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学反思本单元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由四篇课文组成,这些课文虽然都是描写自然景观,但描写的方法却不一样,各有特色,每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
其中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
精读课文分别是《观潮》和《鸟的天堂》;略读课文分别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和《火烧云》。
《观潮》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潮》,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它的大,还用了很多优美的语言文字写出了它的神奇美丽;《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火烧云》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火烧云图景。
除了四篇课文以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
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在教《鸟的天堂》这课文中,我先让学生研读学习的内容,询问“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还没有学到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教师有导向地把学生的思维焦点集中到描写画眉的这句话上。
在质疑探疑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在该句上下工夫。
因此学生在对句词标点进行质疑并由同学帮助释疑后,有一些学生针对画眉的句子提出问题:写一只画眉和鸟多的特点有无矛盾?为什么会兴奋地唱着?等。
这句话是对鸟的细节描写,是特写镜头。
学生很有可能一下子难以把握,教师适当作铺垫,既降低了难度,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见闻和联想的关系。
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让学生进行比较朗读,体会不同处。
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发现原句比改句要好,原句既有见闻,又有联想。
在此基础上,再以“联想内容写出了什么”和“写一只画眉用意何在?”两个穿插性问题引导学生想像。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体会到“一只画眉能以小见大,折射出所有的鸟生活快乐,就象生活在天堂”。
然后通过朗读,巩固这种情感体会总之教学本组课文,主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这几篇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的美景、奇景,画面感很强,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
同时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精彩的语段应让学生熟读成诵。
另外,应建议学生运用课上获得的阅读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五彩池》,并引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其他资料,通过相互交流,丰富见闻,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第二单元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
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道不断寻求政局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
进行本单元教学时,既要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些观察日记。
怎样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并且在实践活动与习作中得到体现?我边教学边琢磨。
首先,教学第一步,让学生充分注意单元与课文的“导语”,让学生明了单元的重点与课文学习的要求。
而且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练习,老师的课堂教学都是围绕这些要求而进行。
如:《古诗两首》中除了读懂诗词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之外,两首诗的寓意必须理解,并能结合实际说说。
我在教学时,就让学生边读《题西林壁》,边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让他们体会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发生变化,所看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
再联系学过的课文《画杨桃》,帮助他们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就各不相同。
其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同时,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
古诗中,既让学生欣赏诗句的意境优美,还要引导他们感受词语的对偶,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爬山虎的脚》中描写爬山虎的叶子那一段落,让学生抓住“一顺儿”“铺”等词语让学生领会叶子的整齐、均匀。
描写爬山虎怎么爬的那一段,抓住动词,反复朗读,并且用手演示其爬行生长的动作,加深体会。
第三,让学生在领会之后,再三品读,学会写品读文章。
并从中学会怎么观察,连续观察,并写出有分量的文章。
我在学生学完《蟋蟀的住宅》之后,布置他们自我选材写文章。
1、当一回游客,写写自己看到的蟋蟀的家的样子。
2、当一次导游,介绍蟋蟀的住宅。
3、评论蟋蟀的房子,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在课堂上欣赏了课件,仔细读了文本,回去后又一次重新品味文章,写出了不少好的文章。
从这,他们也学会了如何仔细观察,怎样细致描绘所见所闻了。
第四、写作之前,预先布置学生观察任务。
我们语文老师在教研活动时,就统一了意见,根据本组课文学习目标,让学生先观察,做好记录。
在写作时就有素材可写,有内容填充。
观察具有连续性,内容具体多了。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本组教材围绕“中外童话”这一专题编排,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童话,安排了以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习。
“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也围绕这个专题安排,整组教材形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教学系统。
学生对童话并不陌生,本组课文是为了让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这一组的教学具有总结、提升的性质,教学时不仅让学生阅读一篇篇童话,而且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
教学时综合考虑整组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每篇童话的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时,既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优秀童话,也有效利用学生已经阅读过的童话,还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并在大量阅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特点。
在进行本组课文第一课《巨人的花园》的教学开始,我就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童话教育,引导学生去了解和认识什么是童话。
为语文园地三的写童话进行教学铺垫。
《巨人的花园》中,作者通过巨人细节的描写来表现巨人心里的变化。
通过对巨人细节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巨人的心里变化。
也在这个过程中,教导学生学习从一个人某个细节去表现这个人的心理变化。
将作文的教学融入到平常的阅读教学当中。
本组课文中的《去年的树》,通过对话的方式展开文章。
这样的写作方式是学生很少接触的,这里面也涉及到很多标点符号的使用。
在教学这篇课文中,我一直很注重教导学生如何使用对话这种方式去将自己编的故事写出来。
但是在教学当中,我以为学生已经学会了标点符号的使用,尤其是冒号和双引号的使用。
在之后的学生作文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仍然迷迷糊糊,不知道应该怎么在作文格子里面书写标点符号。
教完这个单元的课文,我发现如果想要编写出好的童话,学生的阅读量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
而现在,学生普遍都不喜欢读书,因而阅读量也不够,在编写童话的时候,常常出现故事瞎编,没有内容,很空洞。
对此,我真的很措手无策,可是为了让学生还是能够写出童话来,也只能够借助于作文书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第四单元教学反思本单元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4篇文学作品。
作家的笔下分别描写了鹅、猫、母鸡等儿童常见的动物,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
此外本单元还包含了一篇《词语盘点》,一篇《语文园地》。
以《白鹅》为重点讲解。
抓住重点词句带领学生感悟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
同时让学生从鹅的姿态、叫声、步态和吃相来体会鹅的特点。
同时通过狗和白鹅的对比来体会白鹅的可爱。
教学时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表演进行体会。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学习园地》理解作者用反语来表达的对白鹅的喜爱。
本文有较多难理解的词:引吭大叫、狂吠、奢侈、堂倌、窥伺等,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
学习《白公鹅》可以与《白鹅》进行对比学习。
如描写白鹅和白公鹅的部分,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两位作家描写白鹅的异曲同工之妙。
接下来放手让学生自行学习体会。
如:公鹅与人强占水面,吞食鱼饵等部分。
以上两篇文章让学生体会1、作者对鹅的外貌、神态的描写;2、拟人手法的运用;3、通过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
《猫》是篇经典文章,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猫那古怪的性格,从中感悟作者对小猫咪浓浓的喜爱之情。
教学本文时注意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进行学习。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
利用课文后面的“阅读连接”,同时开始指导学生仿写小短文。
《母鸡》同样是老舍的文章,但写作的重点从动物的可爱转移到了母爱的伟大,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到母鸡的那种母爱,同时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变化过程。
教学中放手通过问题:作者为什么前后情感的发生了变化?让学生到课文中去阅读,感悟。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
《长城》一课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
也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颐和园》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秦兵马俑》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
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
这一组课文,都是写我国的文化遗产的文章。
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引起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
因此,训练的重点一是理解内容,增长见闻。
二是品味语言领悟表达。
三是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表达的情感。
在阅读感悟课文重点内容时,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指点。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相互讨论等得到答案,在关键处给予点拨。
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深入研究,感情文章内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景色的美,还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的特点的。
并指导学生体会课文在写作上的特点,达到读写结合。
尤其是学了《颐和园》一课,让学生也写一次浏览活动,应用了按浏览顺序写作的方法。
另外,本单元还让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查找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习作打下了基础。
第六单元教学反思本单元围绕“爱”这一主题而展开,《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