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0课 诗四首

30课 诗四首


关于作品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 是古体诗(五言诗),写作 于隐居后第二年(公元406 年)。分别从辞官场、聚亲 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 饮五个方面描写诗人丰富充 实的隐居生活。今天学习的 是其中的第第三首。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作品介绍
陶渊明的诗歌中田园诗是重要部分,内容描写农村 生活、田园风光和淳朴的风俗人情。如四言《时运》、 五言《归园田居》等。这些田园诗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 逸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了作者淡泊旷达、安贫乐道的 品格。艺术上,他追求诗歌语言朴素明洁,平淡自然, 使人感到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同时,诗人还写了一些诗来寄托诗人的社会理想,对黑 暗的现实具有批判意义。与田园诗相比较,这类诗更富 于政治性和现实性。陶渊明的辞赋散文 ,数量不多 , 但思想 、艺术上都有独特的成就。像《桃花源记》、 《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直到今天仍是传诵 的名作。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实后虚,相 互衬托,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自然冲淡,却将归隐生活的 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出一 种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生活的乐趣大于辛劳,故 才“不足惜”。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即景设喻,借景抒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 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已像 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古 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 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延使命的大臣, 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以“蓬” “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
诗四首
陶渊明、王维、李白、陈与义
课前之语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 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 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 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 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 界也就不同。
世外桃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凄迷,落英 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乐。” ———《桃花源记》
•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 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首联叙事,交代了远渡的 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 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 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分析颔联中“随”、“入”的好 处。 “随”: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 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 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流动感。 “入”: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 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豪情万 丈,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和昂扬的 激情。
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大漠孤烟直 品味佳句:长河落日圆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 构图美: 长河奔流 ——空间阔大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线条美:
——层次丰富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 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 色彩美: 河水闪闪 ——鲜明优美
长河落日圆
李白 五言律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 代伟大诗人,人称“诗仙”。 少有逸才,志气宏放,好剑术。 其诗风格豪迈奔放,想象奇特, 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 漫主义诗人。杜甫曾给予李白 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 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常 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 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 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 挞权贵。
使至塞上
——王维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 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单车:一辆车,指随从很少。
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 过的地点。
因为诗人体验到了清静舒心的生活乐趣和自
然和谐的人生真谛 。 “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是什么? “愿”指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 园,与黑暗的官场决裂,不在污浊的现实世 界中失去自我。
重点赏析
赏析“但使愿无违”一句。
虽然诗人从早到晚辛苦劳作,不善管理田地, 但折腰锄禾的辛苦远比“为五斗米折腰”的官 场生涯轻松愉悦的多。一是心甘情愿的生存行 为,一是违心的人性扭曲。这里暗合了诗人对 田园自由生活的向往,和不愿受世俗污流羁绊 的意愿,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憎恶黑暗 官场的人生态度,反映了诗人高洁傲岸淡泊名 利的精神品质。
归园田居(其三)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交待劳动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 况。 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荒秽”各 种杂草。 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 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只为了获 得好收成。
归园田居(其三)
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B
长河落日圆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 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 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 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 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 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 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 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 常恰当啊。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五言律诗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读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 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 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 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 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 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
读出诗意美(二)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
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 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 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第二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品质? 辛勤耕种。因为干了一整天。 哪一句点明主旨? 末句
读出情感美
为什么“衣沾不足惜”?
陶渊明
又名:潜 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 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开创田园诗一体,为 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 新的境界。
时代背景
陶少年时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 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 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 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 视。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 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 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 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 定的生活,坚决走向归田的道路。
李 白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 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 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 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 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 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 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 抱负。 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 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 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 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 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 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 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 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 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 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 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 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 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 如在目前。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作家,他能诗能画, 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 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意境清新, 格调高雅,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 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 寂闲适的情怀。 对这一类诗,宋朝苏轼曾称赞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 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 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本 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 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这首诗作于 赴边途中。
尾联叙事——战事繁忙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 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 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 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 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 国的爱国热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惆怅、孤 独、抑郁的落寞情怀。
使至塞上
——五言律诗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 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 浩然合称“王孟”。蒲州(今山西 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 (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 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 县)作司库参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