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天津一中高三年级三月考试题

2018年天津一中高三年级三月考试题

天津一中高三年级三月考试题(带答案)一、基础知识部分(每小题3分,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峥嵘狰狞慎重缜密周全B、诅咒趔趄狙击神情沮丧C、讥诮眉梢俏丽峭拔刚劲D、辍笔啜泣拙劣相形见绌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旖旎惹事生非毛骨悚然愚者千虑,必有一得B.安详明火执仗开门揖盗有则改之,无则加冕C.树阴如梗在喉徇私舞弊燕雀安知鸿鹄之志D.渎职墨守成规厉行节约盛名之下,其实难副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他____________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②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_______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③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____________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A.犹豫、逐步、化装B.迟疑、逐渐、化妆C.迟疑、逐渐、化装D.犹豫、逐步、化妆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首清纯明净、催人奋然前行的祖国颂歌,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

B.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所决定的。

C.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D.有的文章主旨比较隐晦,不是用明白晓畅的文字直接揭示出来,而是借用某种修辞手段或表现手法,含蓄地描写出来。

二、科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

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

《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

即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

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

《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

当初孔子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

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的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

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

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既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终生涵咏。

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

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

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字。

《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字的书。

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

”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习惯。

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5、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这“经”没有关系。

D.古代经学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寸的简书写,所以称为“经”。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

B.《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

C.南北朝以前,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D.《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朴质易懂,修养意味较浓。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经”。

B.《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作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

D.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三、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谢小娥传<唐>李公佐小娥姓谢氏,豫章人,估客女也。

生八岁丧母,嫁历阳侠士段居贞。

小娥父畜巨产,隐名商贾间,常与段婿同舟而货,往来江湖。

时小娥年十四,始及笄,父与夫俱为盗所杀,尽掠金帛,与童仆辈数十悉沉于江。

初父之死也,小娥梦父谓曰:“杀我者,车中猴,门东草。

”复梦其夫谓曰:“杀我者,禾中走,一日夫。

”小娥不自解悟常书此语广求智者辨之历年不能得。

至元和八年春,余罢江州从事,扁舟东下,淹泊建业。

有僧齐物者,重贤好学,与余善,因告余曰:“有孀妇名小娥者,每来寺中,示我以十二字谜语,某不能辨。

”余遂请齐公书于纸,乃凭槛书空,凝思默虑,坐客未倦,了悟其文。

令寺童疾召小娥前至。

余曰:“若然者,吾审详矣,杀汝父是申兰,杀汝夫是申春。

‘车中猴’,车字去上下各一画,是‘申’字,又申属猴,故曰‘车中猴’;‘草’下有‘门’,‘门’中有东,乃兰字也;又‘禾中走’,是穿田过,亦是‘申’字也。

‘一日夫’者,‘夫’上更一画,下有日,是‘春’字也。

小娥恸哭再拜,书“申兰、申春”四字于衣中,垂涕而去。

尔后小娥便为男子服,佣保于江湖间,岁余,至浔阳郡,见竹户上有纸榜子,云召佣者。

小娥乃应召诣门,问其主,乃申兰也。

兰引归,娥心愤貌顺,在兰左右,甚见亲爱。

金帛出入之数,无不委娥。

兰与春,宗昆弟也。

一日,春携文鲤兼酒诣兰,娥私叹曰:“李君精悟玄鉴,皆符梦言,此乃天启其心,志将就矣。

”是夕,兰与春会,群贼毕至,酣饮。

暨诸凶既去,春沉醉,卧于内室,兰亦露寝于庭。

小娥潜锁春于内,抽佩刀,先断兰首,呼号邻人并至。

春擒于内,兰死于外,获赃收货,数至千万。

时浔阳太守张公,善娥节行,为具其事上旌表,乃得免死。

时元和十二年夏岁也。

复父夫之仇毕,归本里。

里中豪族争求聘,娥誓心不嫁,遂剪发披褐,访道于牛头山。

娥志坚行苦,霜春雨薪,不倦筋力。

十三年四月,始受具戒于泗州开元寺,竟以小娥为法号,不忘本也。

其年夏月,余始归长安,途经泗滨,复见小娥于善义寺。

后数日,告我归牛头山。

扁舟泛淮,云游南国,不复再遇。

君子曰:誓志不舍,复父夫之仇,节也。

知善不录,非《春秋》之义也,故作传以旌美之。

8、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始及笄(才)B. 春携文鲤兼酒诣兰(拜访)C. 志将就矣(完成)D. 善娥节行(善待)9、下列选项中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一样的一组是()A. 初父之死也复父夫之仇毕B. 常与段婿同舟而货垂涕而去C. 小娥乃应召诣门乃申兰也D. 此乃天启其心其年夏月10、下列对文章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小娥不自解/悟常书此语广/求智者/辨之历年不能得B. 小娥不自解/悟常书此语/广求智者辨之/历年不能得C. 小娥不自解悟/常书此语/广求智者辨之/历年不能得D. 小娥不自解悟/常书此语广/求智者/辨之历年不能得11、下列选项,都能直接体现小娥坚贞性格的是()①凝思默虑②书“申兰、申春”四字于衣中③在兰左右,甚见亲爱④先断兰首,呼号邻人并至⑤为具其事上旌表⑥遂剪发披褐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⑤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娥本是商人之女,十四岁那年突遭横祸,父亲、丈夫都被歹人杀害,沉尸江中。

两人被害后,冤魂不散,双双向小娥托梦,但小娥难以理解其中意思,一时难以报仇。

B.“我”罢官东下,途经建业,去拜访好友齐物和尚时偶遇小娥,通过字形和意思解开了小娥梦中的暗示,帮助她知道了仇人的姓名,小娥也因此感恩戴德。

C.小娥为报仇女扮男装,飘零辗转,不料雇佣她的主人正是仇人申兰。

小娥隐忍恭顺,赢得了申兰的喜爱信任,并终于趁申氏兄弟不备手刃两个仇人,得偿所愿。

D.小娥的忠贞赢得了很多人的同情和尊重。

浔阳太守为她求情免死;豪族子弟仰慕小娥,争相向她求婚。

但小娥不为所动,一心修道,最后在善义寺出家为尼。

Ⅱ卷(54分)13、翻译句子(8分)(1)有孀妇名小娥者,每来寺中,示我以十二字谜语,某不能辨。

(4分)(2)知善不录,非《春秋》之义也,故作传以旌美之。

(4分)四、古诗和默写(15分)14、古诗词鉴赏(7分)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

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1)“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3分)(2)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4分)15、默写(8分)(1)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2)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3)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选自王勃《》)(4)_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5)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6)《赤壁赋》中用比喻修辞感叹个人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

五、现代文阅读(21分)手萧红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手:蓝的,黑的,又好像紫的;从指甲一直变色到手腕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