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能组织训练

体能组织训练

浅谈组织实施体能训练的当前消防灭火救援对象复杂多变,危险程度逐渐升高,特别是高层建筑、地下建筑、石油化工、飞机船舶及大型商场等火灾频繁。

这些扑救时间长、救援难度大的火场对消防员体能素质要求极高,这对消防中队体能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必须充分贯彻“练为战”的指导思想。

体能训练是消防部队训练项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消防队员完成抢险救援、扑救火灾等急难险重任务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基层中队必须高度重视官兵的体能训练,科学施训,讲究方法,注重效果,努力使官兵体能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通过当兵锻炼这期间的训练,通过观察和当前体能训练中存在的几点问题1、体能训练层次模糊、针对性不明显现在,中队在搞体能训练时,经常采用的做法是所有人统一标准、“一刀切”,不分对象,不管个人的体能基础如何,都是采用统一的训练标准,统一的强度。

这会使新战士和年龄偏大的老士官感到力不从心,而中间年龄层次的战士则觉得无所谓,练与不练一个样。

体能基础较薄弱的同志,跟不上训练的进度,各项指标还未达到要求,就要赶进度进行其他科目的练习,长期以往,降低了这部分同志的积极性,更达不到训练标准;而对于体能好的同志,训练强度却显得过于轻松,也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2、在组织训练中没有把握“数量”和“质量”的平衡点现在普遍认为,提高体能的方法便是进行艰苦地训练,因此,一味地追求大运动量,有些中队一天进行三练,早上起床长跑,下午操课长跑,晚饭后再加几组俯卧撑。

有时还要"开小灶"直把战士练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浑身酸痛为止。

这种只重“量”不重“质”的训练模式,往往是“事倍功半”,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还可能造成运动损伤,使受训者产生厌倦情绪。

3、体能训练方法单一,调动积极性困难中队由于受到场地等因素的制约,许多项目无法进行,体能训练形式比较单一。

天天采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同样的项目,重复俯卧撑、拉单杠双杠、仰卧起坐和五公里。

日复一日轮回枯燥的训练内容,这样无法调动战士的积极性,体能训练被当成一项必须要完成任务,滋生了“捣浆糊”“随大流”的不良风气,无法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1、体能训练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能训练必须注重要有针对性,包括几个方面:针对不同训练人员的体能差异分成不同层次,针对不同体能层次的战士,实施不同的训练内容,这样才能够使不同层次的战士得到系统、有效地训练,取得更好效果。

同时还要针对不同训练内容,采取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如腿部力量不佳,就要将长跑、短跑、深蹲、登楼等方式结合起来练习来增强腿部力量。

2、体能训练要循序渐进,常抓不懈体能训练是长期、系统的工程,无法“一蹴而就”,它受人体各种器官机能的综合影响,必须遵循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发展规律。

根据力量、速度、灵活、柔韧、协调等内在联系,以一定的顺序安排训练内容,选用训练方法和手段,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体能训练是为了增强官兵体质,进而在火场上发挥最大效能。

消防部队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时刻处于战备执勤状态,体能训练必须长效、不间断的进行。

当然,注重长效并不等同于天天练、时时练,还要考虑到受训者是否已经过度疲劳,训练强度是否适合等因素。

综合衡量训练状态,与恢复性训练和体育运动相结合,也能够对体能的循序渐进和保持较高的运动状态带来好处。

3、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充分调动战士积极性为了使体能训练在科学的环境中培养战斗力,提高战士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必须要采取形式多样的组训方法。

如拓展训练空间,把营区操场训练和健身房训练延伸到体育场;扩大训练范围,使参训者在肢体力量、腰腹力量、耐力、速度、技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训练;采取各种各样的训练方法,可以把训练与游戏结合,把训练与竞赛结合等等,激发战士的积极性,取得更好训练效果。

严密组织,科学施训,做好训练中的安全防事故工作体能训练组织不严密,容易出现训练事故,影响训练效果。

因此,教练员在组织体能训练时,要严格要求,增强"防伤"观念。

首先,要搞好训练前场地设施和训练器材的检查,并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

特别是冬季开展体能训练,应增加准备活动的时间和强度,使受训者的肌肉、韧带和关节活动充分,一旦发生损伤,要及时处理,必要时要送往医院接受医生治疗。

其次,要根据场地、器材及训练科目的具体内容,制定安全措施,确定专人负责安全保护。

在训练中要加强保护和帮助,合理安排运动量,防止因组织不善发生训练事故。

再次,转移训练时间,要根据天气特征,适当避开酷暑、大雾、沙尘、雷电等恶劣气候,不能被训练时间表所约束,不能室外训练则安排理论学习,安全教育等内容。

同时,要督促、指导官兵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做到饭后半小时内不训练、不洗澡,训练后不立即吃饭、不立即洗澡,训练中和训练后不大量饮水、不喝冰水等,预防各类疾病发生。

4、根据不同的体能基础,实施不同的训练内容训练时要根据不同的体能基础来分别对待,如果不分对象,不管个人的身体素知基础如何,而是统一标准,那么,新兵感到难度大,吃不消,训练力不从心,老兵则觉得无所谓,练不练都一样。

因此,应采取新老分训,编组分训的方法。

新兵集中编为一组,先从适应性训练如柔韧性、灵活性开始,而后循序渐进,逐步加大强度。

老兵和身体素质好的编为一组,进行全面的综合训练。

同时,这两个组可以互相渗透。

随着训练的逐步深入,体能素质好的可进入老兵组。

体能下降,基础训练不牢固的,要进入新兵组进行补课。

这种分开训练的模式,可以提高体能的针对性,更加目的明确,能够避免训练工作低循环状态。

5、寻求“量”和“质”的平衡点运动量的安排必须符合参训人员的具体情况。

根据参训者不同的身体素质,采用"大、中、小"交替搭配训练的方法,逐步加大训练负荷,有效地促进其机体形态的发展和机体能力的改善,从而达到不断增强体能的目的。

还应注意训练负荷与体能恢复的关系,在机体承受一定的负荷后,必须得到适当的恢复,才能使机体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6、强调“全员性”,要共同参与。

现在各基层中队官兵兵龄层次拉开的比较大,士官占的比例多于义务兵,这一形势决定了在开展体能训练时应因人而宜,同时突出全员性,防止个别“老兵”倚老卖老,训练时不服从安排、偷工减料,造成其他同志降低训练的要求和兴趣。

对一些兵龄长的同志,可以采取鼓励、表扬、激将等方法,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自觉地加强自身体能锻炼,不在年轻同志面前“丢面子”。

7、更新体能训练观念和思维方式根据体能素质与灭火战斗的紧密关系,要使体能训练成为官兵长期自觉的行动,而不是一种负累。

把体能训练作为基层中队长期性的训练内容搞出活力,因地制宜创造新的训练形式,丰富官兵的训练思维和理念,就能走出所谓训练枯燥的低谷,朝正确的方向走,使体能训练创造出真效果,为官兵身心健康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完成执勤备战提供强有力的体能保障。

五、开展体能训练应把握的重点1、预防体能训练事故和积劳损伤体能训练时要根据场地、器材及训练的具体内容,制定安全防范措施,确定专人负责安全保护。

指挥员在训练前要人真检查训练器材和场地情况,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

在训练中一定要加强保护和帮助,合理安排运动量,防止参训人员发生训练损伤和长时间积劳造成的损伤,一旦发生,必须及时处理。

体能训练组织不严密,容易出现训练事故,影响训练效果。

因此,指挥员在组织体能训练时,要严格要求,加强作风纪律养成,保持正规的训练秩序,讲究方法,掌握好训练的节奏和速度,控制训练强度。

2、体能训练要合理安排,注重实效组织体能训练,指挥员必须根据中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着眼实效,要考虑到本单位执行任务的情况,季节特征和训练场地等,要根据本单位的基础素质状况,选择训练形式,确定训练强度。

制定计划和进度时,要注意合理穿插搭配各类项目,一般来说速度和灵敏内容靠前,力量和耐力项目靠后。

训练时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使身体各部位、器官、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

3、注重科学施训体能训练应根据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规律进行,遵循人体运动时的生理特点,运用好科学卫生知识指导体能训练,避免盲目蛮干的做法。

组训要严格遵守训练规程,坚持落实训练程序,遵循体能训练的内在规律。

要养成良好的体能训练卫生习惯,饭后半小时内不训练,训练后不立即吃饭,训练中和训练后不大量饮水等,使科学的方法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增强科技对训练的作用力,不断提高官兵的身体素质、科技素质和部队在现代化条件下的灭火作战抢险救援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

消防指战员只有经过严格、科学的身体素质练习,才能具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和消防业务技能,才能具备灭火抢险的能力,才能担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四、实行多元化综合训练,丰富训练内容,充分调动战士的训练积极性。

为了使训练更生动、活泼,在轻松的环境中培养战斗力,充分调动战士的训练积极性,可采取形式多样的组训方法。

一是拓展训练空间,把营区操场训练,延伸到营区外的体育场、旷野、公路、山等地方,既陶冶了情操,又锻炼了体能。

二是扩大训练范围,使参训者在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爆发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训练。

三是可以在训练中结合训练内容,组织一些体能小游戏,让战士即活跃了气氛,又增强了体质。

五、训练结束后,适时开展恢复性训练。

大强度的体能训练后,身体各个部分的肌肉都相对处于紧张状态,这时切不可当即停止训练。

要通过整理活动、按摩、播放轻音乐等方法,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出及营养的补充,消除训练疲劳。

准备活动对运动系统的良好生理学作用,集中表现在对肌肉,韧带,关节的影响方面.具体作用如下:1,对肌肉,韧带的影响.适度的准备活动使肌肉,韧带的代谢活动增强,粘滞性降低,弹性提高,肌肉的反射速度和收缩速度加快.韧带的柔韧性提高,对肢体迅速的位移运动,能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能有效地预防肌肉,韧带的拉伤或撕裂伤.例如在100米跑练习前,如果不对大腿前群(股四头肌),后群(股二头肌)的肌肉,韧带进行牵拉性准备活动,则在进行100米冲刺的剧烈运动时,极有可能发生大腿前群或后群肌肉,韧带的撕(拉)裂伤.所以,在进行"背沙袋跑","10人扛连环沙袋"等腰,背,颈部负重较大的训练项目前,必须充分做好腰,颈部肌肉的准备活动,以防止出现腰扭伤等训练损伤.2,对关节的影响.体能训练时,大,小关节的损伤,尤其是腰,膝,踝,肩,肘关节一旦受伤,对人体的正常活动影响较大,必须高度重视.体能训练前不注意做好准备活动,由于各关节内未得到有效的刺激,关节腔内的滑液一般分泌较少,缺乏润滑作用,关节面软骨间的摩擦力较大,一旦遇到剧烈关节活动,极易造成关节软骨损伤.另一方面,关节囊及关节周的韧带粘滞性较大,也易造成撕裂伤.故在进行关节部位负重较大的练习项目(如"单腿深蹲起立")时,充分做好关节部位的准备活动,如缓慢活动膝关节,适度牵拉胯关节肌肉,韧带,刺激关节腔内的滑液分泌,增加关节液的润滑作用,可以有效地预防关节和关节周软组织损伤.二,对内脏系统的作用人体内脏系统(主要包括心血管,呼吸,代谢等)的最大机能特点之一,就是其机能动员速度慢,惰性较大,远跟不上运动系统的动员能力.主要表现在:当人体进行剧烈运动(如5公里武装越野跑)的初期,心血管,呼吸系统运送氧气的能力,满足不了身体的需要,出现胸闷,气短,四肢发僵,无力,心烦等症状.这就是运动生理学上的"极点"现象.出现"极点"后,一定要坚持练习,但可适当降低运动强度,调整呼吸.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感到轻松起来,"极点"现象消失,出现运动生理学上的"第二次呼吸"现象.准备活动对内脏系统最显著的生理作用,就在于提高基础代谢率和体温,使体内血液重新分配,加快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输出血量和肺泡通气量,克服内脏系统的"机能惰性",使心肺机能水平能满足身体对氧的需要,推迟或缩短"极点"现象的出现或减轻"极点"现象对人体造成的不适影响,尽快出现"第二次呼吸",保障顺利完成训练任务.根据人体运动生物学规律,凡进行中长跑运动(如3000米和5000米跑,背沙袋跑,5公里武装越野跑)时,都要出现"极点"现象.因此,在这类运动练习前,必须做好准备活动,以克服"极点"现象和内脏"机能惰性".如正式进行" 5公里武装越野跑"前,须先进行3—6分钟的慢跑,使心肺机能得到动员.三,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准备活动对神经系统的生理作用,突出表现在:通过身体的一系列活动,一方面,使人的大脑反应速度提高,动作反射时缩短,身体协调性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加快,尤其是本体感受性反射的传导速度加快,神经中枢对外周肢体的运动速度,角度变化的定位判断准确,能及时对参与运动的主动肌(收缩肌)和桔抗肌(放松肌)进行精细地调节,有效地防止因动作协调性差而引起的肌肉韧带拉伤.另一方面,准备活动可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人体的警觉性提高,注意力趋于集中,不易发生意外损伤.如在进行"通过400米障碍"练习前,若不注意准备活动的质量,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到位(不正确),身体协调性差,很有可能发生意外受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