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写作能力训练方法研究摘要:写作是一种综合体现学生语文能力水平的方式,是语文学科里最重要的一项,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和语言应用的一项指标,考试分数也占有较大的比例,但怎样写好一篇作文,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对大部分学生来讲却一直是个难题。
如何找到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这是所有高中的语文老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写作能力训练方法进行了探索及尝试,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写作能力训练方法
一、学生写作现状分析
学生在写作中普遍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不愿意写甚至厌恶写;二是编写的内容往往是空洞宏大,缺乏真实情感,或者堆砌演绎文史知识,注重华丽的文辞。
总之,学生们作文很少是从个人的心灵出发,他们要表达的情感是来自别人、书本、概念等方面,虽有生活现象却没有鲜活的生活气息及人文气息,所以写出的文章显得极为模式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其实这种情形的出现是非常符合高中生们的写作心理的,属正常的因素。
人们在写作上都会经历简陋阶段、堆砌阶段和质朴简约阶段这三个。
而高中生在所说的第二阶段。
语言教育家吕叔湘曾经说过一句这样的话,“端起架子写作、讲大道理,这是高中生易犯的毛病”。
较早的清代作家袁枚也曾说过,“用巧无斧凿,用典无堆砌,晚年方成”。
目前我国高中语文写作能力教学时间少,导致训练严重不足。
学生写作过程中普遍程式化,整天就是钻进书本来学习一些方法技巧。
还有的就是学习别人的优秀范文,学习人家的结论,很少有个人独特的生活体验。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都偏重语言训练,往往忽视培训思维培养,都是注重于字、词、句、篇章方面的分析,造成了对学生写作能力严重的影响。
因此,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人类做事最大动力的来源,对学生学习来说更是如此。
兴趣可对学生本身起到很大的驱动作用,使学生在克服困难下保持愉悦积极的心态去学习。
长期以来在写作训练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许多高中生对写作都感到枯燥乏味,部分学生甚至觉得困难造成厌倦并害怕写,更不用说对写作有兴趣。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写作内部驱动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是使枯燥的写作课堂变成生动有趣的写作课堂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通过语言表达来互相探讨,丰富及完善自己的写作思维;教会学生进行收集、分析和运用资料,让学生学会建立自己的写作素材仓库,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降低写作难度;可以让文章结构的组织技巧尽量简化,使学生在由简单到繁循序渐近的过程中掌握,学会更好地去安排文章结构,使形式和内容的完美及和谐相结
合。
此外,教师应该注意多鼓励学生,尽管学生的作文不算很好,但也要从这片言语中发现出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表扬,让学生知道他们的作品不是一无是处,增加学生的信心和兴趣来写作。
(二)多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学习本来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学会全部知识,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才可以把语文学好。
积累也需要大量的阅读和背诵,一旦有空,多读读,一本好书或文章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也可以陶冶性情。
阅读的量越大,知识就更丰富,也会提高一个人的素质,眼界将会变得更广,同时写作需要素材,只有更多的阅读,更多的注意你周围的事物,并将书中讲的知识与现实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写作时才有思如泉涌,写出更的好文章。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素材即写作的原始材料。
写作时想要言之有物事先必须为自己建造一个素材仓库。
所以,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在一开始就为自己积累素材。
对于在校学生,写作素材的来源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本身的生活。
如何在社会上收集到自己写作的所需之物呢?社会之大,媒介之多,其实很简单,从最接近我们生活的人或事物入手,如身边熟悉的人的一笑一颦,熟悉的事的来龙去脉,熟悉的物的外形习性等。
由于这些都是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东西,写起来就显简单、得心应手,也不会“言之无物”了。
二是资料,这也是写作的一个重要来源。
作为一个学生,还没出社会,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可以间接地吸收别人的作品内容知识,也是可以很好地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三)训练学生关注生活,留意身边的事和物
许多学生都反应在写作时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学生缺少丰富的写作素材,只掌握书本上知识是无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的。
进入生活、体察入微和关注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只有充分掌控了生活以此作为创作的源泉,学生才能真正有话可讲、有材可写。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我们要记住,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观察、了解及体会生活,是一种重要的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中在教师对学生写作训练时,应当重视让学生知道生活对写作的重要性,而不能让学生仅仅关注书本、关注优秀作文作品。
只有当学生结合生活深入生活,才有可能在作文中表达的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有话可说。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是单纯的模仿学习别人的优秀作品,而缺乏生活体感这一写作基石的支持,学生只是取得了“鱼”,而不是学会“渔”。
像罗丹先生所说那样,世界上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所以我们要让学生用自己发现美的眼睛去关注生活、融入生活并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善恶美丑,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学生才能将书本上别人的丰富写作素材扔掉,让自己的作文表现得既有坚强的骨架也有丰富的皮肉,而不是只有一个轻飘飘的蝉空壳。
在过去,由于条件限制,我们只能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学习精彩的片段。
现在不同,生活条件好了,学生有了零花钱,这样可以促进他们订阅一些有用的书刊,多买些名著佳篇进行欣赏,让学生
走进书海之中,通过与名家对话,不但可锻炼语感,又可以全面、广泛地吸收认识,达到积累素材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花点时间去看看新闻、动物世界或科技博览会等报道;抽时间上上网,找一些相关的资料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
信息时代中,不出门也足以知晓天下事。
只要学生能够敏锐地把握这些信息的要点,能从比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那这些资料信息也不乏是作文的好素材。
(四)培养学生的写作综合能力
所谓写作综合能力,包括观察、分析思维能力及想象力。
我们从来没有去过桂林,但是当读完“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后,我们的脑海里也会出现桂林山水的美景。
漓江的水是如此的静,如此的清和如此的绿。
桂林的山是如此的奇,如此的秀和如此的险,仿佛身临其境,这便是想象的作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的一切,推进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由此可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多么的重要。
所有的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如果想象力够丰富,思维将更加敏捷,一受到某事物的启发,人们会立即联想到很多人和事,脑海中就会出现一幅幅生动的景象。
拿起笔来如行云流水,由物到人,由景到情,由近到远,由此到彼,这样文章内容才丰富,意境才开阔,思想才深刻。
如果缺乏想象力,就如同死水,思维干涸,难以动人。
三、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
书面表达的能力是人一生应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写日记是
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一个主要手段,俗话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每天写一篇日记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日记不拘于形式,不用多想文章的做法,是自由灵活的。
同时日记它可长可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高兴时则多写,没心情时则少写。
随心所欲,无拘无束,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形成习惯,到后来你会觉得一天不写几句手里就会发痒,同时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自然会相应提高。
四、结束语
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同时也是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完整的系统过程。
写作活动是有阶段性的,一般分为采集、构思、表述这三个阶段,更详细的又可以分为采集、立意、谋篇、用语、修改这五个环节,而在每个阶段及环节都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及要求。
如果学生写作活动能完全达到这些规定及要求,就有可能做到“妙笔生花”,写出文质兼备的好作品、好文章。
参考文献:
[1]沈扬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2(20)
[2]付振国.佳作有法妙笔生花[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