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教师教育学院应晓波22100610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之间的相互影响。

包括气候的变化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涵盖了人类的战争,人口增长,人类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通国对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气候的了解及其及气候变化(侧重于气温)对我们生活产生影响的影响分析,还加上对人类战争,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了解和分析,明确人类只有约束自己的行为,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模式,才能实现人类的更好的生活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的观点。

前言:
随着人类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我们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人类影响生态环境的能力也越来越显著,生态的环境在近些年来遭受我们广泛的破坏。

森林植被锐减、不少物种灭绝、淡水资源短缺、绿野变为沙漠、环境趋于恶化。

这不是局部事件而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只是存在区域差异而已。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成为人类力图与环境合谐相处、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抉择,也应该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理念与责任。

那么就人与生态环境这一话题,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并就这一问题做一些分析。

正文:
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有了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这一变化可大致归因于各种物理、化学以及后来才出现的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

人类出现之后,各种自然的与人为的因素共同塑造和改变着生态环境,后者逐渐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而且这种影响力在现代社会愈益显现。

在生态环境自身演变的历史上,人类既有可能是幸运儿,也有可能是受害者。

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因子,人类在利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同时反馈于人类——既有可能报答、施惠于万物之灵,也会对灾难的始作俑者施以报复。

为了更好地认识当今的环境状况则需要追溯其发展变化的历史,而人类社会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因此,无论是基于现实的还是历史的,生态环境探究都有理由回顾历史。

一、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研究结果
竺文认为:仰韶和殷墟时代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高于当代2℃;周朝早期寒冷,春秋时期变暖,这一温和气候一直持续至西汉;东汉趋于寒冷,并延续至南北朝;隋唐至11世纪初气候温暖;12世纪初气候转寒并延至14世纪,其中13世纪初、中期存在短暂温暖;15至19世纪气候寒冷,其中17与19世纪更为寒冷;近5 000年来最低温度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1200和1700年,气温摆动范围1—2℃;在400至800年期间内,可以分出50至100年为周期的小循环。

①而后,王绍武、于希贤、满志敏、王子今等诸多科学家对竺可桢的观点进行的修正和完善。

1988年成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01年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20世纪全球平均地
表温度上升了0.6℃左右,冰盖、冰川减少,海平面升高,而且这种趋势还会继续;
“正如现代气候模式预测的那样,过去100年的变暖很可能是气候自身的变化,过去1000年气候数据的重建亦指出,这种变化可能完全由自然因素引起”,而“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性气候变暖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变化对自然与人类社会系统产生了一系列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二、全球气温升高带来的影响

馬克.林纳斯在其的《改變世界的6℃》中提到:如果地球气温升高6℃,那将会是一场无法挽回的灾难。

如果气温升高1℃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美国的大粮仓,将便会寸草不生的大漠,11000年来乞力马扎罗峰一直戴着的雪白冰帽将不复存在,整个非洲大陆成了真正的无冰世界,受全球气温升高1℃影响最大的是热带的珊瑚。

其中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将会全部死亡。

这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的排量增加,增加的二氧化碳融入海水中,使得海水的酸性大增,这对于海洋低级生命来说是致命的。

如果气温上升3℃那么就意味着全球变暖的趋势将彻底失控,人类再也无力介入地球气温的变化。

亚马孙热带雨林将频频遭遇火灾,最终变成荒漠;南部非洲和美国西部开始出现更大面积的沙漠;印度河水位开始下跌,印度与巴基斯坦因为抢水而爆发冲突乃至战争;欧洲大陆和英国,夏季干旱高温与冬天极冷相伴而来,一些低海拔的沿岸地区被海水淹没。

气温上升5~6℃时,地球将面临着彻底的灾难。

一旦全球气温上升5~6℃时,绿色阔叶林将重现加拿大北极圈,而南极的腹地也会有类似的情景。

然而,由于陆地大部分被淹没,动植物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有95%的种类灭绝,因此地球面临着一个与史前大灭绝一样的最后劫难。


因此,气温变化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是全方面的,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将真正导致文明的颠覆,人类的毁灭基本不可避免。

故而人们应该从身边的点滴做起,来阻止气温的进一步升高,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增强。

三、人类战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公元1400年到1900年的时间跨度内,有一种周期性的循环,即在一段动乱之后,接着会有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在这个500年期间,有两个灾难性的动乱时段和三个相对平静的时期,它们与气温的变化呈反相位的波动。

这一模式不仅呈现于欧亚大陆范围,而且在全球范围不同地区的三组与战争相关的历史数据中也不同程度地得到印证。

除此之外,19世纪晚期,当南半球的气候处于最近1000年期的最冷时期,该地区非洲南部的战争的战争发生频率也处于高峰。

简言之,相对的和平稳定与战争动乱,呈周期性波动,是这个500年期间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其与气温变动周期相关联。

由以上事实说明人类的战争能够影响气候的变化,从而反过来影响人类自己。

气候变冷阻碍了农业生产,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物价膨胀,频繁的战乱,灾荒,以及人口的持续下降等等。

并且现在更多的热武器运用于战争之中,更容易引起气候的变化,故而反对战争,追求和平是当今世界一个重要的主题。

四、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口增长过快,首先回导致资源需求量的大量增加,包括粮食、淡水、森林、能源等。

本来地球的资源就有限,人口增长过快将过分的索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其次人口增长过快,还将导致废弃物的增加,但是生态自净能力不增反少,将会长生大量闲置的废弃物,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

同时,人口增长过快,还会导致土地需求量地增加,从而直接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影响生物的多样性。

在人类现代生活中,物种以100~1000倍的自然速率消失,这是从6500万年前白圣纪末期恐龙绝迹以来,动植物最大量灭绝的时期。

除此以外,还有一系列的问题将会产生。

尽管我们在国际间和国家层面上已经有足够健全的社会机制,而且目前社会和技术的进步已经发展很高的程度,但是,人口也达到了极大的规模,生活达到了更高的水准,政治疆界也更加严格,这些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选择的约束条件。

我们寄希望于积极的社会机制,以期有助于人类更加适应自然,对未来的挑战扮演一个更加积极有效的角色。

注释
①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原载《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此据氏着:《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75—498页。

②孙成权、高峰、曲建升:《全球气候变化的新认识——IPCC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概览》,《自然杂志》2002年第2期。

③/pic_ks5u/2008-9/8/8279.shtml
④馬克.林纳斯《改變世界的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