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1)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出处 中庸之道的本意
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
中庸之道的实施准则 中庸之道的对现代化的启示
中庸之道的出处
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 矣乎,民鲜久矣。”中庸的系 统论述最早见于《小戴礼记》。 正式确立和弘扬于宋代。朱熹 将《中庸》列为四书。
不止
三、自强不息精神的影响
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自 强不息已经渗入中华民族 的精神血脉中,成为中国 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因子。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傲 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精神之源和力量之源。
四、自强不息精神的意义
自强不息精神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所需的自立自强的现代人格素质灵魂
自强不息精神的现代价值表现在他是民 族主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爱国 主义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作业
谈谈你对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解
的中 本庸 意之
道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 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 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 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 “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 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 者哉!”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最高标准。以过犹不及 为核心,为人做事当恰如其分,既不能“不 足”也不能“过分”。中庸之道,决不是如 有些世俗观念所说的折中、妥协和无原则。
二、厚德载物的相关论述
厚德载物的核心是教人向善积善,在儒家、 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中都有体现。
三、厚德载物的现实价值
体
体厚
厚
培是
现
现德
德
育社
了
载
载
的会
中
物
物
准主
华
是
也
则义
民
领
是
之道
族
导
一
一德
的
个
种
伦
民
人
领
理
族
素
导
建
精
质
方
设
神
的
法
和
四、厚德载物的意义
厚德载物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 厚德载物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天人合一的概说
道家
先秦儒家
西汉董仲舒
北宋张载程颐
禅宗
三、天人合一思想缺陷
天人合一忽视了自然界的外在性 天人合一使人们不注重科学技术
天人合一是天人感应天授神权的思想基础
天人合一否认现实存在合理性,导致人们对 现实采取消极的态度
天人合一实际运用及启示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建筑美学的主导思想 天人合一在中医学中体现 天人合一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厚 天中和 三 强德 人庸而 教 不载 合之不 合 息物 一道同 一
第一节自强不息
一、自强不息的含义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 以自强不息。天(即自然)的运 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事, 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 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二、自强不息精神的内涵
自主
自信 自勉
自责
四、自强不息精神的意义
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建设小康社会 的重要精神保障。
自强不息精神是当下青年拼搏创新、健 全人格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第二节 厚德载物
一、厚德载物的含义
出自《易·坤》“地势坤,君子以 厚德载物。一个有道德的人,应 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载育万 物和生长万物。厚德载物,即以 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也就是说, 想要载物必须有厚德。做人首先 要强调厚德,不断提高自身的道 德修养。
厚德载物可以培养出优秀领导
第三节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含义 天人合一学说发展形成 天人合一思想的缺陷 天人合一实际运用及启示
一、天人合一的含义
天人合一思想其实是人 与自然和谐统一,或是自然 界与精神的统一。即人同自 然是一体的,或者说客观世 界是一体的,主观世界是一 体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也是一体的。
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
五达道
三达德
九经
中庸之道的பைடு நூலகம்要原则
中庸之道的实施准则
中庸之道的对现代化的影响
中庸之道对现代化有着正面的影响: 辩证的的思维,知足长乐, 刚柔并济,和谐人际关系,行为有 致。
中庸之道对现代化也有负面的影响: 不利于改革创新,不利于个性张扬; 缺乏竞争意识、因循守旧,容易产 生惰性心理。
中庸之道也不是古板教条的,它要求做事 为人,没有、也不应当采取某一不变的固定 姿态,不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应当坚持 “义”的原则,根据情况采取相应对策。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 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 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 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 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 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 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