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期末复习实验题专项训练
1.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活动中:
(1)某同学在接通电源进行实验之前,将实验器材组装如图所示。
请你指出该装置中
的错误或不妥之处(至少两处):
(2)改正实验装置后,该同学顺利地完成
了实验。
下图是他在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图中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s ,由图中的数据可算得小车的加速度a
为 m/s 2.
(3)该同学在实验中保持拉力不变,得到了小车加速度随质量变化的一组数据,如下表所
2º,使b 弹簧秤从图示位置开始沿箭头方向缓慢转动,在这过程中,保持O 点的位置和a 弹簧小车 打点计时器
秤的拉伸方向不变,则在整个过程中,关于a 、b 两弹簧秤示数的变化情况是( )
A .a 示数增大,b 示数减小
B .a 示数减小,b 示数增大
C .a 示数减小,b 示数先增大后减小
D .a 示数减小,b 示数先减小后增大
②在《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的实验中,两个弹簧秤的拉力F 1和F 2已于图12中作出了它们的图示,O 是橡皮条的一个端点,图中每格的长度代表1 N 。
(1)用作图法作出合力F 的图示; (2)合力F 的大小是_______N 。
3.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
有同学做了一系列步骤,其中的两个步骤是这样做的:
①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拴两根细线,通过细线同时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线的结点达到某一位置O 点,在白纸上记下O 点与两个弹簧秤的读数F 1与F 2;
②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线沿原来的方向(即两个弹簧同时拉时橡皮条伸长的方向)拉橡皮条,记下此时弹簧秤的读数F ’和细线的方向.
以上两个步骤中均有疏漏或错误,分别是
在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在做“探索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选择了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
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选择相隔0.1s 的数个计数点进行测量数据如下:
x 1=31.5mm, x 2=80.7mm, x 3=147.5mm, x 4=232.1mm, x 5=334.2mm, x 6=454.1mm
(1)(4分)作出小车运动的v ——t 图线(请保留作图痕迹)。
(2)(2分)尽可能详尽的描述小车的运动规律:。
5.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得到如
a b
O
P
图一段纸带,测得AB=7.65cm,
BC=9.17cm. 已知交流电频率是50Hz,则打B点时物体的瞬时速度为m/s.
如果实验测出的重力加速度值比公认值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6.如图下图所示是小球做平抛运动的闪光照片,图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长都是0.54cm。
已知闪光频率是30Hz,那么重力加速度g是__ _m/s2,小球的初速度是___ m/s,小球通过A点时的速率是__ _m/s。
7.为了测量两张牛皮纸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如图所示。
在长木板A的上表面和木块B的下表面贴上待测牛皮纸,调整木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使B在A上做匀速运动。
(重力加速度g为已知)
⑴一次实验中,该同学使B在A上匀速下滑,
测量出θ=θ0。
则牛皮纸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μ= 。
⑵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要保证木块在斜面上做匀速运动很困难,请你对这个实验加以改进,克服这一困难。
①简述你设计的改进方案:。
②你设计的改进方案中,要添加的主要器材有:。
③根据你改进的方案进行测量,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为μ= 。
8.某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弹簧弹力的时候,测得弹力的大
小F和弹簧长度L关系如图,试由图线确定:
(1)弹簧的原长为m.
(2)弹簧的劲度系数N/m.
(3)弹簧伸长0.1米时,弹力的大小N.
•
•
•A
θ
A
B
参考答案:
1.(1)打点计时器不应使用干电池,应使用交流电源;实验中没有平衡小车的摩擦力;小
车初始位置离打点计时器太远 (只要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
(2)0.20
(3)
评分标准: “点”标得清楚、准确;大多数点分布在图线附近且图线光滑准确得分。
画出a —m 图象的不得分。
2. B 5
3.在①中_______未固定白纸,漏测两细线的方向_____; 在②中___________应使结点与O 点重合.______.
4.小车作加速度为1.76m/s 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5.__4.20________; 下落过程中有阻力
6.9.72 0.486 0.81
7. tan θ0
木块拖着纸带沿斜面匀加速下滑,打点计时器记录运动情况
打点计时器、纸带、刻度尺
gs
aL s h g a -=-θθcos tan 8.(1) 0.1m (2) 200N/m (3) 2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