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眼睛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眼睛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一章透镜
第一节眼睛
一、眼睛的结构
人的眼睛为一个直径为2cm的球体。

眼球的前部凸出的透明部分,称为角膜。

眼球里有一个含有纤维胶质的透明液体,称为晶状体。

晶状体与角膜之间充满无色透明液体——水样液,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充满无色透明胶状物质——玻璃体。

角膜、水样液、晶状体和玻璃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从物体射进眼里的光经过这个凸透镜折射后,在视网膜上成一倒立的缩小的实象,刺激分布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觉神经将这种刺激传给大脑视觉中枢,从而使我们产生视觉——看见了眼前的物体。

二、眼睛的调节
正常的眼睛眺望远方时,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

在观看近处物体时,物距缩短了,像仍然成在视网膜上。

这是因为晶状体本身是有弹性的,可以靠周围肌肉的运动改变它的表面的弯曲程度,在观看远方物体时,晶状体由于周围肌肉的作用,表面弯曲程度最小,这时眼睛的焦距最大。

在观看较近处物体时,也是由于周围肌肉的作用,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变大,焦距缩短。

因此,正常眼无论是看远处物体还是看较近处物体,像都能成在视网膜上。

可见眼睛是精巧的变焦距系统,当物距改变时,它能靠改变晶状体表面的弯曲程度改变眼睛的焦距。

这种作用叫做眼睛的调节。

眼睛的调节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小,眼睛的焦距最大,人眼能看到的最远点,成为眼睛的远点。

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穷远处。

当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大,眼睛的焦距最小,人眼能看到的最近点,成为眼睛的近点。

正常眼睛的近点约在离眼睛10cm 处。

也就是说靠眼睛的调节作用,正常眼睛看清物体的范围是从离眼10cm 处到无穷远。

在合适照明的情况下,正常眼睛观看距眼睛25cm 处的物体,不容易疲劳,通常把25cm 称为明视距离。

三、 近视眼和远视眼
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比正常眼睛的晶状体凸一些,因此从无穷远处射来的平行光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而会聚于视网膜前(图27-20甲).所以近视眼的远点不在无穷远处,而在某个有限距离处,近视眼的进点也比正常眼近.近视眼的明视距离小于25cm 。

配戴适当的凹透镜做眼睛,可矫正近视眼视力(图27-20乙)。

远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或者晶状体比正常眼睛的晶状体扁平
些,平行光的会聚点在视网膜后(图27-21甲),即到达视网膜上的会聚光尚未成像,必须调节晶状体再凸一些,才能使平行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远视眼的近点比正常眼远写。

远视眼的明视距离大于25cm ,配戴适当的凸透镜做眼睛,可矫正远视眼的视力(图27-21乙)。

四、 眼镜的焦度和屈光度
透镜焦距的倒数,称为透镜的焦度。

我们知道,对凸透镜甲 图
27-20 图
27-20
甲 图
27-21
图27-21
(或凹透镜)来说,焦距f越小,对光的会聚(或发散)作用越大,焦距的倒数(1/f)即焦度的数值也越大。

因此用焦度的大小反映其对光的会聚(或发散)能力的大小更为直接。

即焦度这个物理量反映了透镜对光的聚集能力。

焦度的单位叫屈光度,人们规定,f=1m的透镜焦度为1屈光度。

同凸透镜和凹透镜焦距正负的规定一样,凸透镜的焦度为正,凹透镜的焦度为负。

眼镜的焦度通常用“度”作单位,1度等于1屈光度的百分之一,即1屈光度=100度。

例如,一付用焦距为50cm的凸透镜制作的眼镜,它的焦度为1/0.5cm=2屈光度,即200度。

另一付用焦距为-40 cm的凹透镜制作的眼镜,它的焦度为1/-0.4m=-2.5屈光度,即-250度.
1、正常眼睛从看远处物体变为观看近处物体时()
A、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变大,眼睛的焦距变大
B、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变大,眼睛的焦距变小
C、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变小,眼睛的焦距变大
D、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变小,眼睛的焦距变小
2、造成近视眼的缺陷原因是()
A、晶状体比正常眼睛扁一些,或者晶状体距视网膜过近
B、晶状体比正常眼睛扁一些,或者晶状体距视网膜过远
C、晶状体比正常眼睛凸一些,或者晶状体距视网膜过近
D、晶状体比正常眼睛凸一些,或者晶状体距视网膜过远
3、平行光进入近视眼中()
A、会聚于视网膜前,可配戴凸透镜作的眼镜矫正视力
B、会聚于视网膜前,可配戴凹透镜作的眼镜矫正视力
C、会聚点在视网膜后,可配戴凸透镜作的眼镜矫正视力
D、会聚点在视网膜后,可配戴凹镜作的眼镜矫正视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