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秦汉时期美术(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1.秦汉美术有哪些重要发展?结合时代背景加以简要论述。
答:(1)秦汉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我们民族艺术风格的确立与发展时期。
在春秋战国美术摆脱奴隶社会神秘气息并进行崭新创造的基础上,秦汉美术开创了新的局面。
(2)秦汉经济的发展给美术创作以雄厚的物质基础。
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驱动之下,无数劳动工匠创作出一大批划时代的美术作品,他们所取得的卓越艺术成就,又紧密地同秦汉时期大一统的政治伟业联系在一起,如秦始皇陵陪葬坑中的兵马俑揭示了秦代美术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3)秦汉统治者运用美术夸耀其富有和权势,绘画中对出行车骑、宴饮、百戏、庖厨及各种生产活动的描绘,墓室放置大量的侍从、劳作、乐舞俑,塑造下层人物形象的绘画和雕型作品大量涌现。
(4)由于当时的美术创作者大多是地位卑下的工匠,因此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也从中融入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不仅题材内容较前代扩大了,而且造型也生动具体,丰富感人。
(5)秦汉作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其疆域广阔,对外交流活跃,边地各民族在美术上的创造为这个时代增添了光彩。
随着佛教入传中国,东汉后期,佛教美术已见端倪,为美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简要说明秦陵兵马俑出土地点、规模、创作主题思想、艺术成就及历史价值。
答:(1)秦陵兵马俑出土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
(2)目前秦始皇陵区共发现共四个俑坑,总面积达25380平方米。
兵马俑坑原为土木结构,最大的一号坑面宽九间,四周围绕回廊,前有五个门道,总面积约12600平方米。
(3)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其阵容庞大,组织严整,巨大的规模和恢宏的气势,是秦王朝强盛国力的展现,是对秦始皇丰功伟业的赞颂。
(4)秦兵马俑形象多种多样,不仅真实地刻画了人物的外貌,精神气质也有成功的表现。
将军俑头戴双卷尾长冠,穿战袍著铠甲,手按宝剑,面相刻画生动传神,脸盘饱满,剑眉隆鼻,双唇紧闭,神态威武刚毅;武官俑头戴单卷长冠,披铠甲,有的一手握武器,一手作指挥状,神态风度与将军俑类似;骑士俑戴圆形介帻,穿窄袖短袍,着齐腰铠甲,精神抖擞立于战马旁边;武士俑或戴帽,或挽髻,或披甲,或仅穿褐袍,或握弓执箭,身材魁梧,振奋昂扬,从外形可推想他们的不同年龄、性格和经历,不同人物、不同身份有着不同的装束打扮,少有雷同。
战马昂首直立,竖耳,张口,双目圆睁,仿佛正待命出击,寓动于静,展现雄健的风貌。
(5)兵马俑高超的陶器工艺制作和雕塑写实水平,体现出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升阶段生气蓬勃的时代精神,在中国雕塑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典范的意义。
3.古文献资料中记载了汉代哪些重大绘画创作活动?其内容和目的是什么?答:(1)古代文献资料中记载了汉代重大的绘画创作活动有:汉文帝时曾于未央宫承明殿画壁画,表现皇帝乐于纳谏,听取臣子意见;汉武帝时曾于甘泉宫图绘降附汉朝的匈奴休屠太子金日磾之母的肖像,以褒扬她对金日磾的教悔之功;汉宣帝诏匈奴单于入朝,为表彰为汉政权作出贡献的功臣们,在麒麟阁图绘功臣肖像,并题上他们的官爵姓名,既表示朝廷对已故功臣的褒奖,又激励后人报效国家等等。
(2)这些壁画或表彰功臣,或图写古圣先贤,或褒扬清明的官吏,或绘鬼神,都说明了秦汉王朝重视绘画都有鲜明的政治宣教目的,明确要求艺术为巩固政权服务。
4.简要叙述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铭旌的内容和艺术表现风格。
答:(1)其内容可以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个部分。
天上的部分主要描绘了女娲或烛龙,金乌的太阳、蟾蜍和玉兔的新月和嫦娥奔月等远古的神话景象;人间部分更多地表现死者生前的享乐生活;地下部分画一裸体巨人手托大地,立于鱼背,可能是传说中的地神,画面充满了神异的想象。
帛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汉早期绘画所达到的水平,它继承了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因素,并在绘画技巧上发展得更为完美。
(2)马王堆帛画使用了朱砂、石青、石绿、青黛、藤黄、蛤粉、银粉等多种颜料,绚丽鲜明,中国传统绘画早期多为工笔重彩绘画,且以人物为主要题材,马王堆帛画反映出中国古代工笔重彩绘画基本成熟的面貌。
5.举出五处汉墓壁画并分析其艺术特色。
答:(1)洛阳西汉卜千秋夫妇合葬墓壁画①壁画用大量的篇幅表现了卜千秋夫妇分别乘龙和三头神鸟,在仙翁引导下的“升仙”的主题,同时与此相关的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这两个重要主神在壁画中的出现,表达了卜千秋夫妇以至当时的人死后升仙的理想境地。
这些生动、多彩的艺术形象的创造,其真实感和生命力无疑是来自作者对现实社会观察和体会的结果,表现出了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②壁画在白色壁面上勾线涂色,人物面部略作渲染,线条奔放流畅,加强了形象的生动性和画面的气势,色彩丰富,技法虽显稚拙,但章法活泼,富于变化。
(2)洛阳烧沟61号西汉墓壁画①壁画内容有日月星象、驱邪打鬼及历史故事。
如二桃杀三士和描绘鸿门宴的故事,特别是二桃杀三士故事,以简洁平列的构图,画出晏婴设计除三士的各个情节,颇具匠心。
②画中人物或沉稳,或激动,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与特征,风格古拙,但不失形象的生动传神。
(3)河北望都东汉墓壁画①墓主人为东汉晚期的官僚显贵。
壁画绘制了死者手下恭谨听命、拱手站立的官吏属员的行列,壁画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不同等级人物的类型特点。
②注重对人物神态和眼神刻画,衣纹提炼合乎规律,用笔洒脱自如,设色兼用渲染表现明暗,画面气氛肃穆,显示了东汉人物画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4)内蒙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①墓主人系东汉王朝委派在当地的高级官吏。
壁画表现了死者一生仕途升迁的经历。
特别是车马出行的场面,浩浩荡荡,颇为精彩。
壁画还描绘了城市、衙臵、府舍、庄园、农耕、采桑、放牧等生产场景,以及历史故事、神话祥瑞等形象,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面貌。
题材之广,壁画之多,在汉画中是无与伦比的。
②写实技巧较为突出,用笔勾线顿挫有致,流畅奔放,寥寥数笔即精彩地勾画出对象的动静姿态。
壁画施色丰富,艺术上风格古雅,颇有独到之处。
(5)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壁画①壁画内容有云气、神兽、出行、角觝、宴饮、百戏及花草图案,中室壁画表现了场面浩大的宴饮场面,彩幔高垂、豪华的帷账前摆设杯盘酒肴、案前宴饮的宾客以及奴仆侍候、大型乐舞百戏表演等,人物情态微妙传神。
②画面宏伟,人物众多,生动逼真,布局豪华,气氛热烈,把如此复杂的场景表现得有条不紊,显示出了汉末绘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6.何谓画像石、画像砖?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简述武梁祠画像石的内容布局和艺术成就。
答:(1)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汉代具有特色的美术品,主要流行于东汉时代。
砖石雕饰图像。
画像石砌筑于墓室,也有一些画像石用于装饰地面的石碑、石阙、石祠堂。
画像石有阴线刻、阳刻减地、高浮雕等形式,有的画像石运用多种技法雕刻。
画像砖则是将图像模印在砖坯面烧制而成。
画像砖石虽为雕刻制作,画面造型、构图等都具有绘画性。
(2)画像石主要发现山东西部和南部,江苏北部,河南南阳地区,陕西北部和山西西北部。
画像砖主要集中四川地区。
不同地区的画像石和画像砖所描绘的题材内容与墓室壁画大致相同,因地区不同有着鲜明的地方风格。
(3)武梁祠的山墙壁面画像分上下四层排列,除最下层刻宴饮车骑外,其余部位均为历史人物故事图像:第一层为古代帝王(如伏羲女娲、神农、黄帝等)、烈女(如秋胡妻、鲁义姑姊、楚昭贞妻、齐继母等);第二层为孝子义士(如闵子骞、老莱子、董永、李善等);第三层为刺客义士(如荆轲、豫让、专诸、蔺相如等)。
不少历史人物故事图像具有深厚的民间传说基础,工匠制作时融入自己的感情。
武梁祠画像石的神农、夏禹衣着短裳、手执耒耜,是劳动者的形象,夏桀骑在两个妇女身上,是暴君的形象。
(4)武梁祠画像采取平面减地又加线刻的技法,即将形象以外的石面铲去一层,使之突出,然后细部用阴线刻画,具有明快醒目的艺术风格。
其布局有严格的空间方位意义,如顶部刻天上神灵、日月星象和祥瑞图像;侧面墙壁上部安排西王母或东王公等仙人画像;祠壁其他部位,从上而下依次刻出历史故事和生活场景。
7.说明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创作年代、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及历史意义。
答:(1)霍去病墓石雕群为汉代陵墓雕刻中最杰出的作品。
霍去病于公元前117年去世,汉武帝为表彰霍去病的卓越功勋,特赐陪葬汉武帝的陵墓茂陵,以独特的设计意匠和气势宏伟的石雕群建成一座纪念碑式的墓冢。
(2)其主题思想是颂扬霍去病击败匈奴的历史功绩,借用石雕的形象颂扬主人艰苦卓绝、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3)霍去病墓石雕有马踏匈奴、跃马、卧马、伏虎、卧牛、卧象、野猪、鱼、蟾和野人抱熊等,除马踏匈奴石雕置于墓前外,其他石雕原来可能散置墓冢周围。
这些石雕皆巧妙地运用了原来天然岩石的外形,“相石取形”,将圆雕、浮雕和线刻技法综合运用,很好地抓住对象的神貌特征加以表现。
野猪、鱼、蟾等石雕更在巨石上略加雕凿便神态迥出,予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无穷的回味。
霍去病墓石雕和散置在墓冢的巨石共同烘托出祁连山的意境,将雕塑作品与周围环境联系在一起。
(4)霍去病墓石雕群作品是中国古代雕塑接收外来艺术、明显接收中亚和西亚艺术加以融会贯通的结果。
这种避免早期雕塑技法尚见生拙的弱点,发扬气势雄浑优势和内在力量处理的方式,成为汉代艺术的一大特色。
8.汉代雕塑有哪些门类和重要遗存?试举出五件作品(包括人物、动物形象,注明出土地点),分析其艺术意匠和风格特色。
答:(1)其雕塑门类有:反映农业生产的作品、反映庄园经济及阶级关系的作品、刻画劳动人民的作品、反映战争的作品以及反映娱乐生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