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12月1日
清政府与葡萄牙签署《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即《中葡和好通
商条约》。
是指清政府与葡萄牙于
1887年12月1日在北京签署的不
平等条约。
中法战争后,清朝统治
者为了征收鸦片税,在英国诱使
下,竟于1887年3月27日,在葡
萄牙首都里斯本就澳门协同中国
缉查走私问题举行谈判签订的仪
定书中,承认葡萄牙永据澳门。
同
年12月1日,清政府总理衙门大
臣奕匡与葡萄牙全权代表罗沙在
北京签订本约,共54款。
主要内容有:一,中国仍然允
许葡萄牙永驻和管理澳门以及所属之地;二,葡萄牙得派公使驻北京,并在通商口岸设领事;三,葡萄牙取得领事裁判权;四,葡萄牙人可以享受中国已给或将给其他国家的通商特权,在通商口岸有居住、租买土地、建造房屋、设立教堂等权利。
条约规定:“由中国允准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与葡国治理他处无异”,并强调以10年为期限,“期满须于六个月之前先行知照,酌量更改,如彼此未曾先期声明更改,则税课仍照前章完纳。
”根据此项不平等条约,葡萄牙人取得了对澳门的完全管治权。
条约签订后,遭到了许多中国官员的反对,并一致谴责出卖中国主权的赫德。
1928年4月28日,《中葡北京条约》第4次期满,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外交部于同年7月6日照会葡萄牙方面,声明终止《中葡北京条约》,并于1928年12月9日与葡萄牙另外签订了《中葡友好通商条约》。
初二(10)边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