成绩?作文成绩?平时成绩?还是老师的等级判断?研究者也给学业成绩下了操作性定义:学业成绩分三部分,包括阅读成绩、作文成绩和考试成绩。

每个学生本学期8次单元考试成绩的平均分为阅读成绩;本学期8次作文成绩的平均分为作文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统考成绩的平均分为考试成绩。

这样,这项研究就有测量的指标了。

给变量下定义目的在于提示变量的涵和外延,界定变量的含义。

“定义”一方面作为操作与测量的依据,另一方面也提供研究者与他人沟通的基础。

一般在确定研究变量的性质与名称之后,就要给变量以适当的定义。

通常先提示抽象性定义(概念性定义),然后再作操作性定义。

二、下抽象性定义的方法抽象性定义(Abstract definition)是指从抽象的概念意义上对研究变量共同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的定义。

其实,抽象性定义也是一种理论定义。

比如,对“自我意识”下抽象性定义,可以界定为:主体对自身的认识。

又如,要研究“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对其学习成绩的影响”,其中,自变量“自学能力”一词的抽象定义可以根据“自学能力”的本身的含义界定,如:独立进行学习的能力。

由此可见,给变量下抽象性定义的主要目的是:一来可以突显变量在整个研究中的重要位置,因为一项研究中,会涉及很多变量,需要界定的变量必定是最重要的变量;二要让大家弄懂所述变量在课题中的确切含义,因为有些变量本身很模糊,有多种含义,而且不是所有的变量都是人们能够理解、领会的,很有可能会出现生僻、新颖的专用术语,那就必须让读者明白课题中的术语究竟作何解释,以便于读者能继续读下去;三是时时提醒研究人员要围绕变量这个中心来进行研究,而不要脱离靶心,使研究偏离主要方向。

下抽象性定义的常用方法有:经典的定义方法(种差加属概念定义法)、对等式定义法、抽象定义法、解释性定义法四种。

(一)经典的定义法经典的定义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的定义法。

在定义中可以通过用种差加上属概念的组合作为变量的抽象定义。

例如:被定义者 = 种差 + 属概念例1 教学是师生交往的过程例2 智力是一种在各种活动中普遍需要运用的能力例3 空间知觉是对外界物体的空间特性的反映诸如此类的定义就是经典的定义方法。

一般词典释义都采用这种定义方法。

(二)对等式定义法对等式定义法就是按同义词来定义,即可用另一个同类的概念,也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解释变量的方法。

例如:例1 合作——就是与他人的配合。

例2 侵犯性行为——就是攻击性行为。

例3 有效的教学——就是促进学习的教学。

(三)解释性定义解释性定义对要解释的变量进行抽象的、概括的描述或直接引用专业词典上相应词条对变量所做的解释。

采用从文献中寻找合适定义的方法,要注意应尽可能引用权威文献上的释义。

例如:例1 阅读能力——独立地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能力。

例2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行为和心理的认识,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

例3 饥饿——是人在一定时间未进食所产生的对食物需求的机体感觉。

(四)自行定义法一般学术性的概念都有通用的定义,研究者只要从专业词典或百科全书、以及相关的文献与教科书中旧可以寻找合适的定义;必要时,可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与研究目的的需要,略加修改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