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春版八年级上册论语

长春版八年级上册论语

《论语》九则(八年级上)
1、本文选自《论语译注》。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2、《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是一部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3、解词:养:奉养游:游历,外出学习或做官方:去向巧言:花言巧语令色:好的脸色,这里指假装和善鲜:少戚戚:局促不安,忧愁邻:亲近,做伴喻:明白,懂得施:施加,强加忧:担忧行:奉行一言:一个字疾:病
4、问:写出后人从这九则语录中归纳出来的成语。

选一个,思考其现实意义。

答: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④巧言令色。

(现实意义答案可参照后面)
5、问: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什么,发扬什么?答:应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为人。

此外,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积极面对人生的磨难和挑战,善于把握机会,显现才能。

6、问:“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1)对比;(2)作为子女,不能只是奉养父母,更要从尊重的角度去对待老人。

应该注重在精神上关心父母,急父母之所急,想父母之所想。

7、问:“父母在,不远游”与“好男儿志在四方”是否矛盾?答:不矛盾。

“父母在,不远游”说的是孝心,而“好男儿志在四方”说的是理想。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表达孝心和实现理想的
矛盾,可以采取折中的方案“游必有方”。

无论游历,游学,只要方向明确,父母心中自然可以安稳。

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心中对父母有所牵挂。

8、问:综合后五则,说说“君子”是指什么样的人,孔子认为应怎样做?
答: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君子应做到:1、稳重坚定,不夸夸其谈。

2、重义轻利,明辨是非。

3、心胸坦荡,堂堂正正。

4、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9、问: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将心比心,不强加于人。

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苛责,尊重他人,多为他人考虑。

10、据文意拟对联。

上联:小人见利忘义心胸窄
下联:君子行孝立德品质高
11、问:请你写出除本文之外的《论语》的其他名句,并写出你的理解。

答: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告诉我们时光流逝得很快,要珍惜时间,不要蹉跎岁月。

2、“道不同,不相为谋。

”意思是志趣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

12、问:你知道古今有名的行孝故事吗?请写出一个。

答:黄香温席。

13、“半部论语治天下”什么意思,这样说有什么目的?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