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术作品的形式?
美术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
它包含两种紧密联系的基本因素:一是作品内容诸因素的组织结构,即在一定主题的指导下,把题材形象等各种因素组织起来的内部结构,它是作品的内部形式,称“组织结构”;二是作品形象呈现的外在形态,即美术家用一定的手段和工具材料使艺术内容获得的外部形式,也称为“艺术语言”。
作品的“组织结构”,在美术理论中也称为“构图”、“布局”或“经营位置”。
它是作品的整体结构,即是从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这一方面来把握内容的。
更具体地说,它关心的是题材、形象及其相关的明暗、光线、色彩、线条等在作品中的位置及其相互联系。
因此,它是美术创作的内容向其存在方式推移的第一步。
美术作品的内容向其存在方式推移的第二步,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它使美术作品的内容与组织结构具体化、物态化。
美术语言的内在构成可以分为几个相互联系又依次递进的层次:第一层次可以称为“媒材语汇”。
不同的美术种类其所使用的创造材料是不同的,这些物质材料特定的物质特性在人们的感受中又是各不相同的,它构成了美术语言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也构成了不同美术种类,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定语言特征的客观基础)。
当然,这种媒介特性只有与作品中的其它表现因素相结合时,才具有具体的语言意义。
第二层次可称为“手法语汇”。
它是构成美术作品形式的“抽象”语汇,如色彩的冷暖,明暗的深浅,墨色的浓淡,笔触的厚薄,线条的粗细等等。
“手发语汇”中有一些是被程式化、规范化了的,如“人物十八描”、各种皴法等等。
在这个层面中的语汇必须与作品中的表现形象相结合,才能获得确定的意义。
第三层次可以称为“形象语汇”,如具体的人物、山水、树木、动物形象等,也包括抽象的三角形、矩形、圆形等规则形和各类不规则形。
这一层次的美术语言既包容了前面两个层次的语言特征,但又必须和作品组织结构相结合,才具有特定的表现意义。
由此可见,从美术作品的整体看,美术语言中不同层次的“语汇”只有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参与到作品的组织结构中,即准确、生动地表现作品的内容时,才能最终获得确定的意义。
也应该看到,美术语言中不同层次的“语汇”自身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美感意味。
这就使美术语言在物质材料及其结构方式方面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和形式规范,即一般的形式美因素。
形式美在美术创作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它与美术作品的意义、内部结构和外部形式(即艺术语言)都有关系。
一些基本的形式美法则,如对称、平衡、秩序、比例、和谐、变化与统一等,还具有超越具体的形式美形态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