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盈亏问题与比较法例题讲解一

盈亏问题与比较法例题讲解一

第14 讲盈亏问题与比较法(一)
人们在分东西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剩余(盈)或不足(亏),根据分东西过程中的盈或亏所编成的应用题叫做盈亏问题。

例 1 小朋友分糖果,若每人分4粒则多9粒;若每人分5粒则少6粒。

问:有多少个小朋友分多少粒糖
分析:由题目条件可以知道,小朋友的人数与糖的粒数是不变的。

比较两种分配方案,第一种方案每人分 4 粒就多9 粒,第二种方案每人分 5 粒就少6粒,两种不同的方案一多一少相差9 + 6= 15 (粒)。

相差的原因在于两种方案的分配数不同,第一种方案每人分 4 粒,第二种方案每人分 5 粒,两次分配数之差为5-4=1(粒)。

每人相差 1 粒,多少人相差15粒呢由此求出小朋友的人数为15- 1 = 15 (人),糖果的粒数为
4X 15+ 9= 69 (粒)。

解:(9 + 6)-(5-4 )= 15 (人),
4X 15+ 9= 69(粒)。

答:有15 个小朋友,分69 粒糖。

例 2 小朋友分糖果,若每人分3粒则剩2粒;若每人分5粒则少6粒。

问:有多少个小朋友多少粒糖果
分析:本题与例 1 基本相同,例 1 中两次分配数之差是5-4=1(粒),本题中两次分配数之差是5-3=2(粒)。

例 1 中,两种分配方案的盈数与亏数之和为9+ 6= 15(粒),本题中,两种分配方案的盈数与亏数之和为2+ 6=8(粒)。

仿照例 1 的解法即可。

解:(6+2)-(4——2)= 4(人),
3X 4+ 2= 14(粒)。

答:有 4 个小朋友,14粒糖果。

由例1、例2看出,所谓盈亏问题,就是把一定数量的东西分给一定数量的人,由两种分配方案产生不同的盈亏数,反过来求出分配的总人数与被分配东西的总数量。

解题的关键在于确定两次分配数之差与盈亏总额(盈数+亏数),由此得到求解盈亏问题的公式:
分配总人数=盈亏总额 -两次分配数之差。

需要注意的是,两种分配方案的结果不一定总是一“盈”一“亏”,也会出现两“盈”、两“亏”、一“不盈不亏”一“盈”或“亏”等情况。

例3 小朋友分糖果,每人分10粒,正好分完;若每人分16粒,则有 3 个小朋友分不到糖果。

问:有多少粒糖果
分析与解:第一种方案是不盈不亏,第二种方案是亏16X 3= 48 (粒),所以盈亏总额是0+ 48=48(粒),而两次分配数之差是16―― 10= 6(粒)。

由盈亏问题的公式得
有小朋友(0+ 16X 3)-(16―― 10)= 8 (人),
有糖10X 8 = 80 (粒)。

下面的几道例题是购物中的盈亏问题。

例 4 一批小朋友去买东西,若每人出10 元则多8 元;若每人出7 元则少 4 元。

问:有多少个小朋友东西的价格是多少
分析与解:两种购物方案的盈亏总额是8+4=12(元),两次分配数之差是10——7 = 3 (元)。

由公式得到
小朋友的人数(8 + 4)-(10―― 7)= 4 (人),
东西的价格是10X 4―― 8 = 32 (元)。

例5 顾老师到新华书店去买书,若买5本则多3元;若买7本则少元。

这本书的单价是多少顾老师共带了多少元钱
分析与解:买5本多3元,买7本少元。

盈亏总额为3+=(元),这元刚好可以买7――5 = 2 (本)书,因此每本书-2=(元),顾老师共带钱
X 5+ 3= 15(元)。

例 6 王老师去买儿童小提琴,若买7把,则所带的钱差110元;若买 5 把,则所带的钱还差30元。

问:儿童小提琴多少钱一把王老师带了多少钱
分析:本题在购物的两个方案中,每一个方案都出现钱不足的情况,买7 把小提琴差110 元,买5 把小提琴差30 元。

从买7 把变成买5 把,少买了7―― 5=2 (把)提琴,而钱的差额减少了110―― 30= 80 (元),即80元钱可以买2把小提琴,可见小提琴的单价为每把40元钱。

解:(110——30)-(7——5)= 40 (元),
40X 7——110= 170 (元)。

答:小提琴40元一把,王老师带了170元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