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母核的抗菌药物,其对细菌的DNA螺旋酶(DNA-gyrase)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从而抑制细菌的DNA合成,导致DNA降解及死亡。
该类药物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据最新报道,有些品种已突破了抗菌概念,在抗病毒、抗肿瘤方面也有新进展),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成为国内外众多制药企业竞相开发和生产的热门药品。
目前国内应用较为广泛的品种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等。
其中,前三者在医院的普及率达到85%以上。
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本品由日本第一制药株式会社研制开发,1994年首先在日本上市。
国内最早的产品是在1996年由日本第一制药提供原料,北京优尔特药业有限公司分装生产的。
1997年浙江新昌制药在我国首先开发成功左氧氟沙星原料药并获新药上市证书。
此后,北京双鹤药业、常州第二制药、浙江京新制药、扬子江药业等企业也陆续成功开发该药原料药。
左氧氟沙星的销售量呈迅猛增长的势头,在投放市场至今短短几年时间的前列。
在最近发布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左氧氟沙星的片剂和注射剂被列入乙类目录。
目前,本品的开发状况也比较喜人,截至2000年7月3日为止,共有31个批准文号。
本品主要规格有:0.1% 100ml×1(IJ)、0.2% 100ml×1(IJ)、100mg×10(OR)、100mg×12(OR)、100mg×100(OR)。
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由于国内生产厂家众多,曾一度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但本品疗效显著,价格适宜,在国内医院用药中,其用量及金额均位居前列,预测在短期内在喹诺酮类药物市场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
本品的规格主要有:0.2% 10ml×1(IJ)、0.2%100ml×1(IJ)、0.2%2ml×10(IJ)、200mg×10(OR)、200mg×20(OR)、250mg×6(OR)、250mg×4(VA).氧氟沙星(Ofloxacin):目前该品临床用药尚属良好。
据1999年北京、广州、上海医院用药统计数据显示,氧氟沙星均在喹诺酮类用药中列环丙沙星之后的第二位。
本品已上市多年,目前在我国的医药市场上处于销售成熟期,生产厂家多达70多家,市场供应已趋饱和。
日本进口品种泰利必妥很早就在我国氧氟沙星用药市场上打开了销路,占有较为可观的市场份额。
而北京双鹤药业的奥复星和丽珠集团的康泰必妥是国内品牌中的佼佼者,在部分重点城市已经替代了进口品种。
针对氧氟沙星总体市场而言,氧氟沙星在各大重点城市的市场地位已受到了其s型异构体左氧氟沙星的威胁,销售开始呈负增长。
估计本品以后的市场很难再有突破。
本品常用规格有0.2%100ml×1(IJ)、100mg×12(OR)、100mg×20(OR)、100mg×24(OR)、100mg×100(OR)、200mg×6(OR)、200mg×12(OR)。
第一代(20世纪60年代初):萘啶酸、恶喹酸、吡咯酸。
目前基本属淘汰品种。
第二代(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奥索利酸、西诺沙星、吡哌酸、吡咯米酸。
目前基本属淘汰品种。
第三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喹诺酮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化学修饰在其主环6或8位加入氟原子后又被称为氟喹诺酮,代表产品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氟喹诺酮产品的问世,使学术界对喹诺酮产品有了全新的评价并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获得一致好评,其综合临床疗效对革兰氏阴性菌来讲,已经超过了青霉素族,达到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效果。
按照药物中所含氟基团的数量可分三类:(1)单氟化物:诺氟沙星(氟哌酸)、环丙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氨氟沙星、培氟沙星、左氧氟沙星;(2)双氟化物:洛美沙星(3)三氟化物:氟罗沙星、托氟沙星。
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按国际非专用药名(INN)命名原则,对该类新药均采用“-oxacin”来定名,以表示它们在药理方面的相似性及组群关系。
该构词成份在我国音译为“沙星”。
至今已有16个品种上市,另有十数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加替沙星与妥舒沙星、司帕沙星、吉米沙星、莫西沙星及帕珠沙星等药物,同属于第4代喹诺酮类抗生素,目前已在国外用于临床,而我国尚在临床试验阶段。
这是一种新型的喹诺酮类药物喹诺酮类抗生素三大不良反应2007-12-26《家庭用药》喹诺酮类抗生素,属合成类抗生素,主要包括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等。
此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较广、高效、使用方便及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此点与其他抗生素显著不同,不会与其他抗菌素形成交叉耐药性,对其他抗菌素产生的耐药菌株仍然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因此,喹诺酮类抗生素已成为目前临床上开发和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时,我们仍然要警惕它的不良反应。
该类药物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良反应:一、胃肠道反应在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中,以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
大约有3%~5%的患者在服用该类药后会出现食欲不振、上腹部隐痛、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
最近几年,随着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的问世与剂型的改革,其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已有所降低,即使发生,症状也较轻微。
因此,只要遵医嘱服用,并注意在饭前服药,服药后及时进餐,绝大多数患者可以避免这一不良反应的出现。
二、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临床统计显示,在服用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依诺沙星(氟啶酸)的患者中,约有2%的人会出现嗜睡、头痛、头晕及肢体麻木等轻微症状。
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这些反应主要与服药剂量过大、服药时间过长有关。
这是由于喹诺酮类药物可透过血脑屏障,如果一次使用剂量过大或服药时间过长,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量就会增大,从而可影响大脑边缘系统的功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所以,在服用喹诺酮类药物时,一定要严格控制药量,不可随意增加用量和服药次数;同时应注意用药的持续时间,一般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应控制在5-7天左右。
如果服药期间出现了上述症状,就要及时减少剂量,必要时可停药或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三、一般性过敏反应在服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时,还有极个别的患者会出现皮疹、药物热及荨麻疹等一般性过敏表现。
与其他抗生素相比,此类药物的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且不会引起如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的过敏症状。
因此,遇到此类情况时,患者不必惊慌,只须立即停药,并适当服用抗过敏药物如西替利嗪,或外用止痒剂即可。
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加用糖皮质激素类药。
这样,可很快缓解症状,消除皮疹、荨麻疹等过敏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患者此后不宜再服用此类药物。
滥用抗生素究竟谁之过304医院呼吸科主任文仲光介绍说,尽管合理使用抗生素也会产生耐药菌,但至少可以延缓耐药菌的发展速度。
据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范围内的调查,信院患者中应用抗生素药物的约占30%,抗生素药费占全部药品支出的15%--30%。
我国某医院2000年对该院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进行调查,信院患者中使用抗生素的占80.2%,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2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大大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
一是医生的原因。
每个医生对抗生素都有处方权,并不是每一个医生都懂得合理使用抗生素。
有的医生对使用抗生素适应症掌握不严,在临床上不重视病原学检查,仅凭经验使用抗生素;有的不了解各类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在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及间隔时间等方面很不规范:个别医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给患者开许多根本不需要的高档抗生素,加速了耐药菌的产生。
二是患者的原因。
文主任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他出专家门诊接待了一位患普通感冒的患者,文主任给她检查后,开了20元左右的药。
这位患者很不高兴,要求开抗生素。
文主任说,绝大多数感冒都是病毒性感染,对免疫功能正常者,根本不需要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可以杀死病菌,却不能杀灭病毒。
我国许多人缺乏医学知识,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知之甚少,门诊时经常有患者点名要抗生素,而且越贵越好,越高档越好。
这也是造成滥用抗生素的原因之一。
三是社会原因。
在国外,抗生素药品是不允许作广告的。
在我国,药品生产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在大众媒体大量刊播抗生素广告,夸大其治疗作用,极大地误导了消费者,对滥用抗生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今年初,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工商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处方药广告审查管理工作的通知》,封杀铺天盖地的抗生素广告,实在是利国利民之举。
四是食品的原因。
个别地方在鸡、鸭等饲料中掺杂抗生素,有的养鱼户为了减少鱼病发生,建鱼塘时在塘底撒上层喹诺酮类抗生素。
一方面动物、禽类体内残留的抗生素会转移到人体,另一方面,动物、禽类产生的耐药菌也会传播给人类。
文主任说,滥用抗生素是一个严惩的社会问题,从上到下都应有危机感、紧迫感。
他呼吁要加大宣传和管理力度,普及医学科学知识,使人们树立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科学观念。
一位女孩感冒,咽喉发炎,当地医院用抗生素治疗,不仅不见好转,体温反而升高到40摄氏度,浑身起满皮疹,急送304医院抢救。
医生诊断为滥用抗生素引发的药物热,只输了一些葡萄糖,病情很快就好转了。
一位支气管哮喘患者,在一家医院使用大剂量的广谱抗生素,引发肺部毛霉菌感染。
送304医院后,医生给他停用广谱抗生素,并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真菌药,很快痊愈接触抗生素多矣几乎所有的人接触过抗生素,但真正知道该臬正确使用的人却不多。
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之一:抗生素可以预防感染。
某患者做腰椎间盘空出手术,为预防感染,医生给他用了在剂量的抗生素,引起腹泻。
医生又用抗生素止泻,结果腹泻越来越厉害,生命垂危。
专家会诊认为是由于滥用抗生素导致的“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
专家认为。
抗生素只能用于治疗敏感性细菌引起的感染,起不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于给细菌打预防针,诱导细菌的抗药性。
误区二:抗生素可以外用。
不少外科医生经常把抗生素配成液体冲洗伤口,有的在术后向伤口内撒抗生素粉剂……这都是很不正确的。
教科书对使用抗生素规定得非常明确,所有生物合成类抗生素、沙星类抗生素以及用于治疗重症感染的抗生素,是不可以外用的。
利福平是治疗结核病的首选药品,国外对利福平的使用控制非常严格,严禁外用。
而我国不少医生用利福平给患者点眼。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我国结核菌耐药率高达46%,不能说与得福平的滥用毫无关系。
误区之三:广谱抗生素比窄谱抗生素效果好。
专家认为,抗感染的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