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供热发展规划日期:2007-02-14一、“十五”时期供热发展回顾(((((((((((三)能源供需平衡(四)重点项目(五)环境效益分析五、“十一五”时期供热规划发展重点工作(一)加快大型热源建设,发展城市集中供热(二)实施供热资源整合,调整优化供热结构(三)推进供热节能改造,实现供热节能降耗(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开展试点示范工程六、“十一五”时期供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一)强化供热规划控制,确保供热有序发展(((((境、本规划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为依据,并与《北京市“十一五”时期能源发展及节能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提出了供热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确定了供热事业发展的规划方案、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
一、“十五”时期供热发展回顾(一)基本情况“十五”时期是北京供热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供热已成为北京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在促进生产、环境治理和保证居民正常工作、生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十五”时期,北京市供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初步形成了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能源、多种供热方式相结合的新的供热局面。
1—1力从积由;供热远郊区县到229天,二氧化硫年均浓度首次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二)存在问题1.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供热用能日趋紧张“十五”期间,北京没有新建大型集中热电联产项目,致使原有热电联产热源已满负荷,热源建设已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热源供应与采暖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热源日趋紧张。
北京供热用能是以煤炭和天然气为主,并依赖于外埠供给。
2004年—2005年采暖季北京天然气的紧张,使城市供热用能问题凸显,能源供应日趋紧张,能源价格呈上涨趋势,城市供热的发展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多重压力。
2.设施配置极不合理,供热资源浪费严重5346近节能潜力很大。
5.供热发展疏于管理,热源建设盲目无序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和天然气利用的分散性,在城市能源结构调整和环保政策的指导下,天然气大量用于局部、分散的采暖,而在新建供热项目的审批中,项目规划审批与供热管理存在相互脱节现象,致使全市的供热设施建设缺乏统一的行业规划指导,供热项目建设一定程度上处于盲目、无序的状态。
6.供热体制改革滞后,供热市场尚未形成现行供热的福利体制,造成用热主体和交费主体分离和错位,使欠热费问题日趋突出,供热企业运行与生存面临危机。
现行采暖计费方式,热费与热量消耗无关,使供热单位、采暖用户、建设开发商缺乏节能的内在动力,难以形成供热节能机制,(提高供热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供热需求放在重要位置。
调整供热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挖掘现有设施能力,推进供热节能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北京市供热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充分分析北京市供热行业现状,注重与北京市能源、环保和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结合城八区和远郊区县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及重点发展区域的特点,确定以下规划原则:1.合理确定供热方式,保障城市供热安全网(燃煤、4.推进供热体制改革,引导培育供热市场加快供热体制改革步伐,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改革供热收费制度,逐步建立市场准入退出制度,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供热市场化。
5.加强供热行业监管,促进供热有序发展完善和制定供热相关法规、规章和有关技术标准,对供热质量、安全、服务、准入、退出、价格等方面实行有效监管,依法行政,科学行政,促进供热有序发展。
(三)发展目标1.初步形成不同供热能源、供热方式互补的供热系统,有效应对能源供给变化,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提高供热保障能力。
2.加强供热节能,供热单位面积能耗降低10%。
(34.6(消耗。
(三)规划热负荷根据建筑面积预测、供热单位面积能耗降低10%的规划目标及建筑节能标准,考虑“十一五”时期北京市供热节能改造程度,确定北京市2010年规划热负荷为32725MW,其中城八区为21818MW,远郊区县为10907MW。
四、“十一五”时期供热规划方案(一)总体规划思路“十一五”时期供热发展应在保证全市供热需求的前提下,加快大型热源建设,大力推进资源整合,积极发展城市热力网和天然气供热,广泛应用清洁煤燃烧技术,提高环保水平,鼓励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合理应用电供热,限制发展燃(网覆盖区域发展燃气供热;条件适宜地区发展地热、太阳能、余热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方式;平房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等集中供热设施难以覆盖地区宜采用蓄能式、热泵等电供热方式。
城八区各种供热方式面积详见表4—2。
表4—2城八区各种供热方式规划供热面积统计表2.亦庄经济开发区和远郊区县供热规划加大远郊区县供热资源整合力度,逐步整合10t/h以下燃煤供热锅炉房,发展大型燃煤锅炉房集中供热,推广应用清洁煤燃烧技术。
对既有集中供热锅炉房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环保水平,扩大供热能力,向周边地区供热。
亦庄、通州、顺义重点新城逐步提高清洁能源供热比例;通州新城加快三河热电厂配套热力管网建设,实现向通州新城供热;延庆县充分发挥地热资源优势,积19830(根据规划热负荷,测算出2010年全市燃煤锅炉房供热耗煤量为368万吨标煤,燃气锅炉房(含壁挂炉)供热耗气量为28.6亿立方米,能源供需基本平衡。
(四)重点项目“十一五”时期,城八区主要新建太阳宫、郑常庄热电厂,改扩建华能、京丰热电厂等大型热源,建设奥运周边、公主坟西延等供热管线,进行供热资源整合和老旧管网改造、节能技术改造和热计量改造。
在亦庄及远郊区县重点实施新建、改建大型供热锅炉房项目。
(五)环境效益分析通过资源整合、节能改造和应用清洁煤燃烧技术等措施,改造既有供热设施,与2004年相比,2010年供热燃煤锅炉烟尘排放将减少934吨,SO2排放减少2862吨,(电厂((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弥补供热资金不足,提升供热设施环保水平,促进大气质量的改善。
使供热结构得到优化,供热质量得到提高。
供热资源整合的主要任务是逐步取消城八区20t/h以下和远郊区县10t/h以下燃煤锅炉房,对城八区20t/h以上大型燃煤锅炉房和远郊区县10t/h以上20t/h以下的分散锅炉房进行整合。
2007年前选择翠林小区、宝能锅炉房以及昌平、顺义等新城地区条件成熟的项目进行试点示范,为下一步全面推动供热资源整合奠定基础。
(三)推进供热节能改造,实现供热节能降耗按照2010年供热单位面积能耗降低10%的规划节能目标,供热节能的重点工作包括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老旧供热设施改造、供热系统节能和管理节能四个方面。
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25%的既(热力站)强供热系统水的软化处理,满足水质要求。
根据管网实际运行特性,合理选用循环水泵,降低输配系统运行能耗。
改善供热管网调节,在供热系统中加装水力平衡阀等管网调控装置,减少过热损失,避免采暖用户的冷热不均。
计量供热。
在供热系统中设置热计量装置,室内系统加装温控装置,提高供、用热双方的节能意识,促使供热单位积极采取措施节能运行。
4.管理节能通过供热节能改造试点示范,研究提出锅炉供热的节能评估标准、方法,优化供热节能技术,制定供热运行管理相关规范和标准,对供热单位人员进行节能培训、宣传和指导,提高供热单位运行管理水平。
制定供热节能激励政策,促进供热行业节能。
制定有关供热节能法规政策,建(的智能监控技术,推广变频泵、水力平衡阀、流量调节阀等调控设备。
推广直埋预制保温管等供热管网敷设技术。
加强散热器、辐射采暖板等末端散热装置研发,提高散热性能。
加强热计量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准确、方便、耐用、造价低的计量仪表与调控设备。
积极研究利用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垃圾焚烧、电厂循环冷却水余热、城市污水废热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开展试点示范。
六、“十一五”时期供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一)强化供热规划控制,确保供热有序发展强化新时期规划的职能定位和作用,突出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和操作性,在现有规划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供热规划,切实做到按规划发展、安排审批((位协作的城镇供热保障体系;建立以供热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长效安全管理机制。
强化各级政府和供热单位的供热危机管理意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部门联动协调机制、信息快速反应机制、事故抢修抢险机制、应急救助保障机制,进行必要的燃料储备、抢修抢险物资储备及必要的供热保障资金储备。
建立供热安全运行保障机制。
调整供热结构,减缓供热能源供需矛盾。
加快大型热源建设,进行必要的管网沟调;更新改造老旧管网设施,解决占压管线问题,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管网安全运行监测水平,消除安全隐患;推进供热系统节能,降低燃料消耗,缓解供需矛盾;整合供热资源,供热联网运行,应对能源供给变化,切实提高供热设施的供应保障能力和安全可靠性。
((位正常运营,培育和发展供热市场,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供热的社会化、市场化和集约化经营,推进供热收费制度改革,实现城镇供热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转变供热管理方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十一五”时期,应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
改进管理,创新管理制度,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提高效能。
加强行业基础研究工作,数字清,情况明,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完善供热行业基础数据资料,开展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供热行业标准规范,逐步实现供热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
以提高全市供热保障能力为中心,积极探索城市供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