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本文以吉林师范大学为试点,在明确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定位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构建所遵循的原则、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构建的特点等方面,对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以其对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课程体系专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6—0115
[作者简介]兰婷,张作岭,刘国权,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专业定位
要合理地进行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必须明确其专业定位。

小学教育专业是个全新的专业,既具有现行高师的共性,又具有明显的个性。

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培养的是具有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能从事教育科研,同时专长英语教学的小学教育工作者。

也就是说,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培养的是小学英语教师,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而非高等师范院校中的英语专业。

按照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模式,高等师范院校系科的设置是以初中、高中的分科教学特点为依据的,它培养的是中学教师。

因此,其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初、高中英语教学特点为依据,要求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要有较为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并在深度和广度上也有较高的要求。

而小学不是分科教学,对学生所学英语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则很高。

因此,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和英语专业等同,一定要有自己的专业特色。

二、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高师院校课程体系的一般要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小学教育的特殊性来进行。

具体原则如下;
1,师范性原则。

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培养的是适应21世纪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突出小学教育
的特点、坚持为小学教育服务。

2.素质性原则。

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既然是培养高素质的小学英语教师,那么,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就要设置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教育以及强调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课程内容。

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教育,使之成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丰厚的文化基础和扎实的专业理论,有突出的教育技能技巧的新型小学教育人才。

3.发展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西方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也说过;“课程的功能不仅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通过知识达到人的个性自由和解放”。

课程体系坚持发展性原则,是体现以学生为本,是在由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向以人为本的教育转变的今天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中职前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要求。

因此,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又注重学生的潜力开发和个性发展,而不应过多地对学生进行大量知识的灌输。

4.实用性原则。

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培养的是应用型教育人才,因此,其课程体系构建在注重理论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实效性。

要为学生提供有实际价值的课程和教育,使他们在校期间既能受到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训练,又能通过实践将知识内化为教师素质。

(二)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我们构建的课程体系在结构上,可由通识类、学科类、教育类3大类课程构成,在形式上,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实践课及专题讲座构成,在教学模式上,主要由理论教学、技能培训与训练、教育实践、教育科研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必修课。

必修课是本课程体系的主体。

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两大类,约为2 100学时,占总学时(2 900课时)的70%。

(1)公共必修课是大学通识及文化基础课,是对学生基本素质、修养及技能等方面进行综合教育的课程,约为870学时,占总学时的30%。

它主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法律基础、思想品德、形式政策、计算机应用、教育技术应用、体育、教师职业基本技能等课程。

(2)专业必修课分为基础专业必修课和学科专业必修课。

它是培养学生本专业所具备的
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从教技能的课程,约为1 200学时,占总学时的40%。

基础专业必修课主要以教育类课程为主,包括高师教育类基础课、小学教育专业专修课、教育实践类课程、教育活动类课程及专题性教育课程等,约为600学时,占总学时的20%。

主要设有教育原理、小学教学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统计与测量、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以及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等。

学科专业必修课主要开设英语学科知识课程,约为600学时,占总学时的20%。

2.选修课。

选修课是本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以及拓展知识面的重要途径。

它由限定性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组成,约为870学时,占总学时的30%。

(1)限定性选修课。

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学科方向的知识及教育理论与实践技能,约为590学时,占总学时的20%。

分为基础专业选修课和学科专业选修课。

基础专业选修课主要开设以教育类课程为主的兼有英语学科以外其他学科知识的选修课,约为280学时,占总学时的10%。

设有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身心健康与教育、小学管理学、班主任学、小学德育论、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大学数学、儿童文学、教师口语与书法等课程。

学科专业选修课主要开设英语学科知识的选修课,约为290学时,占总学时的10%。

它设有英美社会与文化、英美文学史、英美教育史、英美概况、20世纪英美赏析、英语电影、英语视听说、世界科技发展史等课程。

(2)公共选修课是培养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课程。

约为280学时,占总学时的10%。

主要设有艺术概论、人口与环境、人文地理、旅游地理、文学概论、唐宋词鉴赏、儿歌创作、声乐、视唱乐理、舞蹈基础、英文歌曲赏析、小学趣味体育游戏、人类与科学、摄影、折纸、民间艺术与手工制作、演讲学、中外文化比较、美学原理等课程。

上述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我们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处理好“综合培养”与“专长英语”的关
系,即“博”与“专”的关系。

“博”即是“综合培养”,主要采取综合设课,通过设置通识文化教育课,以教育类课程为主的基础专业课,以英语为主体,包括中文、数学等学科专业课,来达到课程体系的有机综合,以实现“综合培养”之目的。

“专”就是“专长英语”,即通过设置大量的英语学科知识课程,使学生对英语知识有较为系统、深入、完整的学习,
以达到专长英语教学及研究能力的目的。

这样,通过全方位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能适应小学素质教育,既可以胜任小学语文、数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又专长英语教学的高素质研究型的小学教师。

第二,要正确处理好教育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的关系。

在重视英语学科知识课程的基础上,要加大教育类课程的设置。

要避免英语学科知识课程过多、教育类课程过少的现象。

教育类课程是培养学生从教技能、体现师范特色的重要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重要内容。

据统计,许多师范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类课程总学时的比例都不低于25%,如前苏联为25%,英国为25%,德国为30%,美国为33%。

以此为依据,参照我国实际情况,我们设置的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教育类课程占总学时的30%。

这样设置的原因是,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毕竟是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教师的教学实际表明,对于中学教材来说,小学教材中的文化知识本身难度并不大,而困难是怎样把知识传授给接受能力还较低的小学生。

从这种意义上看,小学教育专业应比中学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更强,应具有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三,要明确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学科知识课程的设置与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区别。

由于小学英语教学的专业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因此,英语学科知识课程的门数、学时数都要少于英语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及内容的含量也要低于英语专业。

与英语专业相比较,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学科知识课程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及提高英语课堂趣味性的能力。

第四,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注重实践课的设置。

实践课是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技巧,加强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许多师范教育发达国家都在扩大教育实践课的比例,并不断延长实践课的时间。

如英国要求,小学教师必须有不少于32周的时间在小学接受教育,美国在《改革教师培养方式》的报告中,将教师教育的成功归结为6大特征,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学科知识的学习与临床实习、理论与实践要紧密结合起来。

鉴于此,我们在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课程体系构建中,在加强专业理论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加强实践课教学,
(责任编辑:向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