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儒林外史》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小组:姓名:等级:【课标要求】1.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大体了解作者、作品。
【自读感知】自读学案与名著,了解作者简介及作品基本内容。
资料链接:一、关于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
安徽全椒人。
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
曾祖一辈,兄弟五人,四人中进士,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1658)殿试第三名,俗称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读,提督顺天学政。
祖父一辈,族祖父吴晟是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吴昺是康熙三十年(1691)殿试第二名,俗称榜眼。
但到了父辈逐步中落,父吴霖起,拔贡,曾为赣榆县教谕,是个清贫的学官。
二、结构现在通行的《儒林外史》共有56回。
对于它的结构,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总体上看来,整部书是一个首尾呼应的回环式结构。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可以看做是总纲,点明主题和创作意图;第56回则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从第二回到第五十五回是书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为止,一百年间几代士人风格迥异的命运遭际。
这一部分与其他长篇小说不同,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往往一回或者几回描写一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互为引子,像串糖葫芦一样串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形式。
又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自第二回起至三十回,主要描写科举制度“贯索”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二娄以及蘧公孙、鲁编修、马二先生、匡超人、牛浦郎等人为代表,暴露科举制度下文士对于“功名富贵”的痴迷和无聊名士攀附权贵、附庸风雅的无耻行径。
第二部分,自三十一回起到四十六回,主要写作者设想的理想人物。
作者着重写了三个中心: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送别三山门。
围绕这三个中心,塑造了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
自四十七回至五十五回止,描写那帮维持文运的“星君”消散之后,剩下的只是一派荒凉和寂寥,社会风气更加恶劣,一代不如一代。
惟有几个市井奇人,勉力维持,也只能算是前贤余音罢了。
三、主题《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除了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的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为止。
其实,小说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文人生活风俗画。
长期以来,学界认为《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反科举”或者揭露儒林群丑,80年代以后,很多学者认为这种看法是肤浅的、不全面的,没有深入揭示作品的本质。
确实如此,从表面上看,作品描写了一大批汲汲于功名的迂腐儒生,他们的可笑、无聊、迂腐朽拙,都是拜“八股取士”之所赐;作者也借王冕之口对八股科举作了批判性的预言,认为“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必将使一代文人受厄。
但是作者笔下一批无聊文士还有张静斋、严贡生那样卑劣的乡绅,有王太守、汤知县那样贪暴的官员,有王玉辉那样被封建道德扭曲了人性的穷秀才;更有一类真儒真名士,以“立身”为旨归,希望“修身以立道”,或者淡泊名利,隐居自处,或者放浪形骸、风流文雅,他们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士人的典型,表现了作者对文人出路的思考。
这些人物自然都不是“反科举”这一主题所能容纳的,当然也不是什么“儒林群丑”。
四、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小说人物众多,没有一个中心人物。
按照作者的创作主旨,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八股文士这类人物以周进、范进、马二先生、匡超人和王玉辉等为代表,他们出身贫寒,天性淳良,但大都醉心于八股举业,藉以谋求功名富贵,因而显得可悲可笑。
他们有的皓首穷经,空虚麻木;有的醉心“选政”,颟顸酸腐;有的拙朴诚笃,以身殉教……周进是第一个出场的举子,他沿着“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阶梯向上爬,到了六十岁还是老童生,一无所能,只能靠开馆授徒挣几个谋生钱。
在薛家集新开馆时,年轻的新秀才梅玖知道他还不是秀才,于是对他百般嘲弄,极尽奚落之能事。
他“脸上羞得红一块白一块”,但不敢反唇相讥。
因为在科举时代,功名是一个读书人个体价值的直接体现,拥有了功名,你就拥有了富贵、地位,没有功名,只能遭别人白眼,甚至连话语权都没有。
因此,他只能“捺定性子”,逆来顺受。
秀才的科名就可以把他踩在脚底下,“发过”的举人老爷王惠,在他面前更是可以飞扬跋扈了。
王举人神气十足、拿腔作势、趾高气扬,“鸡、鱼、鸭、肉,堆满春台”;周进只能恭恭敬敬,“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下饭,鲜明的对照,把周进的地位和处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来,塾师的饭碗丢掉了,只好替一伙商人去记账。
当他到省城参观贡院时,大半生的辛酸和苦楚一起涌上心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的不醒人事”,醒来后大哭一场,“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作者抓住这一不寻常的举动,把犀利的笔锋深入他精神的最深处,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揭露了八股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
不过,他的命运却忽然有了转机,先后中了举人、进士,升了御史,又钦点广东学道。
一朝发达,处境顿时大变,奚落过他的梅玖冒称是他的学生,他在村塾中写下的对联,被恭恭敬敬地揭下来裱好,薛家集也供奉起他的“长生禄位”。
这些细节,说明在科举制度下,衡量个体价值的尺度已经完全功利化、物质化了,整个社会陷入了对功名富贵的狂热迷信之中。
如果说周进和范进是八股举业的实践者的话,马二先生就是一个维护八股举业的理论家和宣传家了。
他是一个正派人物,古道热肠,乐于助人,先是帮蘧公孙销赃弥祸,后又资助匡超人返乡行孝,即使骗过他的洪憨仙,他也仗义疏财,为其装殓送殡。
但是在八股制度毒害下,他的智能被严重败坏了。
他屡试不第,却对八股举业情有独钟,无怨无悔,甚至热情宣传八股制度,他认为“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
他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八股选政,并有自己一套选文、批注的见解,比如“大约文章既不可带注疏气,尤不可带词赋气”,“文章总以理法为主”等等,这套文思定势使他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审美情趣枯燥乏味,在游览西湖的时候,面对“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他头脑中除了八股文那些套语之外,已经没有别的词汇。
在这个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八股愚民的恶果。
与其类似的一个可怜又可悲的人物是王玉辉,他自言是个“迂拙的人”,做了三十年秀才,清贫自甘,并不贪图功名富贵,但却是个礼教的虔诚信奉者。
他“生平立的有个志向,要纂三部书嘉惠来学”,立意为封建礼教增砖添瓦。
更有甚者,他把程朱理学“教养里面的辞藻”当了真,竟然赞成女儿为夫殉葬。
礼教之毒,深入骨髓。
与伪君子相比,这是一位迂拙诚笃的“古君子”,作者对他的人品是有所肯定的,他并没有拿女儿的死谋求名利,在“理”与“情”之间,他也始终处在矛盾之中。
如此善良的人,却在死板僵化的理学教条驱使下做出了残忍的事情,不由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2.所谓“名士”这是一帮科举制度的派生物,他们或者科场败北,或者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登入仕途,于是就效法古人,结诗社、写斗方、附庸风雅,充当名士。
表面上风流不羁,实际上却是借此邀声盗名,“曲线”获取功名富贵。
这些人物主要有三组,围绕三次诗酒“盛会”展开描绘:湖州莺脰湖高士集会、杭州西湖斗方诗会、南京莫愁湖“定梨园榜”。
文人雅集,觥筹交错,诗酒流连,本是极风雅之事,历史上的兰亭集会、醉翁亭集会等著名盛会,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坛佳话。
但是,《儒林外史》中的三次聚会,却是如此滑稽可笑。
富家子弟娄三娄四公子,“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甲,入翰林,激成了一肚子牢骚不平”,在京师呆得无聊,返回故里,无意中碰到与自己见解相同的读书君子,于是引以为知音,起了“求贤访道”的雅兴,于是一伙“名士”(杨执中、权勿用、牛布衣、陈和甫、张铁臂、蘧公孙等人)聚集在他们周围,凑成了一个莺脰湖高士集会。
二娄的心地倒也纯良,也颇有些真名士的习气和风度,待人诚朴、谦虚恭谨,对待杨执中、权勿用,也是真心礼遇,不求酬报,可谓“翩翩浊世之贤公子”,然而,“轻信而滥交,并不夷考其人生平之贤否,猝尔闻名,遂与定交”,所以大都所交非人。
杨执中的儿子偷了权勿用的钱,两人因此而发生龃龉,“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的高士理论都抛诸脑后了。
后来,当权勿用被人告发,“一条链子索去了”,张铁臂用“猪头”骗取了五百两银子,远走高飞之后,两位公子只能“半世豪举,落得一场扫兴”,“闭门整理家务”。
如果说战国时期信陵君、平原君诸人为政治考虑,养士纳贤,当时的士人尚有独立人格精神,渴望建功立业,那么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士人的独立人格早已经在八股科举的贯索下消失殆尽,他们一意慕求的不过是攀龙附凤、功名富贵罢了。
因此,他们的名士姿态,不过是为了邀声盗名、待价而沽。
作品通过聚会前后的介绍,揭示了所谓“名士们”的滑稽丑态。
“真乃一时盛会”的结语,也在平静之中形成了绝妙的讽刺。
西子湖畔也聚集着一帮斗方名士。
以医生兼名士的赵雪斋为首,还有冢宰后嗣胡三公子,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冒充秀才的盐商支剑峰等人,他们高谈阔论,拣韵联诗,附庸风雅,以表面上的潇洒来慰藉内心对功名富贵的欲求。
他们羡慕赵雪斋:“这雪斋先生诗名大,府、司、院、道,现任的官员,那一个不来拜他?”这就道出了他们当名士的真实目的。
但是,“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赵爷各样好了,到底差一个进士。
不但我们说,就是他自己心里也不快活的是差着一个进士”。
流露出这帮标榜“不讲八股”的名士们内心深处的悲哀。
而这次聚会,胡三先生的悭吝,犹如插科打诨一般,穿插其中,酸气逼人,“至今读之尤令人呕出酸馅”。
“莫愁湖高会”的导演是杜慎卿。
这是一个出身名门的世家子弟,不但外表温文尔雅,而且为人豪爽、颇有才气、风流自赏,“飘然有神仙之概”。
历来对他的评价存有争议。
有人对他褒多于贬,有人却贬多于褒。
不过,平心而论,比之斗方诗人,他有许多真性情在里面。
比如,他看不起萧金铉之类的斗方名士,也不屑于做假名士那些冒充风雅的“故套”;对朝政敢于发些不同流俗的议论,赞扬永乐夺位,批评方孝孺迂阔古板等等。
最有意思的是他主持召集阖城旦角,每人做一出戏,评出色艺俱佳者,定梨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