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解读及内容概要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解读及内容概要


四、准确把握《经济政治与社会》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经济政治与社会》编写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时代性强
《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编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将《经济与政 治基础知识》调整为《经济政治与社会》。 《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编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 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其中, 体现党和国家的新要求。
家庭背景:据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职业学校的学生85% 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学生家庭年人均收入在3000元 以下的占90%.
文化水平:在16个省市进行调研,对2007年入学新生数 学、英语进行的测试结果显示:从数学看,46.6%的学生没有 达到小学毕业应有水平;59.69%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 应有的水平。从英语看:38.63%的学生没有达到小学毕业应 有水平;72.24%的学生没有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 道德行为:“失败者”的心态,心灰意懒,前途无望.学习习 惯欠缺.受传统观念影响,进入职业学校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背负 着家庭、社会鄙视职业教育的压力。部分学生法纪意识比较薄弱, 遇事容易冲动。
一、德育课课程改革的背景
财政支持:2005年开始,中央除了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重
要的位置之外,还采取了两大重要举措:一是加强职业教育的基础 能力建设,在“十一五”期间拿出100亿用于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 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和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二是建立、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 助政策体系,从2007年秋季入学开始,每年政府至少要拿出164亿 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使所有来自农村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和城市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享受到每学年1500 元的基本生活补贴。
在校生总计: 2000万人
目前正在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
一、德育课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 德育教育面临新形势
1.党和政府对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4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8号文件) 2004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对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评价进行了整 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及德育课教学 的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目标—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 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制度—逐步建立弹性学习制度,积极推行选修制或学分制。
12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一、德育课课程改革的背景
2.德育课改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机部分
德育课改必须坚定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及时落 实党和政府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德育工 作的精神,德育课改必须与德育工作和教学改革工作 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德育课教学内容必须与职业学 校的培养目标相适应,教学方法与职业学校学生特点 相适应,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
一、中职德育课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职业教育跨入新时期
1.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政策支持: 过去的五年,是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五年,
也是职业教育工作全面推进、取得明显成效的五年。党中央、国务 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先后召开两次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都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党和 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三、深刻理解《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性质与任务
灵魂:这是一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贯穿 始终的红线。 本质: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基本观点和方法教育的课程,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内容:这是一门以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常识为 基本内容,构建了以生活逻辑为主线,以经济、政治和文化知识 为支撑的综合性课程。 目标:这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引导学生紧密结 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经历探究学习的过 程,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
一、德育课课程改革的背景
2.职业教育规模达到历史新高
在校学生规模迅速扩大, 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在 校学生规模为1170万人; 2007年达到1987万人, 2008年突破2000万人。
学校总计:16000余所
专任教师80万人

各级各类职 业学校和培训 机构开展各种 形式的文化技 术培训约2亿 人次。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解读及内容概要源自杨岭主要讲七个题目
一、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全面把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三、深刻理解《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性质与任务
四、准确把握《经济政治与社会》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五、我们追求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理念 六、要正确处理几种关系 七、如何把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的逻辑结构
经济建设 (物质文明) 核心概念:市场经济 第一、二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建设 (政治文明) 核心概念:民主政治 第三、四单元 文化、社会建设 (精神文明) 核心概念:和谐社会 第五单元
二、全面把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二)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把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把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 学大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 标,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 才。他们的思想道德面貌,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目标的实现。 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经 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是集经济常识、公民教育和社会认识于一 体的综合性课程,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有更为宽泛的学科背 景;更为重要的育人功能。从三个维度目标上说明《经济政治 与社会》是引导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课程.
四、准确把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经济政治与社会》大纲体现职教改革新要求,实效性强 《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编写遵循职业学校学生成长的需求,从 学生兴趣、能力和就业需要出发,选取学生生活以及他们关心的 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社会现象,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的内 容,使学生在获得经济、政治和社会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学 会做人、学会做事、走向成功。 《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编写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实践教 学,突出能力培养。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 生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政治、 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德育课课程改革的背景
(三) 德育课改需要新推进
1.原有德育课教学内容已不适应时代要求
2005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 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加快建 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要求德育课必须进行改革,改变课程内 容繁、难、偏、旧的现状,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 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 择性。
五 、我们追求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理念
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统一
加强 “引 导”, 首先要 鲜明地 提供正 确的价 值标准, 把握正 确的政 治方向。
坚持灌输论 原则,同时反对注 入式方法,处理好“坚 持灌输”与“讲求实效 ”的关系。
一、德育课课程改革的背景
2007年3月召开的“两 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 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强 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 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 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 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 任务.而且把大力发展职业 教育的提法改为加快发展 职业教育。
一、德育课课程改革的背景
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现新变化
二、全面把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度把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经济 建设
政治 建设
文化 建设
社会 建设
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经济建设是前提,它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政治建设是根本,它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 文化建设是灵魂,它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 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社会建设是纽带,它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 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三个维度目标
情感态度观念 运用 提高辨析社会现象、 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 能力。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的信念
课程目标
认知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 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 有关知识
三、深刻理解《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性质与任务
四、准确把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经济政治与社会》编写体现中职学生新要求,针对性强 《经济政治与社会》 的编写贴近学生、贴近职 业、贴近社会。 大纲紧 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 活实际,透视经济现象、 投身经济建设、拥护社会 主义政治制度、参与政治 生活、共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讲究实际效果,防 止空洞说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