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人物评价、内容梗概及点评【人物评价】【贝多芬】(1770-1827),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音乐家之一,德国人。
性格特点:桀骜不驯,乖僻,孤独,自强不息,伟大的音乐之神,坚忍不拔的巨人。
磨难挫折: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
17岁丧母,他独自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责任。
之后,承受失恋,失聪的悲痛,经济困窘,亲朋好友的死亡离散,他的一生就是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相关评价:贝多芬,一个孤独,痛苦的人,竟创造了欢乐并把它带给人间,“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因此他是“自己命运的战胜者,苦痛的战胜者”,是一位音乐巨人。
外貌特征:“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
一张土黄色的阔脸庞……额头突起,宽大……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
”人生启示: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而是曲折坎坷的。
在挫折和不幸的命运面前,我们要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咽喉,以超凡的毅力去奋斗,才能谱写出人生的美妙乐章。
经典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惟其痛苦才有快乐”。
【米开朗琪罗】(1475-1564),意大利雕塑家,画家,建筑家,诗人性格特点:慈祥,博爱,善良,机智,聪明,孤独,多疑,懦弱,有毅力,身体力行,具有高超的雕刻技术并酷爱自己作品。
家庭富有,自己却贫穷,屈服于教皇势力。
磨难挫折:少年丧母,寄人篱下。
年轻时,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
后卷入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
他的一生从一个羁绊转到另一个羁绊,但他战胜了不幸,最终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创造了辉煌。
相关评价:他的一生是一个悲剧,展示了一个天才为了征服世界,为了创造不朽的杰作而流出惨痛的鲜血。
在艺术上无与伦比,永远追求艺术的尽善尽美,但精神上软弱无力,只能挣扎而没有力量奋斗。
米开朗琪罗是一个极其矛盾的悲剧人物。
外貌特征:脑袋滚圆,额头方方,凸出,不满皱纹,头发呈黑色……又小又忧伤但又很敏锐的眼睛,颜色深褐,但有点蓝褐色和黄褐的斑点,色彩常常变化。
经典名言:“幸福的灵魂,时间在其中不再流逝!”【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作家,改革家,道德思想家。
性格特点:博爱,敏锐,诚实,热衷于自我完善,倔强,具有虔诚的宗教观点。
相关评价:托尔斯泰一生向善,追求真诚的,博大的爱。
厌恶痛苦的民众生活,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他爱的信仰,精神道德的再现。
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有一颗真诚,善良,博爱的心。
外貌特征:脸又长又厚又粗犷,头发很短,向前盖着,使额头显得低,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严峻地盯着别人,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耳朵大大的。
经典名言:不能忍受考验的人是无法教点什么给能忍受考验的人的。
【内容梗概】《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
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
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
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
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
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
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就嫁给了一个伯爵。
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
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
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
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
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
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米开朗基罗传》:该传记分上下篇,上篇“战斗”,下篇“舍弃”和尾声“死”。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出生于卡森蒂诺地方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
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基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
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
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使他的老师为之嫉妒。
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基罗转入一所雕塑学校。
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开朗基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
不久,又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
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
1527年米开朗基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
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地找了出来,米开朗基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
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基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
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的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
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
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基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
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终于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托尔斯泰传》: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
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
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
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
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
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
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
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精辟点评】1、从结构上看,《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看似各自独立、互不相干,实际上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既源于三位传主在精神上的相似,也源于罗兰另一重要的思想,即欧洲统一的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
2、《名人传》是一部独具魅力的人物传记,著者倾注他全部激情,成功地让读者在传记中跟三位大师接触,分担他们的痛苦、失败;也分享他们的诚挚、成功。
3、《名人传》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多侧面地去表现传主们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难,他们对无限苦难的不懈抗争,以及在抗争中爆发出来的生命激情。
纵观三传,罗兰的英雄有着共同的命运图式和方向:经历长期的磨难,激流一般的生命力,体现生之意志的艺术创造和用痛苦换取欢乐的追求。
4、罗曼.罗兰把这三位伟大的天才称为‘英雄’。
他的英雄观点,不是通常所称道的英雄人物。
罗曼.罗兰所指的英雄,只不过是‘人类的忠仆’,只因为具有伟大的品格,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能倾心为公众服务。
罗兰自己也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为了突出英雄的这一本质,罗兰改变了常规传记的写法,舍弃了对传主生平的一般知识性介绍,而集中精力去把握人物高度统一的精神品格,在这种把握中又投射进自己对英雄们的敬仰激情。
5、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这些被罗曼罗兰尊为英雄的人,他们或受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因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
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
贝多芬“用痛苦换来欢乐”的音乐;米开朗基罗以一生的心血奉献出震撼心灵的杰作;托尔斯泰始终关心万千生灵的伟大与渺小,借以传播爱的种子和宽容的理想。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写的,它包括《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三部“英雄传记”。
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另一个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名人传》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作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名人传》就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一流的传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译者,使这部作品很快即成为经典名著,时至今日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二十世纪的前半期是人类历史上风云激荡也苦难深重的时期,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傅雷先生翻译《名人传》,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
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
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
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
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
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
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
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
”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