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理论教学
一、教学目标
在了解人体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掌握人体及哺乳动物生理学的基本原则。
理解机体的工作原理,即生命活动的过程,特别是机体适应于内外环境变化的调控过程,涉及从分子到整体的多水平研究的整合。
充分认识到生命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规律,以及生命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统一性。
并通过对人体功能的了解,科学和自觉地维护自身健康。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2学时
主要内容:
1. 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2. 内环境及稳态。
3. 生命活动的调节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2)反馈系统:负反馈,正反馈。
教学要求: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以及体内控制系统。
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稳态和负反馈的概念。
重点、难点:内环境及稳态的概念,负反馈和正反馈系统。
第二章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3学时
主要内容:
1.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离子通道和载体。
3.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钠钾泵等离子泵),继发主动转运。
4.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物质跨膜转运各种方式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钠钾泵的工作原理和重要作用。
第三章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细胞膜的电生理学 3学时
主要内容:
1.静息电位:K+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Na+平衡电位,不应期,不衰减传导。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细胞膜静息电位的形成和维持以及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机制。
重点和难点: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机制。
第四章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 6学时
主要内容:
1.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终板电位,量子释放(微终板电位)。
2.神经元突触:突触的分类和结构,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活动的调节(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中枢递质。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过程,区分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理解突触抑制的作用方式。
了解中枢递质种类。
重点: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过程。
难点:突触抑制。
第五章骨骼肌生理——肌肉细胞生理学 3学时
主要内容:
1. 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2.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兴奋-收缩耦联,肌丝滑行学说,横桥周期。
3.骨胳肌收缩的机械特性:单收缩和强直收缩,肌肉长度-张力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骨骼肌细胞超微结构和骨骼肌收缩的机械特性,理解和掌握骨骼肌收缩原理。
重点: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难点:横桥周期,肌肉长度-张力关系。
第六章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6学时
主要内容:
1.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腱器官反射,脊休克。
2.脑干对姿势和运动的控制:去大脑僵直。
3.脑的高级功能:脑电图,学习和记忆。
教学要求:了解脑的高级功能。
掌握脊髓及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重点:牵张反射。
难点:去大脑僵直。
第七章感觉器官 4学时
主要内容:
1.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适宜刺激,换能和感受器电位,适应。
2. 视觉器官:眼的折光成像系统和调节,视网膜视杆系统和视锥系统,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暗适应和明适应。
3. 听觉器官: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耳蜗对声音的感受和分析:基底膜的频率分析,毛细胞的换能,微音器电位。
教学要求: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定义,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觉和听觉感受器的功能和换能机制。
重点: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杆和视锥系统的特点,暗适应,耳蜗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难点:视色素的感光机制,听毛细胞的感音机制。
第八章血液 2学时
主要内容:
1.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
2.血液凝固:凝血因子,凝血过程:内源性激活途径,外源性激活途径。
3.血型与输血原则: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交叉配血试验。
教学要求: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红细胞生成的原料和调节因素,Rh血型系统。
理解血液凝固与抗凝。
掌握血液的理化特性,血细胞的数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生成的调节,ABO 血型系统和输血原则。
重点: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及生成调节,ABO血型系统。
难点:血液凝固与抗凝。
第九章血液循环 11学时
主要内容:
1. 心肌生理特性
1)兴奋性:心室肌细胞(工作细胞)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有效不应期,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静息电位,钠通道活性),窦房结(自律细胞)动作电位;
2)自律性:影响窦房结细胞自律性的因素(最大复极化电位与阈电位水平,自动去极化速率);
3)传导性:特殊传导系统,房室延搁,缝隙联接;
4)收缩性:钙诱导的钙释放,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收缩的全或无特性,收缩力的影响因素(异长调节与等长调节);
5)心电图。
2. 心脏泵血功能
1)心动周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
2)心输出量调节:心率,搏出量;
3. 血管生理: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组织液的生成,血脑屏障。
4.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减压反射,心肺感受器反射;
2)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教学要求:了解心电图各波的意义。
理解和掌握心肌的生理特性,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静脉回心血量及影响因素,组织液的生成,血脑屏障,心脏泵血功能及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重点: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难点:心肌的生理特性。
第十章排泄 4学时
主要内容:
1. 肾的结构和功能:肾在维持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肾的结构组成和肾血流量的调节。
2. 尿生成
1)肾小球的滤过:滤过膜,有效滤过压;
2)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近端小管对Na+、水、HCO3-和葡萄糖的重吸收及对H+的分泌,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及对H+的分泌;
3)尿的浓缩和稀释:肾髓质渗透梯度,逆流倍增和逆流交换。
3. 尿生成的调节:肾交感神经,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心房钠尿肽。
教学要求:了解尿生成对维持机体稳态的意义。
理解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机制。
掌握尿生成过程及尿生成的调节。
重点:尿生成过程和尿生成的调节。
难点: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机制。
第十一章呼吸 4学时
主要内容:
1. 肺通气与肺换气:通气原理,胸内负压,每分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解剖无效腔,呼吸膜的组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2.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氧离曲线,波尔效应,二氧化碳解离曲线,何尔登效应
3.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1) 呼吸中枢(延髓、脑桥);
2) 肺牵张反射:肺扩大和肺缩小反射;
3)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外周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
教学要求:了解呼吸中枢,呼吸节律形成的假说,肺牵张反射。
理解和掌握肺通气与气体交换原理,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机制,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重点:胸内负压,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氧气的运输,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难点: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