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

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水利建设发展规划报告第一章综合说明第一节概况一、自然概况遂宁市中区位于川中腹部丘陵区,嘉陵江、涪江中下游,东经105°04′22″至105°45′58″,北纬30°10′50″至30°39′25″之间,东西宽67km,南北宽53 km,幅员面积1876 km2。

东邻蓬溪,东南与潼南、安岳相连,西与乐至、大英接壤,海拔多在280~350 m之间,全区辖33个乡镇,729个村 ,7008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142.14万人,耕地面积102.22万亩(其中田37.47万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苕、油菜、花生等。

全区地形以丘陵为主,约占全区幅员面积的88%,丘陵平缓,地面坡度一般为10~20°,地貌类型和地形特征明显,以褐皱微弱的侏罗系中上统砂泥岩的剥蚀构造地形为主,砂泥岩互层地带呈台阶状,以泥岩为主的地区多呈馒头状。

区内浅丘面积占幅员面积的42.7%,中丘占37.7%,深丘占7.6%。

涪江和琼江两岸冲积而成的阶地占耕地面积的12%。

1、水系全区大小溪河49条,总长896.2km,总集雨面积1873.3km2,均属长江二级支流的涪江水系。

主要河流有涪江和琼江,涪江从蓬溪、大英交界线入境,由北向南出境,境内主河道全长67.1km,多年平均流量472m3/s。

琼江系涪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安岳、乐至的涪沱分水岭,由西部入境蟠龙河、白安河于安居坝汇合后,折向南出境,至铜梁县注入涪江,境内主河道全长116.6km,多年平均流量9.73 m3/s。

区内大小溪流47条,总长712.5km,绝大多数发源于境内,源短流小,受降雨的年际变化影响,故区内的小溪流经常出现断流,而5~10月则是产生径流的主要时期,径流总量占多年平均的80%左右,所以易发生洪涝灾害。

2、气象、水文我区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多年平均气温17.4℃,最高气温39.3℃,最低气温–3.8℃,多年平均无霜期296天,多年平均日照1333.4小时,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2%,最大风速18m/s,多年平均降雨993.3mm,降雨在年内分配不均,5~10月降雨占全年雨量的80%以上,多年平均蒸发量991.4mm,多年平均径流深214.5mm,径流总量3.97亿m3,径流系数0.2288,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1.5万m3,比全省平均产水低50%。

全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351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4.9%,耕地亩平拥有量350立方米,都明显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属全省径流低值区。

3、水文地质区内地下水主要以红层丘陵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为主。

孔隙水主要分布在涪江沿岸的一级阶地上,而琼江基座阶地松散堆积层含水极为贫乏,除上部有暂时性上层滞水外,则基本无孔隙水。

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红层丘陵区中界侏罗系中上统沙溪庙组、遂宁组和蓬莱镇组地层中,中层砂岩是红层丘陵区的主要含水层,赋存于砂、泥岩风化带中,含水较为丰富,红层丘陵区的地表水资源较为贫乏。

区内地下水储量直接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丰枯水年差别明显,埋置深度10~30m,适宜开采利用。

4、土壤植被遂宁市市中区土壤类型主要为紫色土、褐色土和新老冲积土。

紫色土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褐色土分布在缓丘平地,丘间谷地和部分河谷阶地,老冲积黄壤土零星分布于涪江两岸的2~5级阶地上,新冲积土则主要分布在涪江、琼江沿岸的一级阶地上。

全区壤粘土居多,沙土次之,境内西、北部轻壤土、中壤土分布较多,东、中部和南部中壤、重壤土分布较多,丘岗顶部一般为轻壤土,中部多为中壤土质,下部一、二台阶地位低坡缓,多为重壤土和轻粘土质。

全区大部分地质土壤发育不深,土层较薄,透水性小,持水量少,母质性强,碳酸性反应剧烈,土性偏沙,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中等偏下。

遂宁市市中区实施了长江上游防护林和水土保持工程,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已达到了18.7%,水土流失有所缓减。

二、社会经济慨况据2002年遂宁市市中区统计局年鉴资料,全区有建制乡镇33个,辖729个村7008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142.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4.05万人,农村劳动力53.71万人,人口出生率12.0‰,自然增长率2.79‰,场镇人口6.07万人,城市化水平5.7%。

全区土地面积1876km2,其中耕地面积102.2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6.32%,耕地中,田面积37.47万亩,占耕地面积36.66%,旱地面积64.7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3.34%,农业人均耕地0.9亩,2002年种植水稻33.16万亩,小麦44.47万亩,玉米33.69万亩,红苕29.2万亩,豆类10.26万亩,经济作物52.65万亩,其他作物28.43万亩,农业复种指数为2.26。

2002年全区社会总产值822251.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381151.0万元。

工农业总产值593888.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71109.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5.6%,工业以轻纺工业为主,另有食品加工业、建筑材料、机械电子、轻化工业等,总产值322779.0万元,占工农业生产总值54.4%。

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1元。

第二节水利工程现状一、水利工程现状全区虽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6882处,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14 座,小[二]型水108座,山平塘 5337口,石河埝778处,电力提灌站 632处。

蓄、引、提水能力2.82亿立方米,但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脆弱,有效灌溉面积54.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0.7%,全区仍有46.8万亩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缺水灌溉,其中旱地38.8万亩,绝大部分为干湾死角区,无外来水源,塘埝蓄水、农业种植和保苗用水仅靠降雨解决,据调查统计,全区旱片死角区有180个村,其中旱山村87个。

根据遂宁市市中区农业区划(水利部分),中水年全区农业灌溉总需水量3.5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农业灌溉总需水4.8亿立方米,年需水量尚差0.68亿立方米和1.98亿立方米,分别占24.2%和68.1%,农业供需水矛盾十分突击。

遂宁市市中区属川中老旱区,低值径流区,旱灾频繁,十年九旱,主要是受大气降水在年内的分配不均影响,降雨量的80%集中在5~10月,形成径流流失严重,常出现暴雨洪灾,而冬春降雨偏少,形成冬干春旱、盛夏、初秋又是持续高温天气,形成夏旱和伏旱。

据气象资料统计,冬干频率为53.3%,春旱为55.6%,夏旱和伏旱频率为61.1%。

二是蒸发量大,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91.4mm,特别是农业用水的高峰期4~6月又是降雨量偏少时期,而这段时期的蒸发量往往大于同期降雨量(据气象资料系列统计,4、5、6三个月降雨量303.7mm,同期蒸发量346.8mm),致使旱情恶化。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一)水资源利用概况我区水资源利用根据水源条件、供水方式及水利工程布置和效益划分为三个区。

I区(涪江平坝引提灌区),地处涪江沿岸的河谷阶地地势平坦,相对高度20m以下,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以引灌为主,提灌为辅,幅员面积131.8km2,占全区幅员面积1876 km2的7.03%。

II区(涪江丘陵提灌区),该区地处涪江平坝两侧的丘陵区,地势外缘高而内缘低,逐渐向坝区倾斜,相对高度一般在20~80之间,临江一带为丘、中丘陵区,相对高差20~50m,取水方式主要以提灌为主,拦蓄径流为辅,幅员面积695.4 km2,占全区幅员面积的37.07%。

III区(琼江流域蓄、提灌区),该区地处琼江流域,地势西北为深中丘区,修建蓄水工程较好,东南为浅丘和冲积坝区,农田集中成片,水资源利用方式以蓄水自流灌溉为主,高膀辅之提灌,幅员面积1049.0 km2,占全区幅员面积的55.9%。

(二)水资源及特点我区水资源补给来源主要以大气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993.3mm,降雨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5~10月降雨量占全年的80%,具有明显的复蓄型特征。

汛期径流量约占全年总量的72%,径流流失十分严重,枯季区内的大小溪河基本断流。

全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153.71亿m3,其中涪江、琼江外来客水量149.7亿m3,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97.4%,过江客水虽然十分丰富,但目前仅利用1.31亿m3,占过江客水总量的8.8%。

全区地下水资源量1.294亿m3,可利用量仅为0.47亿m3,且在区域分布上不均,涪江平坝区可开采量0.242亿m3,占51.3%,在缺水严重的丘陵地区可开采量0.23亿m3,占48.7%。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截止2002年,全区已建各类水利工程6882处,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14座,小[二]型水库108座,山平塘5337口,石河埝788节,提灌站632处。

这些蓄水工程已控制了全区幅员面积80%以上,可蓄引、提水量2.8736亿m3,其中:拦蓄水2.1718亿m3,引水0.385亿m3,提水0.3168亿m3。

(四)水资源问题一是遂宁市市中区水资源贫乏突出,人均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4.9%,径流深214.5mm,属典型的水资源贫乏区和低值径流区。

二是全区各类蓄水工程已控制了80%的集雨面积,再新建拦蓄工程已不现实。

三是过江客水虽然丰富,但由于位低,利用率小,且供水成本高。

四是地下水可开采量受降雨量在年际变化大的影响,开采难度大,利用率很小。

五是水资源污染较为严重,污染源主要是农业施用化肥、农药残量、工业排放、生活污染等因素。

目前的水源水质基本符合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标准。

第二章水利建设发展规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一节必要性分析鉴于遂宁市市中区的自然水利条件和旱灾以及水资源极度贫乏等情况,全面节流,适当开源,充分挖掘现有水利设施潜力,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对全区的经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四川省委、省府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遂宁市市中区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遂宁市市中区正面向市场调结构,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着力开发农业名、优、特、新品种,向种植业、养殖业的区域化、规模化、商品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计划在全区8个乡镇分四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片,常理、桂花以果树、畜牧为主经济片;第二片,保石、拦江以中药村、棉花为主经济片;第三片,东禅、安居镇以绿色蔬菜和旅游开发为主经济片;第四片,三家、西眉镇以水产养殖业为主经济片。

一、遂宁市市中区属农业大县,人多地少全区人均耕地不到1.0亩,粮食需求量大。

据2002年统计资料,全区总人口142.14万人,粮食总产量43463.8万公斤,人均粮食305.7公斤。

二、现有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全区大部分水利设施均在50~70年代修建,经长达50年以上的运行,淤塞、病险、设施设备陈旧落后等,蓄水量锐减、设备老化、功能降低,灌溉水利用率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