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第一章概论第一节GIS概念(一)地理信息1.数据2.信息3.地理信息4.地理数据5.地理信息特征(1)空间相关性(2)空间区域性(3)空间多样性(4)空间层次性(二)信息系统1.概念2.类型(三)地理信息系统1.定义基本内涵(4)2.基本特征(1)数据的空间定位特征(2)空间关系处理的复杂性(3)海量数据管理能力,来自:1)地理数据2)空间分析(四)外延第二节GIS功能(一)基本功能需求1.位置2.条件3.趋势4.模式5.模拟(二)GIS基本功能1.数据采集功能2.数据编辑处理3.数据存储、组织与管理功能4.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功能5.数据输出功能第三节GIS组成(一)硬件系统(二)软件系统(三)网络(四)空间数据1.数据类型:(1)某个已知坐标系中的位置(2)实体间的空间相关性(3)与几何位置无关的属性(五)人员第四节GIS类型1(一)与相关学科关系(二)与其他信息系统区别与联系1.GIS与机助制图系统的区别与联系2.GIS与数据库系统的区别与联系3.GIS与CAD的区别与联系4.GIS与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的区别与联系(三)GIS应用范畴1.测绘、地图制图2.资源管理3.灾害监测4.环境保护5.精细农业6.电子商户7.电子政务(四)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历程1.地理信息系统的开拓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2.地理信息系统的巩固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3.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大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4.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普及时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第二章地理空间数学基础第一节地球空间参考(一)三类地球表面几何模型1.地球的自然表面2.相对抽象的面:大地水准面大地体3.地球椭球面:地球椭球4.数学模型(二)坐标系统1.坐标系统的分类及基本参数2.球面坐标系统建立(1)天文地理坐标系(2)大地地理坐标系(3)空间直角坐标系3.平面坐标系(1)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2)地方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三)高程基准1.概念高程是表示地球上一点至参考基准面的距离,就一点位置而言,它和水平量值一样是不可缺少的。

它和水平量值在一起,统一表达点的位置。

2.我国主要高程基准(1)1956年黄海高程系(2)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23.深度基准(1)概念:是指海图图载水深及其相关要素的起算面。

通常取当地平均海面向下一定深度为这样的起算面,即深度基准面。

确定原则:1)保证航行安全2)充分利用航道(2)注意事项第二节空间数据投影(一)地图投影概念1.长度变形与长对比2.面积变形与面积比3.角度变形(二)投影方法 1.几何透视法 2.数学解析法(三)投影分类1.按地图投影的构成方法分类(1)几何投影1)按辅助投影面的类型划分:方位投影,圆柱投影,圆锥投影2)按投影面与地球自转轴间的方位关系划分:正轴投影,横轴投影,斜轴投影3)按投影面与地球的位置关系划分:割投影,切投影(2)非几何投影①伪方位投影②伪圆柱投影③伪圆锥投影④多圆锥投影2.按地图投影的变形性质分类(1)等角投影(2)等面积投影(3)任意投影和等距投影3.常用地图投影概述(1)高斯-克吕格投影—横轴切圆柱等角投影(2)横轴墨卡托投影(UTM)—横轴割圆柱等角投影(3)兰伯特等角投影(Lambert conformal conic)4.地图投影的选择第三节空间坐标转换(一)概念:把空间数据从一种空间参考系映射到另一种空间参考系中。

Or称投影变换(二)空间直角坐标的转换(三)投影解析转换1.同一地理坐标基准下的坐标变换2.不同地理坐标基准下的坐标变换(四)数值拟合转换1.多项式拟合变换2.数值—解析变换第四节空间尺度(一)观测尺度:指研究的区域大小或空间范围。

(二)比例尺1.意义:图上长度与地面之间的长度比例2.表示:数字式,文字式,图解式(三)分辨率:成像细节分辨能力的一种度量,也是图像中目标细微程度的指标,他表示景物信息的详细程度。

(四)操作尺度:指对空间实体、现象的数据进行处理操作时采用的最佳尺度,不同操作尺度3影响处理结果的可靠程度或准确度。

第五节地理格网空间区域框架方法:常规地图在按区域存储和表达空间信息方面有着一套完整的规则。

(一)地理格网标准1.地理格网的含义:指按一定的数学规则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而形成的格网。

2.格网划分体系:地理坐标格网,直角坐标格网3.格网系统(1)10*10格网系统(2)4*6格网系统(3)直角坐标格网系统4.格网设计原则:(1)科学性(2)系统性(3)实用性(4)可扩展(二)区域划分标准1.区域多边形系统含义原则:(4)2.行政分区3.综合自然分区4.管理分区(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标准1.分幅:矩形分幅,经纬线分幅2.编号第三章空间数据模型第一节地理空间与空间抽象(一)地理空间与空间实体1.空间位置特征2.属性特征3.时间特征4.空间关系特征(二)空间认知与抽象第二节数据概念模型(一)对象模型(二)场模型(1)规则分布的点(2)不规则分布的点(3)规则矩形区(4)不规则多边形区(5)不规则三角形区(6)等值线(三)网络模型(四)概念模型的选择第三节空间数据与空间关系(一)空间数据类型及其表示1.空间数据类型(1)几何图形数据(2)影像数据(3)属性数据(4)地形数据(5)元数据2.空间数据的表示:点,线,面(二)空间关系1.空间拓扑关系(1)邻接关系(2)关联关系(3)包含关系(4)连通关系4意义:①拓扑关系能清楚地反映实体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它比几何坐标关系有更大的稳定性,不随投影变换而变换。

②利用拓扑关系有利于空间要素的查询。

③可以根据拓扑关系重建地理实体。

2.顺序空间关系3.度量空间关系第四节空间逻辑数据模型(一)矢量数据模型(二)栅格数据模型(三)矢量—栅格一体化数据模型(四)镶嵌数据模型1.规则镶嵌数据模型2.不规则镶嵌数据模型:Voronoi图,Delaunay三角网,不规则三角网TIN(五)面向对象数据模型1.分类2.概括3.联合4.聚集5.继承6.传播第四章空间数据结构第一节矢量数据结构(一)实体数据结构(二)拓扑数据结构1.索引式结构2.双重独立编码结构3.链状双重独立编码结构第二节栅格数据结构1.栅格数据的参数一个栅格数据由以下几个参数决定:1.栅格形状2.栅格单元大小3.栅格原点4.栅格的倾角2.栅格单元值的选取方法:1.中心点法2.面积占优法3.重要性法4.百分比法(二)完全栅格数据结构组织基本方式:1.基于像元2.基于层3.基于面域(三)压缩栅格数据结构1.游程长度编码结构2.四叉树数据结构3.二维行程编码结构4.链码结构5.影像金字塔结构第三节矢栅一体数据结构(一)栅格数据结构矢量数据结构的比较5第四节镶嵌数据结构(一)Voronoi数据结构(二)TIN数据结构第五节三维数据结构(一)八叉树数据结构(二)三维边界表示法第五章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第一节空间数据库概述(一)空间数据库①数据量特别大②数据应用广泛第二节空间数据管理(一)空间数据基本特征1.空间特征2.非结构化特征3.空间关系特征4.多尺度与多态性5.分类编码特征6.海量数据特征(二)矢量数据的管理1.文件-关系数据库混合管理2.全关系数据库管理3.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三)栅格数据的管理1.文件管理方式2.文件-数据库管理方式3.关系数据库管理(四)空间数据库引擎6第三节空间数据组织(一)图幅数据组织(二)空间数据的图库管理(三)属性数据组织第四节空间索引(一)对象范围索引(二)格网索引(三)四叉树空间索引(四)R树与R+树空间索引第五节空间数据库查询语言(一)标准查询语言(二)扩展SQL处理空间数据第六章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第一节概述(一)数据源分类获取方式①地图数据②遥感影像数据③实测数据④共享数据⑤其他数据(二)数据源特征1.地图数据2.遥感影像数据3.实测数据4.统计数据5.共享数据6.多媒体数据7.文字资料数据(三)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基本流程1.数据源的选择2.采集方法的确定3.数据的编辑与处理4.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价5.数据入库第二节数据采集(一)空间数据的采集1.野外数据采集(1)平板测量(2)全野外数字测图(3)空间定位测量2.地图数字化(1)手扶跟踪数字化(2)扫描矢量化3.摄影测量方法(1)摄影测量原理①航空摄影采用垂直摄影②地面摄影采用倾斜摄影或交向摄影7(2)数字摄影测量的数据处理流程4.遥感图像处理基本处理流程:(1)观测数据的输入(2)再生、校正处理(3)变换处理(4)分类处理(5)处理结果的输出(二)属性数据采集1.属性数据来源(1)社会环境数据(2)自然环境(3)资源与能源2.属性数据的分类3.属性数据的编码(1)属性数据编码方案的制定①列出全部制图对象清单。

②制定对象分类、分级原则和指标,将制图对象进行分类、分级。

③拟定分类代码系统。

④代码及其格式。

⑤层建立代码和编码对象的对照表。

(2)层次分类编码法(3)多元分类编码法第三节数据编辑(一)图形数据编辑1.出现错误有:伪节点,悬挂节点,碎屑多边形,不正规的多边形2.方法:叠合比较法,目视检查法,逻辑检查法,(二)属性数据编辑(1)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是否正确关联,标识码是否惟一,不含空值;(2)属性数据是否准确,属性数据的值是否超过其取值范围等。

采用方法①可以利用逻辑检查,检查属性数据的值是否超过其取值范围。

属性数据之间国属性数据与地理实体之间是否有荒谬组合。

②把属性数据打印出来进行人工校对,这和用校园来检查空间数据准确性相似。

第四节数学基础变换(一)几何校正1.地形图的纠正(1)四点纠正法(2)逐网格纠正法2.遥感影像纠正(二)坐标变换81.投影变化:正解,反解2.仿射变换3.相似变换4.橡皮拉伸(三)栅格数据重采样1.最邻近像元法2.双线性插值法3.双三次卷积法:卷积第五节数据重构(一)数据结构转换1.矢量数据向栅格数据转换:二值化2.栅格数据向矢量数据的转换(二)数据格式转换(1)外部数据交换方式-主要方式(2)标准空间数据交换标准方式(3)空间数据的互操作方式:语义数据模型第六节图形拼接1.逻辑一致性的处理2.识别和检索相邻图幅3.相邻图幅边界点坐标数据的匹配4.相同属性多边形公共边界的删除第七节拓扑生成1.点线拓扑关系的建立:拓扑2.多边形拓扑关系的建立3.网络拓扑关系的建立第八节数据压缩1.栅格数据的压缩2.矢量数据的压缩(1)间隔取点法(2)垂距法和偏角法(3)分裂法第九节数据质量评价与控制1.误差(error):数据与其真值之间差异。

2.准确度(accuracy):量测值与真值之间的接近程度。

可用误差衡量。

3.偏差(bias):基于一个面向全体测量值的统计模型,通常以平均误差来描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