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白水县白水小学李艳妮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第一节内容《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和总结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分析比较能力以及热爱数学的情感。
a、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精神
b、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乐趣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难点:掌握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a、在转化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具体到抽象引出概念,再由抽象回到具体让学生举例说明这样的思维转化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概念切实掌握概念。
学法: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一、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通过复习与回顾,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针对性)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过《爸爸去哪儿吗》?里面的kimi你们喜欢吗?林志颖是谁?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父子关系,林志颖是kimi的爸爸,kimi是林志颖的儿子。
教师:他们能单独成立吗,林志颖是爸爸,kimi是儿子?
学生:不能他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教师:同学们生活中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数与数之间也存在这这种关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了解什么?
预设:(因数是什么,倍数是什么,因数和倍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教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研究。
组织学生观察算式特点,独立分类互相交流指名汇报。
预设:
学生(一):这些算式都是除法算式,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
学生(二):按商共分为两类,第一类商是整数,第二类商不是整数,有的有余数,有的商是一个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进而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第一类算式都是整数的除法,而且商也没有余数,它们之间就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学生说一说12÷2=6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剩余的算式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教师:因数与倍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像这样的算式还有吗?能不能说完?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可以知道(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
学生举例
教师: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样的除法算式
为了统一我们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数相除,商用c来表示,思考表示整除a和b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学生思考概括:
1、a和b必须是整数。
2、商必须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
3、B不能为0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a是b的倍数,b是a的因数是在a能在被b整除的条件下说的。
板书a÷b=c(b≠0)
教师强调: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自然
数(一般不包括0)
教师引导总结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那么被除数就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就是被除数的因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只有在整除的情况下才能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这样的算是很多。
要用一个统一的式子来表示,从而得出a÷b=c(b≠0),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
三、随堂练习
练一练、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8是2的倍数,2是8的因数.()
2、6是倍数,3是因数.()
3、30是5的倍数.()
4、9是9的因数.()
5、5是因数.()
教材第5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后小结分享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谈谈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2÷2=6 12是2的倍数 2是12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关系:相互依存
a÷b=c(b≠0)
教后反思
我执教的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第一课时,学生初次接触。
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
首先以人物情景为素材,让学生借助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了梳理和反思,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这堂课虽有成绩但也存在不足,我的教学理念很清楚,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合作者。
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地方还是不由自主的说得过多,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带有随意性的语言,这会对学生的学习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克服这一缺点。
同时还要多学多问,把握好各种学习机会,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学习,
提高自己的素质。
多反思认真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反思提高自己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