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4-9.5膜分离设备讲解

9.4-9.5膜分离设备讲解


膜分离的特点
分离效率高,容易控制 膜分离过程不发生相变化,能耗低。 截留能力强(按分子量分离) 常温下操作,适于处理热敏性物料 膜分离的推动力有多种,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等 不仅适用于有机物,无机物和病毒、细菌分离,还适用于
一些共沸物或近沸物的分离。设备简单、体积小,能量消
耗较少。
3.膜性能
二、膜分离过程

浓差极化现象
当待分离液从膜面一侧流过时,靠近膜 面的液体处于层流状态,水及小分子溶质 透过膜,大分子溶质则被膜阻留。被阻留 分子从膜面返回液体主流的速度,受分子 通过层流区的扩散速度所控制,当这一速 度低于被阻留分子在膜面聚集的速度,就 逐渐在膜面上,形成一高浓度的被阻留的 溶质分子层。随着浓差极化愈来愈严重, 膜的滤出速度也愈来愈低 。
(3)无机材料
主要有陶瓷、微孔玻璃、不锈钢和碳素等。 目前实用化的无机膜主要有孔径0.lμm以上的微 滤膜和截留分子量lOkD(一万)以上的超滤膜, 其中以陶瓷材料的微滤膜最为常用。
无机膜的特点是机械强度高,耐高温、耐化 学试剂和耐有机溶剂,但缺点是不易加工,造价 较高。
4.膜分离设备的原理
(1)超滤设备的工作原理 在超滤中,如果颗粒小到亚微细粒的程度, 半透膜孔的大小也要趋近于能阻止溶液中大分子 的通过,这种利用半透膜的微孔过滤以截留溶液 中大溶质分子的操作称为超滤,而这样的半透膜 则被称之为超滤膜,超滤的驱动力是压差, 通 常高达1.0MPa,在溶液侧加压,使溶剂和小分子 透过膜而得到分离。
2.膜分离的应用范围
根据膜分离技术过程推动力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 两类:
以压力为推动力的超滤和反渗透,
以电力为推动力的电渗析,电渗析使用的是被称 为离子交换膜的特殊半透膜。
膜分离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海水、苦咸 水淡化,超纯水制备,废水处理过程以及食品工 业中的牛奶、乳清蛋白、茶叶的浓缩和其他食品 的精制、提纯与浓缩。此外,在染料工业、化学 工程和生物工程、航天技术上亦被得到广泛的应 用。比如反渗透和超滤在医疗行业方面用于血过 滤、人工血液的制造、人参蜂王浆处理、中草药 制剂的精制、病菌、酶、病毒、核酸、蛋白质等 生理活性物质的浓缩、分离、精制以及激素的精 制等。
“筛分”理论是把膜表面看成具有无数微孔,利用这些不 同孔径的孔眼像筛子一样截留住分子直径相应大于它们的溶 质和颗粒,从而达到了分离的目的。
超滤机理:
( 1 )毛细流动模型溶质的脱除靠流过过滤或筛滤作用,半 透膜阻止了大分子的通过,按这一模型建立的流动是毛细孔 中的层流流动; ( 2 )溶解扩散模型假定扩散质的分子,先溶解于膜的结构 材料中,后经载体的扩散而传递。因为分子不同,溶解度和 扩散度不同。
膜是反渗透和超滤的主要材料,也是电渗析的 主要材料,是膜分离技术的中心,膜分离技术的 提高,关键取决于膜性能的改进。 (1)膜性能的要求
指膜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以及膜的分离透过性。
(2)膜材料 膜的材料及其材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了膜的功能。
对膜材料的要求
– 有效膜厚度小,开孔率高,过滤阻力小;
– 惰性,不吸附溶质,不易污染,不易堵塞;
膜分离技术的核心是膜,膜的选择性是分离 的关键,膜分离方法有: (1)超滤(ultrafiltration),UF法;
(2)反渗透(reverse-osmosis),RO法;
(3)电渗析(electrodialysis),ED法;
(4)微孔过滤(microfiltration),MF法。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2)反渗透的工作原理 在半透膜两侧的溶剂和由溶质与溶剂组成的溶液。 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左侧溶剂分子会自动穿过半 透膜流向右侧溶液。因溶剂的流动,在高浓度溶液 区域形成一个渗透压头,达到渗透的平衡。 如果在溶液的一侧(膜的右侧)加上一个大于渗 透压的压力,则高浓度溶液区域的溶剂(水)会穿 过半透膜流向低浓度溶液(或溶剂)的一侧,这种 现象称之为反渗透。 反渗透的动力是压力。
9.4很小的粒子进行过滤分离的操作。
膜分离是近20年来在迅速崛起的高新技 术,利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半透 膜分离的方法利,用膜两侧的压力差或 电位差为动力,使流体中的某些分子或 离子透过半透膜或被半透膜截留下来, 以获得或去除流体中某些成分的一种分 离技术。 如果通过半透膜的不只是溶剂,而是有 条件选择性地让某些溶质组分通过,因 而溶液中不同溶质组分得到分离,该过 程称为膜分离。
(2)
合成高分子材料
主要有聚砜、聚丙烯腈、聚酰亚胺、聚酰胺、聚 烯类和含氟聚合物等,其中聚砜是最常用的膜材料 之一,主要用于制造超滤膜。 聚砜膜的特点是耐高温 (一般为70~ 80℃,有些 可高达125℃),适用pH范围广(pHl~13),耐氯能力 强,可调节孔径范围宽(1~2Onm)。但聚砜膜耐压能 力较低,一般平板膜的操作压力极限为 0.5~1.OMPa。 聚酰胺膜的耐压能力较高,对温度和 pH 都有很好的 稳定性,使用寿命较长,常用于反渗透。
按膜内平均孔径、推动力和传递机制进行分类

过程
• • • • • •
微滤 超滤 反渗透 气体透过 透析 电渗析
• 渗透蒸发
孔径 0.02-10um 0.001-0.02 um 无孔 无孔 1-3nm 相对分子质量 小于200 无孔
推动力 压力差 压力差 压力差 压力差 浓度差 电位差 分压差
机制 筛分 筛分 溶液-扩散 溶液-扩散 筛分+扩散 离子迁移 溶液-扩散
一、膜分离设备的原理和特点 1.膜分离的原理
反渗透和超滤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技 术。水溶液与具有微孔的薄膜互相接触,由于 膜的化学性质使它对水溶液中的溶质具有排斥 作用,结果,靠近膜表面的浓度梯度急剧下降, 在溶液-膜的界面上形成一层被吸附的纯水层。 反渗透就是在压力存在下使水不断通过膜上的 毛细孔渗出,溶质则被膜截留。
– 耐高温、耐酸碱,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 – 通过清洗易恢复透过性能; – 满足实现分离目的的各种要求。
( 1)
天然高分子材料
纤维素衍生物——醋酸纤维、硝酸纤维和再 生纤维素等。
醋酸纤维膜( CA 膜) 的截盐能力强, 价格 便宜,性能也好,常用作反渗透膜,也可用作微 滤膜和超滤膜。醋酸纤维膜使用最高温度和pH范 围有限,一般使用温度低于45一5O℃,pH3一8在 强酸和弱碱作用下会水解。抗污染性差,; 再生纤维素可制造透析膜和微滤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