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全面分析了城市化的内涵与主要理论,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理论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化未来城市内涵理论趋势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
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对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关注。
研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有必要深入系统地把握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理论。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主题,是对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大战略。
城市化是动态的演化过程,城市化发展理论也是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各种理论的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对这些理论的综合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城市化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不仅可以使我们在理论上对城市化运动过程和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而且能够使我们在城市化建设中少走弯路,更自觉、更有意识地推进和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内涵关于城市化的概念,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定义,这是因为城市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涉及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各学科从各自的研究角度、研究领域提出了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城市化定义,尽管不同学科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但大家一致认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它包括人口的非农化、产业的高级化、地域景观的复杂化等。
城市化既然是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涵义是丰富的,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界定。
城市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不同的学科依据各自的角度而有不同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提高。
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衡量标准,也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许多学者把对人口城市化的研究作为研究城市化的突破口和主要内容。
因为人是文化的载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在地域内的大量聚集是城市化的重要前提,在人口聚集基础上形成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城市聚集功能和规模经济优势的发挥促使城市发展、城市辐射功能加强,使城市化得以实现。
2、地理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指从空间上看,非城市地域逐渐转化为具有以集中和高密度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性地域特征。
从空间、地域角度上看,一个城市有许多次级地区,如商业中心、工业区、居住区等等,每个次级区域通过交通和通讯设施联结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整合的空间联合体。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地域不断扩展,形成更多的居住、商业或工业区,使原来的农村地域逐渐转化为城市区域或卫星城镇,甚而形成新的城镇,城市的规模、等级、数量都得以发展。
3、经济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指经济结构、经济联系方式、生产方式、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的聚集等日益趋向于城市经济特征。
人们主要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二、三产业等非农业经济相对发达,职业的专业化分工明确,产业间和经济部门间联系方式密切,社会化程度加深,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益突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持续提高。
4、社会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指随着人们社会身份、职业、社会角色的变化,人们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社会交往、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进步与改善。
相对人口、经济活动等城市化因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更为深刻,难度也更大。
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作为文化载体的人自身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持续全面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5、文化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文化学的城市化含义注重从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的过渡,认为城市化并非简单地指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而应该是指社会中城市与非城市地区之间的来往和相互联系的日益增多的文化程度。
在城市化含义上,不同学科根据各自的角度和侧重点进行解释。
城市具有经济特定功能、高密度人口、紧密的社会关系、高度的社会化分工、整合的跨区域组织、丰富的文化生活等特征,并且随着城市化过程,城市化的含义也在演变,城市化涵盖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上述几个方面。
二、城市化的主要理论问题1、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协调度问题根据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与工业化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相关的对应关系。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工业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市化则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决定着经济社会历史演进的节拍。
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关系,可以把城市化设定为同步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的三种模式。
同步城市化模式是指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的发展模式,即城市化与国家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这种相关性表现得相当明显;过度城市化又可称为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模式。
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难以赶上人口增长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不能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往往造成严重的“城市病”;滞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模式。
这是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而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市发展的消极的城市化模式。
由于其违背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结果不仅不能很好发挥城市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而且还会引发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
城市化不仅是工业化的反映,人口及先进生产要素的积聚本身就能够产生出巨大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不仅构成工业化新的推动力,而且还带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使之适应新的工业化时代生产组织的要求。
如果说工业化意味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那么城市化则意味着更深层次的社会进步。
西方发达国家及世界多数国家是同步并行发展,而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与水平落后于工业化,亦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城市规模效益问题。
城市规模 (City Size)即城市的大小,是指在城市地域空间内聚集的物质域经济要素在数量上的层次差异性,它主要包括城市人口、经济活动能力、建成区土地面积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定的经济规模吸纳着一定的就业和人口规模,而一定的人口规模又要求有一定的土地规模。
影响城市发展的经济规律是多元的,它们同时以不同的方式和强度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形成一个复杂的作用体系。
指标不同,城市规模的含义也不同。
最普遍的指标是户数与人口数目,为了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和进行城市建设,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大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五十万以上的城市。
中等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二十万以上、不满五十万的城市。
小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二十万的城市。
”城市规模是由综合效益决定的,只要能取得社会、经济、政治、生态和文化等的效益最大化,无论多大的城市规模都是合适的。
城市规模的理论研究表明合理的城市规模由成本——收益曲线所决定。
在城市的总收益TB与总成本TC相差最大的S点(即净收益最大),城市达到最优规模。
这里的总成本、总收益的概念应该扩充开来,不单指经济成本和收益,还应该包括社会、生态、环境、文化及政治等各方面的综合成本与收益。
城市的最优规模应该是综合效益最大化时的规模,不能人为地加以限制;当然不同城市因客观基础条件不同成本—收益曲线各异,最佳规模也就不能一概而论,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
正是因为如此,世界上以城市规模为指标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从来就是多样化的。
既有以大城市为主体的集中型发展道路,也有以中小城市占多数的分散型发展。
前者如英、美、日,后者如德、法、意等。
无论集中型还是分散型都有成功的例子,这也说明了城市发展的规模不能人为地加以约束,而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由市场效益机制具体决定。
城市规模的收益和成本曲线示意图成本与TC收益TB0 S1 SS2 城市规模3、城市(镇)体系问题城市(镇)体系(Urban system)是指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域范围内,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具有不同规模和不同职能的各种城市和城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1]。
城市体系的变化反映了城市体系内各种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城市体系所在的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方针、政治变化、经济发展、对市、镇的定义(市镇设置标准)和对市镇人口的统计口径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首先是从本地区内部开始,形成自己的经济发展中心即城市。
随着区际分工与交易的发展,各经济区由于异质性而产生不同的比较成本利益,贸易往来进一步密切,继而形成辐射面积更广阔的区域经济中心和全国性的大中城市。
区域城市之间的具体经济联系是通过产业链和贸易往来而自然形成的。
这是大中小城市体系形成的基本规律。
城市的扩展,人口的增长,大、中、小城市群沿着主要交通干线,尤其是交汇点分布,迅速成为都市、或都市附加的地区。
这些地带,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加强、贸易的增多,促进了运输业和通讯业的发达,促成了城市体系的产生。
大城市与中小城市整合成经济学上的体系,并超越了地区和国家行政体系的划分。
在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上,集中了单一的、要点的个别城市体系,或许最终会整合为全国性城市体系的一部分。
城市体系或城市群是由现存的单个的城市发展成的。
这种地区性或全国性的城市群填充的过程并不限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和城市人口高密度的地区,随着都市的膨胀更容易形成都市网络。
主要的城市和地区的主要中心(在交通要点、新的行政中心、新的工业区)逐渐形成带状的城市群。
这种体系在一些国家已开始出现:如巴西的最南端从里约热内卢到圣保罗,墨西哥从墨西哥城到韦拉克鲁斯,埃及从亚历山大到开罗,印度尼西亚从雅加达到苏腊巴西等等都形成了城市群的雏形。
发达国家从未经历过发展中国家这种持久的乡村人口增长和高密度。
因而发展中国家在大的区域内都市和乡村的高人口密度导致新的都市形式产生。
这种都市和乡村的聚合将蔓延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印度的北部、西部和东部。
在发展中国家组成这些都市体系的最大城市可能将更容易整合到发达国家的体系中,而不是其自身国家的较低体系中。
全球都市核心和乡村外围组成一个并非完全整合的都市系统。
我国的城市化应当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在调控城市人口的同时,重点开展以“中心带动,圈层外推”为框架的城市体系建设工作,把城市化建立在经济区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城市规模结构和区域空间结构的合理化,从而以城市群体的整体吸引力汇集区域内外的有效资源,为区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牵引力。
4、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城市是城与市的统一体,城是人口与建筑物的密集之地,市是商品交换之所。
城市产生于“市”的发展,即产生于交换的发展,但当城市多样化的交换达到一定规模时,某些商品就地生产就会比远道运来更合算,于是城市这类商品的生产就会发展起来,人口的聚集就更多,城市的规模和需求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