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滨逊形象分析

鲁滨逊形象分析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形象分析及鉴赏摘要:《鲁滨逊漂流记》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开拓者形象。

小说一开始,笛福就突出渲染了鲁滨逊身上所体现的那种新兴资产阶级积极进取和勇于献身的精神。

鲁滨逊这个形象的光彩在于他具备着对诚实劳动的热爱,他不靠遗产,不坐享其成,而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

在鲁滨逊身上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鲁滨逊漂流记》虽然颂扬了劳动,肯定了人类同大自然的斗争精神,但与此同时也把一切人际关系变成了对物质财富占有的关系,并且把殖民主义行为合法化。

作为新时代的典型的冒险家、实干家、殖民者的鲁滨逊在启蒙主义文学史上永远占有光辉的一页。

鲁滨逊形象出现在18世纪初,但他的冒险精神、实干精神和创业精神激励了一代代有志青年勇敢地出去,到广阔的世界市场去闯荡。

关键词: 鲁滨逊;开拓者;实干精神;殖民主义者1719年,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首次发表时,笛福未署真名,读者都以为是历险者的自述。

小说一问世就引起轰动,它在英国影响之大,流传之广,可以与《圣经》媲美,真可说是家喻户晓。

《鲁滨逊漂流记》之所以如此成功,除了有曲折惊险的情节外,主要还因为它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开拓者形象。

一、鲁滨逊是一个富于进取和冒险精神的资产者小说一开始,笛福就突出渲染了鲁滨逊身上所体现的那种新兴资产阶级积极进取和勇于献身的精神。

鲁滨逊出生在英国约克城一个殷实的中产阶级家庭,他满可以象他的父亲一样不需花多少劳动,不必担什么风险,以中庸的小康生活为乐。

正如他父亲所说的:“既用不着劳心劳力,为每日的面包去过奴隶生活,困难不堪,弄得身心没有片刻的安宁;也用不着被欲望和发大财、成大名的野心所苦,心劳日拙;只不过舒舒服服的过日子,品尝着生活的甜美滋味。

”可是,鲁滨逊与安于守成、知足常乐的保守的父亲不同,他不满足于中产阶级庸庸碌碌的生活,一心要到海外去冒险,去开辟新世界,创建一番事业。

一种难以抑制的热情推动他不断地行动,不断地追求,这种勃勃雄心促使他毅然决然舍弃安逸生活,宁愿与风涛为伍。

那种“悠然自适地过一辈子”,或留在父母身边“品尝生活的甜美滋味”的想法,对不愿世袭产业的鲁滨逊没有丝毫吸引力。

19岁那年,他终于背着父亲,离家前往伦敦去开创自己的生活。

尽管第一次航海就遇上风暴,造成沉船,尽管船长以此为恶兆,警告他立即中止航海企图,鲁滨逊还是登上了去非洲的商船,坚决走自己选择的道路。

在随后几次航行中,鲁滨逊曾被海盗俘获为奴,舍命逃脱后又在海上漂泊、短水绝粮。

然而这种种艰险都没能吓倒鲁滨逊,他逐渐积累了资金,在巴西开拓了种植园,创立了一处可观的产业。

但他仍不满足,想再次出海到非洲去贩卖黑奴。

那些有利可图的地方象磁石一般地吸引着他,使他不顾一切地往前冲。

鲁滨逊不久又再次放弃了安定和幸福的生活,与朋友一道航行去几内亚买黑奴。

在海上,特大的风暴使他们全船覆没,鲁滨逊成为唯一的幸存者,被冲到一座人烟全无的荒岛上。

他吃尽了难以想象的苦头,在赤手空拳的情况下,奇迹般地在岛上开创了一个家园。

鲁滨逊身上的这种不停地进取和发展的精神贯穿全书。

笛福的主人公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比攫取财富和领土更为深层的特点,即他们对独立人格和能力的强烈要求,对身边自然与社会的极大好奇心,以及要通过与恶劣生存条件较量来印证个人力量,并从中得到精神满足的无止境追求。

这种要发展、要劳动、要占有的个人奋斗精神不仅是商品经济和自由竞争的产物,它还来自清教的思想影响。

加尔文主义反对教会垄断宗教的做法,认为每个教徒都可以通过忏悔和自省直接与上帝交流并要在每件日常事务中找出精神启迪。

这样,每个人就成为一个独立的信仰单位,为自己的行为向上帝负责,并努力争取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物质生活上的相应发达兴旺。

久而久之,个人向上帝负责就变成个人向自己负责,而祈祷就变成为一种思考形式或精神寄托。

这种自省和祈祷不但贯穿了鲁滨逊的全部岛上生活,而且成为他自我检讨和寻求鼓励的主要方式。

播种的玉米发了芽是上帝的恩赐,生病发高烧是违背了上帝而遭到的惩罚。

从他违背父亲的意志出逃的那天开始,他无日不检讨自己这个“原罪”,并且认为在荒岛上与世隔绝二十年就是上帝对他这一罪行的最严厉的惩罚。

然而,有趣的是,他却并不真正改悔,回到父亲身边,而是在强烈的个人意愿支使下,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蹈违反父命的错误,来实现他为自己安排的自我。

马克思因此敏锐地指出:“我们不必对鲁滨逊的宗教信仰认真,因为他只是从中获取乐趣,他把那些祈祷看作他的一种创作活动。

”①到后来,这种思想活动的记载形成了他抵制孤独、维持理智的一种习惯行为。

他以宗教为我所用的态度反映了商业中产阶级宗教世俗化的倾向。

他的行动反映出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较之那些不事任何生产活动,坐享巨额地租收入,过着奢侈生活的贵族地主或有闲的食利者阶层,资产阶级的这些谋求实利的冒险活动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二、鲁滨逊又是一个具有实干精神的资产者鲁滨逊这个形象的光彩在于他具备着对诚实劳动的热爱。

他不靠遗产,不坐享其成,而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

笛福本人就是个非常勤勉的人,他在《英国商业方略》中写道:“有工作就是生命,因循懒惰就是死亡,忙碌就是愉快、高兴,没事做就是颓丧、失神。

”他的主人公鲁滨逊正是这样。

当他发现自己只身流落荒岛时,他没有像他的原型赛尔科克那样让忧郁和恐惧把握达8个月之久,甚至想寻短见,而是庆幸自己没被淹死,并立即思考如何行动起来自救。

他对自己说“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②于是他动手造了木筏,把失事船上搬得动的食物、衣服、弹药等东西全部运到岸上。

他先后去船上12次,直到暴风雨最终把破船催垮为止。

他此时感到十分坦然,因为他没有偷懒,抓住了时机。

他不畏艰难,不辞劳苦,不怕失败挫折,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一个文明人所必需的生活条件。

这的确是一个奇迹。

在此过程中,鲁滨逊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付出了难以述说的艰辛。

他没有助手,工具简陋不全,又缺乏经验,因此做任何一件事都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用好长的时间。

但他从不灰心失望,总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再重新做起。

比如,他用五六个月的艰苦劳动制成一只独木舟,却发现无法把它运到海边,只好放弃它,又花了两年时间在如海方便处再造一只;播种稻麦毫无收获,他发现种得不是时候,就来年再种。

就连做一把雨伞他也吃了不少苦头。

他在日记里写道:就在我自以为找到窍门以后,我还是做坏了两三把,......我觉得主要的困难是把它收拢。

我可以把它撑开,但如果不能放下、收拢起来,那就除了把它撑在头顶上,没有别的法子携带它……可是最后,……我终于做成一把勉强合用的伞,用皮子做伞顶,毛面朝上,可以像小茅屋似的把雨挡住,并能有效地挡住阳光……在我用不着的时候,还可以把它折起来,挟在胳膊下面。

就这样他经历了人类从采集、渔猎、畜牧、种植、建筑、制造等生产发展过程,彻底改变了无衣无食的苦难命运和大自然的面貌。

作者热情洋溢地赞颂了鲁滨逊不成功决不放手的顽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歌颂了这种劳动活动,歌颂了他对大自然的斗争。

从资产阶级自身的发展历史来看,在它英姿焕发的青春时期确曾创造过许许多多的人间奇迹:它冲破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网罟,一扫世袭贵族懒散怠惰之风和耽于宗教的幻想,生气勃勃地/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2]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种种奇迹,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惊叹的那样“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3]实干家鲁滨逊的性格集中体现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创业精神。

他不只一次地把自己比成国王或家长,十分诙谐地形容吃饭时他如何:“一个人高高坐在上访”,他的鹦鹉和猫狗像臣仆般在左右侍侯,时时希望从他手里“得到一点吃的,视为特殊的恩赐”。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曾指出资产阶级首次证明了人类的活动能取得怎样的成就,而鲁滨逊的故事就是对这一论断的形象揭示,是对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精神状态的生动展现。

三、鲁滨逊也是一个资产阶级殖民主义者在鲁滨逊身上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鲁滨逊漂流记》虽然颂扬了劳动,肯定了人类同大自然的斗争精神,但与此同时也把一切人际关系变成了对物质财富占有的关系,并且把殖民主义行为合法化。

合同式的人际关系在《鲁滨逊漂流记》中被表现为构建社会的主要纽带。

这种靠实力建立的不平等关系不仅表现在对“星期五”的态度上。

在鲁滨逊救出“星期五”的父亲和一个西班牙人之后,他得意地说自己“多么像个国王”,因为他具有“毫无疑义的领土权”。

他对所有他拯救到岛上的人约法三章以明确主仆关系,不准他们侵犯他的权利,要求他们完全受他管辖,并且要用船免费带他返回英国。

在鲁滨逊看来,婚姻也只是一种传宗接代的契约结合,友谊与爱情在他生活中没有位置。

他一生漂泊在外,后匆匆回伦敦结婚,生下3个孩子,然后又离家赶到已被殖民的荒岛上去探望。

他给岛上居民带去了各种生活和生产资料,还有一个木匠、一个铁匠,许多牲畜和7个女人。

在他那只会经商的头脑里,女人也是物品。

难怪后来狄更斯为此忿然批评笛福说,从鲁滨逊对女人的态度可以肯定笛福本人一定是个“没有感情,令人讨厌的家伙”。

鲁滨逊是个殖民主义者,他来荒岛之前,就贩卖黑奴和使用奴隶。

在他独处岛上时,他曾踌躇满志地说:“这一切都是我的。

”他用先进的武器火枪,赶走了土人,并收服“星期五”当他的奴仆。

鲁滨逊一收留“星期五”,就马上在仅有两人的小小社会里确立了统治关系,他教“星期五”说的第一个英文字是“主人”,并且用基督教来“开化”他。

在鲁滨逊眼里,也是笛福眼里,世界的中心是白种人,“人权”和“自由”并不适用于未开化的民族,“星期五”只有做他的奴仆才能获得“幸福”。

他的冒险活动和开拓精神是同他的占有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的一切冒险活动,无非是为了更多地占有。

他终究是一个剥削者、殖民者。

他多次冒险远航到海外经商,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这是对殖民地人民的一种掠夺。

他经营种植园,贩卖黑奴,奴役“星期五”,始终以攫取占有为目的。

作者笛福自己也是个商人,他的一段话可以给他笔下的人物下一个很好的注脚“我们的工作是经商,我们的目的是赚钱,只要是达到目的,只要对买卖有利,商业上崇拜的唯一偶像是赚钱”[4]而作者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把这种赚钱手段看作完全是合法的、天经地义的。

当鲁滨逊被抛到荒岛后,他欣赏岛上的风光,占有意识油然而起“这一切现在都是属于我的。

”他在荒岛的开拓过程,也就是对荒岛的占有过程。

他对他的领土具有强烈的占有观念,把海岛作为他的小王国,,他踌躇满志起来“我这岛上现在已经有了居民了,我觉得我已经有了不少百姓了。

我不断地带着一种高兴的心情想到我多么像一个国王:第一,全岛都是我个人的财产,因为我具有一种毫无疑义的领土权。

第二,我的百姓都完全服从我,我是他们的全权统治者和立法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