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游戏活动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游戏活动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游戏活动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游戏是小孩子最喜欢的一种活动。

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儿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性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

”在游戏中我们所获得的轻松和愉快,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

然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用游戏方式将音乐和孩子连接起来,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艺术美、技巧美和形象美,恰好应和了小学生的好动、好玩心理,同时,以兴趣带动方式,使小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音乐天堂,而这样正好就提升了我们音乐教学的效果,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经过近两年小学低段音乐教学工作的摸索和实践,我总结出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我认为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游戏不同于其他一般的音乐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本身的体验与感受,剥离外在形式的虚繁,紧扣音乐的实质,从根本上服从音乐的指导。

它从音乐本身入手,让小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通过音乐游戏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情节,感受音乐的魅力。

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创造者。

比如:
1. “小猫钓鱼”游戏:例如学生在认识“1、2、3、4、5”这五个音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小猫钓鱼”的游戏教学,让一位学生扮演小猫,把1、2、3、4、5五个音符写在形象可爱的“小鱼”身上,“小猫”钓到“5”时,让身上贴有“5”的学生唱“sol”,钓到“4”时,让学生唱“fa”,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能识别这些音符了。

还可以在学习歌谱时,教师将音符做成“小贴符”,并将不同的“小贴符”贴在学生身上,在教师弹到某一个音时,相应的学生便会跳起来,并大声唱出这个音,这就让学生伴随着跳跃的音符,自己跳动起来,进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升了学生“听音乐”的能力。

二、音乐游戏的课堂教学可以真正的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比如教学时可以设计《智慧树》的游戏。

在黑板上先给每个大组的孩子们“种”下智慧豆。

当哪一组的同学纪律表现最好或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积极被表扬一次时,老师就让哪一组的智慧豆发芽,在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凡是被表扬加分的就让智慧豆长叶,最后看哪组同学的智慧豆最先开花结果。

这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在音乐游戏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主动探究的精神。

老师做的事就是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游戏情景,让学生感受音乐;设计好音乐游戏,让学生扮演好游戏角色去学习音乐。

如在《蜗牛与黄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单独或合作扮演蜗牛、黄鹂、葡萄架等角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体现自己的价值,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都能得到提高。

四、教材里的歌曲要求孩子们能够背唱,但记歌词是一个问题,如果巧用方法那就不是问题了。

例如《火车开了》这一课,我采用了开火车‛的游戏,让学生们把小凳子摆成一列长长的火车,让学生坐在上面。

然后找一名学生扮演火车司机,其他学生扮演乘客。

教师启发学生模仿火车开起来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然后教师说出“咔嚓、咔嚓、火车开了”这句歌词,之后接着说:“这列火车开得又快、又稳、你们说它跑得多么好”。

教师接着问:“谁开着火车?火车带着我们去哪呢?从而引发了“火车司机,开着火车,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向前奔跑。

”这两句歌词,教师也加入学生当中和学生一起游戏,同时带学生反复读这几句歌词,避免了以往那种令学生不感兴趣的死记硬背。

五、游戏能给孩子们带来快活和满足,使孩子体验到玩一样的感觉、自愿自主地、不知不觉地、快活地投入到运动中去,在唱唱、跳跳、敲敲等活动中激发儿童对音乐活动兴趣、参与的欲望和热闹的感情。

例如:在教学《闪烁的小星》这一课时,我首先请求学生自己想象一下,星星是怎样闪耀的,然后请求学生开动脑筋,用肢体语言将星星闪耀的样子表示出来。

学生兴致高涨,有的举起双手用五个手指头做星星,还有的用自己的眼睛做星星眨眼睛的动作。

学生们在学习的同时不仅进步了审美力、调动了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发明心理素质、实现创造性。

六、在情景教学中,多元的模仿游戏活动也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儿童喜欢新奇、空想,童话便以它奇特的功效使他们展开想象,这对儿童具有很大的魅力。

如森林音乐会中,他们扮演乌龟爬行来领会四分音符节奏,扮演小兔蹦跳领会八分音符节奏,模拟小鸟飞领会附点二分音符节奏。

在进行二部和声音练习时,便让一半小朋友扮演大青蛙,一半小朋友扮演小青蛙。

小青蛙唱的高,大青蛙唱得低,大青蛙叫一声,小青蛙应一声,然后大小青蛙一起唱。

这样儿童很快控制了二部合唱,,音也唱得准。

当他们听到大青蛙和小青蛙一起叫的声音是这样协调好听,一种求知的愿望便在他们心灵里萌发出来。

这样,在教授这些内容时,教师和儿童一齐沉浸在童话世界里,使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发生了浓重兴趣,同时
也充足施展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七、通过歌表演、集体舞发挥学生创造力。

低年级学生好动,每学会一首歌,会兴奋得手舞足蹈,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让他们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姿态,动作来体现对音乐的表达。

有的歌词简单易理解,就让学生自己去编、去做。

如《国旗国旗真美丽》,这些歌曲轻松愉快,歌词生动形象,老师通过歌词中的自然景色的描写启发他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自编动作。

集体舞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群体意识,它动作较难,须由教师教跳。

除课本上要求的,还要自创一些组合,如汉族秧歌、蒙古硬肩、多姿多彩的民族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他们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发展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以及美的鉴赏力都有积极作用。

八、寓德育于音乐游戏中音乐游戏在德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和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

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生动形象的表现,融入人的精神世界,通过美妙的音符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启迪学生的道德情操。

它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将音乐艺术的美感与思想教育巧妙地融汇在一起,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在音乐《龟兔赛跑》、《彼得与狼》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先一边聆听音乐,一边听我的讲述,再请学生根据音乐中的形象,分角色来演一演,最后请学生起来说一说你从表演中明白了什么?以此培养学生勇敢机智、不骄不躁的德育品质。

总之,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小学的中低段,应依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征,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联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庞杂的音乐原理和枯燥的技巧训练转化成活泼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具体,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觉活动和活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联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约束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高兴的氛围中获得音乐知识、技巧,培植思维才能,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实现课堂结构改革后地高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