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是()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文化知识2.教师职业开始出现始于()A.原始社会末期B.奴隶社会初期C.封建社会初期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3.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这体现出()A.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C.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D.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在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是()A.遗传B.环境C.学校教育D.个体主观能动性5.某初一男生,学习浮躁,作业敷衍,但他却能精心侍弄班上的盆栽花卉,经常施肥浇水,使花卉长势良好。
看到这种情况,班主任没有过多批评该生的学习行为,而是经常表扬他在侍弄花卉上的耐心与细心,并鼓励他将这种耐心和细心同样用于学习。
不久该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好转,并最终以优异成绩初中毕业。
这位班主任的做法,主要体现了德育的()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学生相结合的原则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6.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劳动的()A.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B.主体价值C.创造价值D.教育价值7.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社会主义教育原理且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学家是()A.苏霍姆林斯基B.杨贤江C.凯洛夫D.赞可夫8.一份教案的核心是()A.提出教学目的B.选择教学方法C.涉及教学进程D.规划板书内容9.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
这就要求教师正确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以及()A.智力发展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B.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C.智力发展与体力发展的关系D.思想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10.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关系。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D.成准11.按照智力测试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商最低临界值是()A.120B.130C.150D.16012.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A.思维程序B.调查研究C.验证假设D.论证假设13.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成为测量的()A.信度B.难度C.区分度D.效度14.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A.智力技能B.思维品质C.思维程序D.能力或特性15.初次与某人交往,当得知他是一名大学教授时,马上断定他很有学问、有修养、性情温和、待人民主。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此种现象属于()A.首因效应B.马太效应C.近因效应D.社会刻板效应16.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A.学习积极性B.学习自觉性C.要花多少时间D.智力水平17.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自我是()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本体自我18.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A.公式学习B.命题学习C.原理学习D.推理学习19.当教师把关注焦点投向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时,表明教师成长发展到了()A.关注生存阶段B.关注发展阶段C.关注情境阶段D.关注学生阶段20.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是创造性的()特征。
A.变通性B.独特性C.新颖性D.流畅性21.道德判断“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A.皮亚杰B.埃里克森C.班杜拉D.柯尔伯格22.奥苏伯尔认为课堂中主要的学习形式应该是()A.机械学习B.有意义的接受学习C.有意义的发现学习D.有意义学习23.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使用“身体适应测验”鉴别了不同人的认知风格,个体凭借自己的感知觉等作为内在参照,去获得知识、信息,称为()A.场独立型B.沉思型C.场依存型D.冲动型24.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A.教学监控B.教学操作C.教学设计D.教学反思25.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是()A.原型定向B.原型操作C.原型内化D.原型整合26.给你三个数字1、2、3,问你能够组合出多少个大于210的数,你找出三个数字的所有组合:123、132、213、231、312、321,以此作为根据推断出正确答案的策略是()A.类化策略B.选择性搜索策略C.算法策略D.逆向推理策略27.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所讲的内容产生一个()A.新的理解B.不同的见解C.认知策略D.类比或表象等28.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2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已经开展到各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即()A.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B.课程内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C.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D.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30.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3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A.教材改革B.课堂教学改革C.课程改革D.教师素质提高32.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33.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学生是自由的人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4.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学校责任适用的归责原则是:()A.过错责任原则B.无过错责任原则C.严格责任原则D.公平原则35.教育部先后于1999年和2002年分别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两个重要文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方法,形式和具体内容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文件精神和当前中小学实际,你认为下列论述正确的是()A.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辅导与治疗相结合,重点对象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B.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关键是加强学校的硬件投入,每所学校都要建立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室C.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将该项工作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D.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3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的权利不包括()A.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试验B.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C.奖励或惩罚学生D.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二、多项选择题1.课程现代化的代表人物有()A.布鲁纳B.赞科夫C.杜威D.克伯屈E.瓦根舍因2.未成年人保护包括:()A.家庭保护B.学校保护C.社会保护D.司法保护3.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因是()A.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B.教学是促进人发展的主要手段C.教学作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E.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4.下列哪些观点时持遗传决定论认识的?()A.洛克的白板论B.高尔顿的血统论C.柏拉图的三等论D.基督教的“原罪说”E.中国的性善性恶论5.孔子的教育主张包括()A.兼爱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有教无类D.教学相长E.不愤不启,不悱不发6.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A.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上的不同B.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起始时间上的不同C.个体不同系统在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D.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优势领域的不同E.同一技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7.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A.上课B.课外辅导C.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D.备课E.批改作业8.正强化的方法包括()A.奖学金B.对成绩的认可C.表扬D.改善学习E.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9.消除自卑感常用的方法包括()A.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认知B.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C.消除非理性观念D.用激将法刺激学生,让他们通过逆反心理产生正面的动力E.帮助学生不时有成功的体验10.教师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内容是()A.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C.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D.相互尊重的关系三、填空题1.“身教重于言教”是___________作用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
2.皮亚杰认为___________阶段是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3.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___________。
4.学生可以从群体差异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其中包括年龄差异,年龄差异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的差异。
5.许多心理学家认为,___________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
6.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包括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基本概念和___________。
7.人的良好意志品质特征:自觉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坚韧性。
8.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提纲式和___________三种。
9.“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想到做不到;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手脑都能用,才会有创造。
”强调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___________性。
10.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这种行为改变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
11.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____________、定向性与顺序性、_________、差异性。
12.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焦虑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
13.对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的比较研究发现,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具有预见性,并以_____________为中心。
14.标准化就测验的优越性在于:第一,客观性;第二,计划性;第三,___________。
15.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有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16.在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