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形成
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原始社会末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先后发生了两次社会大分工。
分工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也带来了私有制、产品交换、阶级分化的出现。
这一切加速了氏族制度的瓦解,为从部落发展成民族和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人类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发展有其序列,即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前四种人们共同体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虽然其程度有所区别),民族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
从部落发展到民族,一般经过了从血缘部落到地域部落,再发展到民族的过程。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的过程即希腊人、罗马人、德意志人式的三种途径。
希腊人式:自然形成
罗马人式:内部暴力
德意志人式:外力征服
民族在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属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过程表现为“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等具体形式。
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他们往往用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氏族的图腾标记。
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甚至禁止与母方最远的旁系亲属婚配。
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
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会议决定。
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
氏族是相信有共同祖先的一群人,一般具有共同的图腾。
胞族是氏族与部落的中间环节,由几个有共同祖先或者被认为有共同祖先的氏族组成,并且由几个胞族
组成部落。
在传说中,胞族往往是由一个祖先氏族分裂而成的。
有些部落没有胞族这个中间环节,直接由氏族组成部落。
胞族作为中间环节,其内部凝聚力不如部落和氏族强,人们往往强调自己的氏族和部落而忽略胞族。
有的胞族成员部落之间可以相互通婚,有的则不可以。
如古希腊的胞族内(氏族外)可以通婚,而在易洛魁的胞族里则不可以。
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
形成于原始社会晚期(即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
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有以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部分部落还设最高首领。
宗族,人类学术语,一种社会单位,为了生存和安全的目的,由几个核心家庭(总人数一般不超过30~50人)松散地组成。
宗族可以并入更大的称为部落(tribe)的社区,也可以由于部落性庆典、狩猎活动或战争而偶尔结合起来。
指拥有共同祖先的人群集合,通常在同一聚居地,形成大的聚落,属于现代意义上模糊的族群概念。
类似的用语还有“家族”,小范围内,有时“宗族”和“家族”互相混淆使用。
一个宗族通常表现为一个姓氏,并构成的居住聚落;一个宗族可以包括很多家族。
部落联盟,原始社会后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通常由若干近亲或近邻部落组成,结成联盟的主要目的在于共同合作出征或自卫等军事行动。
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这样的部落及部落联合组织,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同炎帝和蚩尤作战时,曾训练熊、罴、貔、貅、虎六种野兽参加战斗,实际上这是用六种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它们组成一个部落联盟。
黄帝为有熊氏,说明熊氏族在这个联盟中居于首领的地位。
部落联盟可以是血缘或近亲关系部落之间的联盟,也可以是不同部落之间的联盟。
这为后来国家的出现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