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防灭火措施

防灭火措施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生产矿井必须编制井下防治自燃发火专项措施。

由于我矿一分区所开采煤层均属容易自然发火煤层,自然发火期最短23天,属一级自然发火矿井,为了杜绝2010年度发生火灾事故,特编制此措施。

一、2010年我矿一分区防灭火重点区域根据2010年采掘接续计划我矿一分区防灭火重点区域有以下地点:1、采煤工作面:Y120201综采工作面、Y120202综采工作面、Y120203综采工作面2、掘进工作面:Y120203上运巷、Y120204上运巷及切眼、13采区西翼回风大巷、12采区辅运下山、12采区回风下山、+1058m检修绕道、Y120201回撤通道、Y120206回风巷、Y120202回撤通道、Y120204上运巷(机头段)、Y120205上运巷及切眼、13采区+950m回风巷、12采区胶带下山、+950m胶带巷、13采区东翼胶运下山、Y120206上运巷及切眼、12采区边界泄水巷、13采区东翼回风下山、12采区+900m水仓、13采区+950m辅运巷、13采区西翼回风下山、13采区东翼辅运下山、13采区回风立井。

3、采空区:Y252采空区、Y262采空区、Y110201采空区、Y110202采空区、Y110203采空区、Y110204采空区、Y110205采空区、Y110206采空区、Y120201采空区。

4、机电硐室:+1058m变电所、水仓及水泵房;+1020m变电所;+900m水仓及水泵房。

5、盲区盲点:+1213车场;+1142车场;+1058车场;12采区边界泄水巷;12采区回风大巷、12采区回风下山及各联络巷;12采区辅运巷、12采区胶带巷及各联络巷;12采区辅运下山、12采区胶带下山及各联络巷;Y120202上下运各联络巷;Y120203上下运各联络巷;Y120204上下巷各联络巷。

二、2010年主要防灭火措施:2010年主要采取的防灭火措施:预测预报、注氮防灭火、灌浆注胶防灭火、均压通风防灭火等措施。

1、预测预报一分区主要采取的预测预报方法有安全监测、束管监测、人工监测、采样分析等方法,以CO气体为早期预测预报的主要气体,以CO、链烷类、烯烃类气体、耗氧量为判断自然发火阶段和程度的标志性气体,辅以空气温度指标和空气气味、水雾等表象类特征对火灾进行预测预报。

(1)安全监测系统:矿井安装有KJ-31N型安全监测系统,安全监测系统为自然发火监测的辅助系统,利用该系统的一氧化碳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对井下观测点的观测内容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

①监测点布置A)综采工作面回风隅角:布置在工作面回风巷距切顶线1.0m以内的上帮,安设CO传感器、CH4传感器;B)综采工作面:布置在回风巷距工作面煤壁线10米范围内,有CO传感器、温度传感器、CH4传感器,其中CO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监测数据用于防灭火预测预报;C)综采工作面回风巷:布置在回风巷距离巷口10m处,有CO传感器、温度传感器、CH4传感器和风速传感器,其中CO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监测数据用于防灭火预测预报;D)皮带巷:布置在有皮带的运输巷的回风侧机头或机尾处,有CO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主要用于运输巷胶带运输机着火的防灭火预测预报;E)掘进工作面:在每个掘进工作面的回风流安装一台CO传感器,主要用于掘进工作面着火的防灭火预测预报;F)风井总回和采区回风巷:在风井总回和采区回风巷各安装一台CO传感器,主要用于矿井着火的防灭火预测预报;②监测方法系统每5分钟自动巡回监测一次,每1小时将监测数据的拟合值读入报表,每天生成一份报表,并逐日上报通风一队、通风科、通风副总、总工程师、矿长审阅,结合束管检测、人工检测、取样分析等综合判断自然发火危险性。

(2)束管监测系统:矿井安装有GC-4085型束管监测系统,以该系统为自然发火监测的主要手段,对井下空气中的O2、CO、CO2、N2、CH4、C2H2、C2H4、C2H6等气体含量进行定时巡回监测,并具有历史数据记录、历史曲线分析和报表打印功能。

①监测点布置A)综采工作面采空区:布置三个测点,位于回风巷采空区距切顶线30、60、90m 处,采用束管埋管,交替前移。

B)综采工作面回风隅角:布置一个测点,在工作面回风巷距切顶线1.0m以内的上帮。

C)综采工作面:布置一个测点,位于回风巷上帮近顶板处,距离工作面煤壁10m左右。

D)综采工作面回风流:布置一个测点,位于回风巷口15m处。

②监测方法正常情况下,每班监测1次,发现CO连续升高,每班监测2次。

并将监测结果打印成报表,并结合人工检测数据,将连续15天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变化曲线图后逐日上报通风一队、通风科、通风副总、总工程师审阅,判断自然发火危险性。

(3)人工检测:①测点布置: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149条规定:所有采掘工作面、硐室、使用中的机电设备的设置地点、有人员作业的地点都应纳入检查范围。

根据矿井防灭火的需要,在以上地点重点检查CO、温度,每班检测2次,如果任何一处CO和温度异常,可随时根据变化情况设置测点,且增加每班观测次数。

②检测手段和方法用多种气体检测器、便携式CO报警仪,检测测点的CO、O2浓度;用温度计测定空气温度;用红外温度测定仪测定煤体表面温度。

具体由瓦斯检查员负责检测。

正常情况下每班检查2次,与其他监测手段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判断发火危险性。

(4)采样分析①测点布置:井下所有防火密闭、采煤工作面、回风隅角、回风流。

②检测手段和方法用多种气体检测器、便携式CO报警仪,检测测点的CO、O2浓度;用温度计测定空气温度;用红外温度测定仪测定密闭内温度。

具体由防灭火检查员负责检测并进行每周一次采样分析;采煤工作面、回风隅角、回风流由瓦斯检查员负责每天进行采样分析;以上气样由监测中心站利用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逐日上报通风一队、通风科、通风副总、总工程师审阅,判断自然发火危险性。

2、注氮防灭火(1)注氮工艺在羊场湾矿一分区工业场地建有3套CAPSA980-1000型变压吸附制氮设备的制氮站,正常时两套工作,一套备用。

工作面注氮方法为预先埋管注氮,即采空区埋管出氮口伸入采空区切顶线以内30米、60米、90米的位置,端头2米为打眼花管。

地面制氮设备必须保证氮气产量≥1000m3/h;产氮纯度>97%,供气压力≥0.6MPa。

(2)采空区注氮量的计算采空区防火注氮量确定原则:采空区氧化带氧气浓度不大于5%,工作面回风流中的氧气浓度不小于19%。

若采空区中CO浓度较高>50ppm或者工作面下隅角CO浓度超限,或出现高温、异味等自燃征兆,都应加大注氮量。

若发现工作面下隅角氧气浓度降低,应减小注氮量。

①按采空区氧化带氧含量计算注氮量按采空区氧化带内氧含量及惰化指标计算注氮强度,其公式为:Q=60×Q漏(C1-C2-C3)/C3式中:Q---采面采空区注氮强度,m3/h;Q漏——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m3/minC1——采空区氧化带内初始氧含量;C2——采空区氧化带内二氧化碳、甲烷等混合气体含量:C3——采空区氧化带惰化指标规定的氧含量,可取5%:根据其它矿的经验,假定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为30m3/min,氧化带内初始氧浓度为15%,二氧化碳和CH4等气体含量为2%(具体取值可待试验综采面采空区埋管观测后进行确定),工作面采空区正常防火注氮强度为:计算得出:Q=60×Q漏(C1一C2一C3)/C3=60×30×(15%-2%-5%)/10%=540(m3/h)②按工作面氧含量计算允许最大注氮量Q min=60×Q×(C1一C2)/C2式中:Q min——按采面回风道允许氧浓度19%计算的采空区允许最大注氮量,m3/h;Q——工作面风量,m3/min:C1——采面初始氧浓度,可取20%:C2一工作面允许氧含量为19%。

实际计算时,应按采空区注氮量全部泄露到工作面和上运巷计算出允许最大注氮强度。

综采面供风量设计为1799m3/min,则最大充许注氮量为:Q max=60×Q×(C1一C2)/C2=3025m3/h(3)注氮条件①采煤工作面正常回采期间采用持续开放式注氮的措施。

(A)由通风队日常安排人员对机巷注氮埋管全面进行认真检查,确保管路正常使用,确保采空区埋管出氮口进入采空区30米。

(B)对工作面的输氮管路进行全面的通气实验,发现问题及时维护,确保管路严密不漏气,控制闸阀可靠;工作面埋管采用塑料管时,必须保证管路平、顺、直,避免管路折曲而影响注氮。

(C)注氮期间,束管监测系统、安全监测系统各传感器在原来的位置不变,且悬挂位置符合相关规定。

(D)注氮期间两台制氮机组同时运转,要求制备的氮气浓度在97%以上,输氮压力在0.6Mpa以上,流量不低于2000m3/h。

(E)制氮车间安排专职维修人员在注氮期间值班。

(F)注氮期间通风队做好各种记录,技术人员认真分析、研究各类检测、监测数据,寻找规律,总结经验。

每天检测、监测数据以日报送矿总工程师审阅。

②采煤工作面封闭式注氮防灭火措施(A)准备工作在工作面风、机两巷设置全断面板闭,机巷板闭设置于距工作面下出口5-6米处,风巷板闭设置在风巷口5-6米处;机巷封闭前由通风队负责安装一台局扇,并用风筒吊挂至板闭施工地点;由综采队负责提前将机巷距工作面下出口5-8米处的转载机和挡煤板拆除,挪出不少于3米宽的板闭施工位置并将电缆、液压管在相应位置的底板埋设起来;综采队在封闭前将机巷排水沟清理通畅,保证闭内出水顺利排除;通风队在施工板闭时需留设反水池以利排水。

(B)封闭前的其他准备工作:通风队负责检查、维修井下的通风设施,保证系统稳定,通风正常;通风队认真检查地面及井下注氮系统、束管监测系统、安全监测系统,确保停产期间注氮系统可靠,束管监测系统、安全监测系统正常运行;制氮车间全面检修制氮系统,确保两套机组能正常运转;调度室负责组织检查上述工作面风、机两巷的通讯设施及各类线路,确保封闭期间井上、下的通讯通畅;通风队负责在封闭前组织人员对上述两个工作面对应地表塌陷区进行集中充填;封闭期间留守专人每天定时充填山缝;通风队负责将工作面风、机巷板闭施工处的供水管拆除一段,闭外加装控制闸阀,闭内若有存水将存水排干;安全监测传感器必须撤至板闭以外并能正常运转,随时监测,通风队负责按照传感器调校计划对闭外传感器按期调校;综采工作面所有支架在封闭前要处于闭锁状态。

(C)封闭注氮的安全措施:Ⅰ注氮期间,束管监测系统、安全监测系统保持正常运行,监测结果每日上报有关领导。

Ⅱ由通风队在风、机两巷板闭外分别安排瓦检员、维护人员各一人;瓦检员携带CO检测仪、瓦斯氧气两用仪、瓦斯检测仪和温度计每隔2小时对板闭内外的CO、CO2、O2、CH4浓度和温度进行检测,并及时将每次检查结果汇报通风调度;维护工负责随时检查板闭是否漏气,发现问题立即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