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最新版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最新版


在骨骼与雌激素受体 60 mg /片,口服每次60 mg,每 结合,发挥类雌激素 日1 次。 的作用,抑制骨吸收,
增加骨密度,降低椎 体骨折发生的风险
有轻度增加静脉栓 塞的危险性;不适 用于男性骨质疏松 症患者
甲状旁腺素类似物
间断使用小剂量PTHa 20 μg /次,皮下注射,每日1 次。 临床常见的不良反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2017)
.
主要内容
一、概述 二、发病机制 三、危险因素 四、临床表现 五、骨质疏松症防治
.
Part1.概述
.
骨质疏松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 是最常见的骨骼疾 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 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维生素K2类(四 烯甲萘醌)
骨碎补总黄酮 制剂
淫羊藿苷类制 剂
锶盐(雷奈酸锶) 人工虎骨粉制 剂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
抗骨质疏松症药物
名称
作用机理
用法用量
安全性
双膦酸盐类药物
阿仑膦酸钠 唑来膦酸
特异性结合到骨重建 活跃的骨表面,抑制 破骨细胞功能,从而 抑制骨吸收
70 mg /片,口服每次1 片,每周 1 次; 10 mg /片,口服每次1 片, 每日1 次;空腹服用,服药后30 min 内避免平卧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
骨质疏松危险因素
可 控 因 素
.
如:内分 泌系统疾 病、风湿 免疫性疾 病、慢性 肾脏及心 肺疾病等
如:糖皮 质激素、 抗癫痫药 物、促性 腺激素释 放激素类 似物等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
Part4.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随着病情进展,骨量不断 丢失,骨微结构破坏,患者会出现骨痛,脊柱变形,甚至发生骨质疏松 性骨折等后果。部分患者可没有临床症状,仅在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 严重并发症后才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静脉滴注至少15 min 以上,药物 使用前应充分水化。
胃肠道不良反应; 一过性“流感样” 症状,多在用药3d 内明显缓解 肾脏毒性 下颌骨坏死 非典型股骨骨折
鲑降钙素
降钙素类
抑制破骨细胞生物活 性,减少破骨细胞数 量,减少骨量丢失并 增加骨量;明显缓解 骨痛
鲑降钙素鼻喷剂,2 mL ( 4 400 IU) 鼻喷剂型鲑降钙素
/瓶,200 IU 鼻喷,每日或隔日1 具有潜在增加肿瘤
次;
风险的可能,鲑降
鲑降钙素注射剂,50 IU/支,50 钙素连续使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间
IU 或100 IU 皮下或肌肉注射,每 一般不超过3个月
日1 次。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
名称
雷洛昔芬
特立帕肽
抗骨质疏松症药物
作用机理
用法用量
安全性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类
加骨密度;能增加肌 肉力量和平衡能力, 降低跌倒风险,进而 降低骨折风险
0. 25 μg/粒、0. 5 μg/粒或1. 0 μg/ 粒,口服每次0. 25~1. 0 μg,每 日1 次。
0. 25 μg /粒、0. 5 μg /粒,口 服每次0. 25 μg,每日1 次或2 次 或0. 5 μg /次,每日1 次。
发生率最高的是 椎体骨折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
流行病学
1990-1992 年间,50 岁以上髋部骨折发生率男性为83 /10 万,女性 为80 /10 万; 2002 - 2006 年间,此发生率增长为男性129 /10 万和女 性229 /10 万,分别增加了1. 61 倍和2. 76 倍。发生髋部骨折后1 年之 内,20%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者致残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
Part5.骨质疏松症防治
.
骨质疏松防治
骨骼强壮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骨质疏松性骨折会增加致残率 或致死率,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同等重要,骨质疏松症 的防治应贯穿于生命全过程。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防治目标包括: 1.改善骨骼生长发育,促进成年期达到理想的峰值骨量; 2.维持骨量和骨质量,预防增龄性骨丢失; 3. 避免跌倒和骨折。 骨质疏松症初级预防: 指尚无骨质疏松但具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 者,应防止或延缓其发展为骨质疏松症并避免发生第一次骨折; 骨质疏松症二级预防和治疗: 指已有骨质疏松症或已经发生过脆性 骨折,防治目的是避免发生骨折或再次骨折。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
流行病学
我国50 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20. 7%,男性为14. 4%; 60 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 50 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约为15%,50 岁以后椎体骨折的患病率 随增龄而渐增,80 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可高达36. 6%。
.
基础措施
.
抗骨质疏松症药物
骨吸收抑制剂 骨形成促进剂 其他机制类药物 中药
双膦酸盐(阿 仑膦酸钠、唑 来膦酸)
降钙素(依降 钙素、鲑降钙 素)
雌激素(雌、 孕激素)
选择性雌激素 受体调节剂 (雷洛昔芬)
RANKL抑制剂 (迪诺塞麦)
甲状旁腺激素 类似物(特立 帕肽)
活性维生素D及 其类似物(阿尔 法骨化醇、骨化 三醇)
危害最大的是髋部骨折
我国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次数
我国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医疗费用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
Part2.发病机制
.
发病机制
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
Part3.危险因素
.
骨质疏松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受多重危险因素影响的复杂疾病
白种人高于黄种 人高于黑种人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定义
以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
一般指70 岁以后发 生的骨质 疏松
骨质疏松的分类
一般发生在女 性绝经后5 ~ 10 年内
主要发生 在青少年, 病因尚未 明
.
指由任何 影响骨代 谢的疾病 和/或药物 及其他明 确病因导 致的骨质 疏松。
能刺激成骨细胞活性,
应为恶心、肢体疼
促进骨形成,增加骨
痛、头痛和眩晕;
密度,改善骨质量,
治疗时间不宜超过
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
24 个月
折的发生风险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
抗骨质疏松症药物
名称
作用机理
用法用量
安全性
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
阿尔法骨化 醇
骨化三醇
促进骨形成和矿化, 并抑制骨吸收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