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力学部分1,物体平衡状态是指相对于地球处于( D )。
A,静止B,运动C,匀速运动D,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2,在力的三要素中不包括力的( C )。
A,大小B,方向C, 作用面D,作用线3,力的国际单位是(A )。
A,N B,kN/m C,MPa D,4,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的解析条件是( C )。
A,∑X=0 B,∑Y=0 C, ∑X=0 和∑Y=0 D, ∑M=05,一平面上的力F平行于坐标轴X轴的正方向,则该力在X轴和Y 轴上的投影为(B )。
A,0;F B,F;0 C,0;-F D,-F;06,平面中某力P与X轴成α角度(锐角),则该力分别在在X轴上的投影为(B )。
A,X=±αB,Y=±αC,X=±αD,Y=±α7,固定绞链约束反力特征(ABC )。
A,不能约束转动B,有两个正交约束反力C, 一个约束反力D,约束反力方向一定向左E,竖向约束反力方向一定向上8,光滑接触面约束反力特征不包括( C )。
A,指向物体B,沿公法线C, 离开物体D,作用点在两接触点或面上9,力偶没有合力,因此不能用一个力来(D )。
A,代替B,平衡C, 简化D,A、B和C10,只要保持力偶矩的大小和转向不变,力偶在平面内( C ),而不会改变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A,不可任意移动B,可任意平移,并附加力偶C, 可任意移动D,可任意移动并附加力偶11,强度是抵抗( B )能力。
A,变形B,破坏C, 稳定D,A、B和C12,刚度是抵抗( A )能力。
A,变形B,破坏C, 稳定D,A、B和C12,稳定性是抵抗( C )能力。
A,变形B,破坏C, 失稳D,A、B和C13,内力的计算方法是( D )。
A,位移法B,剖面法C, 力法D,截面法14,应力的单位是(C )。
A,N B,N/mm C, N/mm2D,Pe15,垂直于正截面方向的应力一般称为( A )。
A,法向应力σB,切向应力τC, 法向应力τD,切向应力σ16,力矩作用的效果是使刚体( B )。
A,平动B,转动C, 平动和转动D,匀速直线运动17,力的作用线通过某点,则该力对该点的力矩为(A )。
A,0 B,mo(F)=+Fd C, mo(F)=-Fd D,B和C18,力偶三要素不包括力偶的(D )。
A,大小B,转向C, 作用面D,作用线19,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结果( A )。
A,一个力R B,一个力偶m C, R及m D,力矩Mo20, 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条件( A )。
A,R=0 B,m=0 C, R=0及M,o=0 D,M,o=021,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方程的形式不包括( D )。
A,一矩式B,二矩式C, 三矩式D,投影式22,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正确的有(ABC )。
A,轴向拉伸或压缩B,弯曲C, 剪切D,刚度E,强度23,轴向拉伸或压缩杆件的内力称为( B )。
A,弯矩B,轴力C, 剪力D,扭矩24,拉杆或压杆的抗拉刚度是( B )。
A,EI B,EA C, EW D,E25,梁的内力有(A C )。
A,弯矩B,力矩C, 剪力D,轴力E,力偶26,截面法用来计算( C )。
A,应力B,应变C, 内力D,合力27,作用在物体上的某一个力系,可以用一个等效力系来( A )。
A,代替B,平衡C, 抵消D,代替并附加一个力偶28,作用在刚体上的力可以平移到该刚体上的任意一点,但同时必须附加( B )。
A,一个力矩B,一个力偶C, 一个力和力矩D,一个力和力偶29,单跨静定梁的形式有(ABC )。
A,简支梁B,外伸梁C, 悬挑梁D,刚架梁E,连续梁30,图示重量为G的小球,对该球进行受力分析,共受有( C )个外力。
A,1个B,2个C, 3个D,4个31,单跨静定简支梁,跨度为L,梁上作用均布荷载q ,该梁最大弯矩和最大剪力为( A )。
A,ql2/8;qL/2 B,ql2/2;qL/4 C, ql2/4;qL/2 D,ql2/8;qL/4 32,图示杆件承受轴向外力,1-1截面轴力为()。
A,-10kN B,10kN C, 30 kN D,-30 kN33,图示挑梁的内力图正确的是(AC )。
A ,A 剪力图B ,B 剪力图 C,C 弯矩图D ,D 弯矩图E ,均不正确C(弯矩图)q=3kN/m34,图示静定简支梁的支座反力R A 和R B ( A )。
A , R A=2KN,向上;R B=2KN,向下B ,R A=4KN,向上;R B=4KN,向下C, R A=2KN,向下; R B=2KN,向上 D ,R A=4KN,向下;R B=4KN,向上二、建筑结构部分1,浅基础一般指埋深不超过( D )。
A ,1mB ,2m C, 3m D ,5m2,无筋扩展基础(刚性基础)设计应满足的条件是( A )。
A ,台阶宽高比不超过允许值 B ,台阶宽高不小于允许值 C, 台阶刚性角不小于允许值 D ,台阶宽高比可不受限制3,扩展基础主要包括(AB )。
A,钢筋混凝土墙下条形基础B,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C, 砖基础D,混凝土基础E,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4,钢筋混凝土柱下独立基础的破坏形式有(CD )。
A,受压破坏B,受拉破坏C, 底板弯曲破坏D,底板冲切破坏E,底板剪切破坏5,桩基础属于( C )。
A,浅基础B,扩展基础C, 深基础D,刚性基础6,桩基础按承载性状可分为(AD )。
A,摩擦型桩B,预制桩C, 灌注桩D,端承型桩E,混凝土桩7,扩展基础剖面形式有(ABC )。
A,台阶B,角锥C, 杯型D,箱型E,筏式8,梁上部纵向受力钢筋(直径d)水平方向的净距离不应小于(D )。
A,B,30mm C, 25mm D,A及B9,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直径d)水平方向的净距离不应小于(D )。
A,d B,30mm C, 25mm D,A及C10,梁支座边缘第一道箍筋一般从墙边或柱边(B )mm处开始设置。
A,100 B,50 C, 200 D,011,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h≤150mm时,其间距不宜大于( C )mm。
A,100 B,70 C,200 D,25012,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h>150mm时,其间距不宜大于(BC )。
A,100mm B,C, 250mm D,2h E,30013,当梁高h≤800mm,弯起钢筋的弯起角度为(B )度。
A,30 B,45 C, 60 D,9014,当梁截面腹板高度hw≥(B )mm时,应在梁的两侧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
A,500 B,450 C, 800 D,20015,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与(ABC)有关。
A,构件所处环境B,混凝土等级C, 构件类别D,钢筋级别E,结构类型16,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C )。
A,25mm B,30mm C, 钢筋的公称直径D,15mm17,预制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钢筋端头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A )mm。
A,10 B,15 C, 20 D,251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规定,当板长短边之比,即l2/l1≥(B)时,称为单向板。
A,2 B,3 C, D,119,单向板受力钢筋的正确位置(C)。
A,与板短边垂直且在外緣B,与板短边平行且在内緣C,与板短边平行且在外緣D,与板短边垂直且在内緣2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规定,宜按双向板条件计算的是(BD )。
A,l2/l1≥2 B,2<l2/l1<3 C, l2/l1≥3 D,l2/l1≤2 E,2≤l2/l1≤321,现浇钢筋混凝土板,下部受拉钢筋(直径d)伸入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A)。
A,5d B,15d C, 35d D,12d22,次梁伸入墙内的支承长度一般不应小于(C )mm。
A,120 B,180 C, 240 D,37023,主梁伸入墙内的支承长度一般不应小于(D )mm。
A,120 B,180 C, 240 D,37024,在次梁与主梁相交处,应设置附加横向钢筋(AD )两种形式。
A,箍筋B,鸭筋C, 腰筋D,吊筋E,浮筋25,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的组成(ABD)。
A,踏步板B,平台梁C, 斜梁D,平台板E,短柱25,现浇混凝土梁式楼梯的组成(ABCD)。
A,踏步板B,平台梁C, 斜梁D,平台板E,短柱26,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板的受力钢筋正确位置(A )。
A,在板下部外缘B,在板上部内缘C, 在板下部内缘D,在板上部外缘27,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板的受力钢筋正确位置(A )。
A,平行于跨度在外缘B,平行于跨度在内缘C, 垂直于跨度在内缘D,垂直于跨度在外缘28,现浇混凝土梁式楼梯,板的受力钢筋正确位置(D )。
A,平行于跨度在外缘B,平行于跨度在内缘C, 垂直于跨度在内缘D,垂直于跨度在外缘29,一级抗震设计时,现浇框架结构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B )。
A,C20 B,C30 C, C35 D,C2530,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的高层建筑是(ABD )。
A,10层B,10层以上C,房屋高度等于28米D,房屋高度高于28米E,7层以上31,框架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宜与柱强度等级间的关系为(AB )。
A,相同B,不低于5 M Pa以上C,不低于5 M Pa以下D,高于5 M Pa以上E,无要求32框架梁支座负弯矩钢筋搭接长度不应小于(A )。
A,la B,la C, la D,300mm33,框架柱纵筋(直径d)相邻接头间距,焊接接头不得小于(BD )。
A,la B,35d C, la D,500mm E,600mm34,框架梁中间层边柱节点,梁负弯矩钢筋弯锚固时,钢筋水平投影长度和弯折后垂直长度应满足(C )。
A,≥la ;≥15d B,≥la;≥12d C, ≥la ;≥15d D,≥la ;≥12d35,框架梁顶间层中柱节点柱纵向钢筋锚固到梁中的长度,当弯锚固时,钢筋竖直长度和弯折后水平投影长度应满足(B )。
A,≥la ;≥15d B,≥la;≥12d C, ≥la ;≥15d D,≥la ;≥12d36,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震害主要发生在(ABC)部位。
A,梁端B,柱端C, 梁柱节点D,梁中E,柱中37,抗震等级划分为(D )级。
A,一级B,一~二级C,一~三级D,,一~四级38,抗震砖房构造柱设置位置(ABCD)。
A,外墙四角B,错层结构内外墙交接处C,大空间与外墙交接处D,较大洞口E,楼梯间四角39,《砌体规范》规定,5层及5层以上房屋的砖墙,材料最低强度等级应符合(A )。
A,Mu10;B,Mu15;M7.5 C,Mu10;D,Mu15;40,构造柱与砖墙连接构造有(ABC)。
A,墙体砌筑成马牙槎B,每500mm高设置2φ6拉接筋C, 拉接筋伸入墙内不少于1000mm D,最小截面尺寸240×180 E,先浇柱后砌墙41,承重独立砖柱的截面最小尺寸不小于(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