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概论全套精品课件
本章体系结构
体系结构
第一节 旅游的定义与基本属性 第二节 旅游学
第一节 旅游的定义与基本属性
一、关于旅游的定义
(一)旅游界关于旅游的不同定义
交往定义
1927年,德国的蒙根·罗德对旅游的定义: 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 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 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 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2、旅游活动产生的关系研究
旅游活动产生的关系
空间关系
客源地
目的地
社会经 济关系
目的地政府
旅游者
目的地居民
目的地 其他相关产业
旅游业
旅游活动
旅游者
要素关系
旅游业
旅游资源
具体研究内容
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以及不同目的地之间的交通联系、
互补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研究
政府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研究
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关系研究
(一) 国外旅游学研究
• 1.从单科独进的分散研究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发展,这 是旅游学研究最重要的一个演化特征。
• 2.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理论研究。 • 3.从研究的领域来看,对国际旅游的研究超过了对国内
旅游的研究,对第三世界旅游的研究超过了对发达国家旅 游的研究。
(二) 国内旅游学研究
中国的旅游学研究经过20多年的积累,有了一些基本的 成果,但还明显很薄弱。
二、旅游学的涵义与研究对象
(一)涵义
旅游学是将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的 社会经济现象,以世界范围作为统一体, 研究旅游的产生、发展及其活动的一般 规律的科学。
(二)研究对象
旅游者 对象
*
二、旅游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一)研究内容
1、旅游活动研究 • 旅游者产生的条件研究 • 旅游者行为研究 • 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 旅游业经营管理研究 • 旅游市场营销研究
旅游与旅游业的关系:旅游是旅游 者的行为,形成旅游需求,旅游业是旅 游企业的集合行为,形成旅游供给。
二、旅游的基本属性
1、旅游的 消费属性—
—旅游是一种 高层次的消费 活动,并正在 发展成为人们 生活中的一种 基本生活需要
自我实 现需要
自尊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理论
社会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 需 要
*
2、旅游的社会属性——旅游是一种积
时间定义
1979年,美国通用大西洋有限公 司的马丁·普雷博士在中国讲学时,对 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为了消遣而 进行旅行,在某一个国家逗留的时间 至少超过24小时。”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各个国家 在进行国际旅游者统计時的统计标准 之一:逗留的时间。
相互关系定义
198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伯特·麦金托什和 夏西肯特·格波特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定义 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其访问者的过程中,由于游 客、旅游企业、东道政府及东道地区的居民的相互 作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注意: 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 即旅游的综合性。
生活方式定义
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198 5年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 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 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 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 性。”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 游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且指出了 旅游的一些主要特点,即:异地 性、业余性、享受性。
怎样认识以上各种不同定义?
作为一个关于旅游的完整的定义,至少应 当包括如下几个要素:
关于旅游 的定义
时间要素 空间要素 目的要素
(二) 关于旅游的定义
所有上述定义都存在一个严重的 缺欠:在外延上过度泛化。这导致对 旅游进行重新定义的必要性。
旅游是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 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 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极而健康的社会交往活动
• 可以自由选择交往对象 • 可以打破地域、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别、年龄、等级
的限制
• 容易使人们抛弃偏见,沟通思想
3、旅游的休闲属性——旅游是一种以 审美为突出特征的消闲活动
• 秀美的自然风光―――自然美、艺术美 • 浓郁的民族风情―――生活美
第二节 旅游学
一、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旅游概论全套 课件
第一章 旅游与旅游学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内外旅游 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旅游学的学科体系 和学习与研究旅游学的方法;认识旅游的 定义及基本属性;认识旅游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及研究任务;明确学习与研究旅 游学的意义。
本章教学重点
关于旅游的定义 关于旅游的基本属性
怎样理解关于旅游的定义!
1、指出了旅游活动的 5个基本特点
旅游的 特点
异地性
暂时性 流动性
综合性
愉悦性
2、旅游特点的具体表现
⑴.消费攀高
⑵.道德感弱化
⑶.文化干涉
⑷.物质摄取
3.旅游与迁徙、旅行的关系:
三者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并处于 不同目的而发生。迁徙最大特点是离开 定居地并计划不再回来。而旅游和旅行 的关系是所有的旅游都要经过旅行过程, 但并非所有的旅行都是旅游。二者最终 都要回到居住地。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的 基本目的是:消遣和增长知识。
流动定义
1974年,英国的伯卡特和梅特列克 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发生于人们前 往和逗留在各种旅游地的活动,是人 们离开他平时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 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目的地运动和逗 留在该地的各种活动。”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了旅游的本质特 征:异地性和暂时性
由于这个定义于70年代为 “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 ( AIEST ) ” 所 采 用 , 因 此 称 为
“艾斯特(AIEST)定义”。
目的定义
50年代,奥地利维也纳经济 大学旅游研究所对旅游的定义: “旅游可以理解为是暂时在异地 的人的空余时间的活动,主要是 出于修养;其次是出于受教育、 扩大知识和交际的原因的旅行; 再是参加这样或那样的组织活动, 以及改变有关的关系和作用。
旅游者、旅游业、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研究
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之间的关系研究
注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旅游是一种社 会交往活动。
为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国际定义
1942年,瑞士学者汉沃克尔和克 拉普夫对旅游的定义:“旅游是非定 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 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因而 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 动。” 注意:这个定义強調的是:旅游活动 中必将产生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即 强调了旅游的综合性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