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30课《诗四首》(人教版)

2014-201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学案:第30课《诗四首》(人教版)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30《诗四首》导学案
一、目标呈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1. 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 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知识链接: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

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父经商、家豪富。

他从幼受到充分的文化教育。

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岁出蜀,游踪遍四方。

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性高傲,不为权贵所容,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自号简斋。

洛阳(今属河南)人。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

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著有《简斋集》。

二、预习热身
1、注音或写字:
(1)带月荷()锄归(2)晨兴理荒huì()
(3)道狭草木长()(4)属()国过居延
(5)帘旌()不动夕阳迟(6)徙()倚()湖山欲暮时
(7)都护在燕()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带月荷.()锄归(2)但.()使愿无违
(3)大漠孤烟
..()直(4)长河
..()落日圆
(5)江入大荒
..()故乡水
..()流(6)仍怜
(7)徙倚
..()
..湖山欲暮时()(8)三年多难更凭危
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
是,。

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
是,。

(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
是,
(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4)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
是,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
是,。

(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
是,。

三、活动探究
活动一《归园田居(其三)》
1、背景介绍:晋义熙元年,陶渊明不满官场的污浊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彭泽县令。

次年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歌。

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夜欢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2、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一句交代了哪
些内容?说明了什么?
3、“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二《使至塞上》
1、背景介绍: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实际是被
排挤出朝廷。

诗题中的“使”诗中的“单车”“属国”都指诗人自己。

据考证“出汉塞”
“萧关”“燕然”地理位置不对,诗人是想表现出大唐领土的广大。

苏轼评价王维(诗人、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使至塞上》颔联既言事,又写景,你如何理解“征蓬”“归雁”这两个意象?
3、这首诗中,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什么?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句,《红楼梦》中的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

‘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
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香菱说不出这个字的好在哪里,你能说出来吗?
活动三《渡荆门送别》
1.背景介绍:诗人开元十三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表现了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

2.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活动四、《登岳阳楼(其一)》
1.背景介绍: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和北宋南宋
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

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登进士第,授文林郎。

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

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该诗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2..说说你对“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两句诗的理解。

3、诗人通过描写登临岳阳楼时所见所感,抒发了国破家亡的之情。

四、盘点提升
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如同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朗读吟诵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奇特壮美的西北边塞,雄奇瑰丽的长江中流一带,看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而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

李白是唐朝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那或热情奔放、或清新俊逸、或自然闲适的诗作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让我们在吟诵声中结束对四首诗的学习,以此表达对诗人的崇敬之情吧。

五、我的收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