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建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新模式
摘要:学校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这四个要素构成的,目前高职院校里的英语教学还存在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建立语言运用和文化传授相结合的新模式,有其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起点不同,基础不同,知识层次结构也不同。
这就需要学生所在的院校建立完善的辅助政策,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教学,使之培养的学生具备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这也为学生毕业增加了就业机会。
这不仅是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也是适应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模式
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这四个要素构成的。
因此,如果高职院校里的英语教学不能满足当前形势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就应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并找出其中的原因。
1、师资队伍薄弱,投入不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的专业知识、学历结构、实践技能、科研水平等,都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但由于师资力量紧缺,教学任务繁重,大部分教师都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进修、培训和科研活动等,知识结构也得不到更新、完善。
据悉,还有不少英语教师采用教师+黑板+粉笔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以自己为主体。
而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
使学生成了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缺乏实践的时间与空间,从而难以提
高语言的交际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局限了学生的思维,还限制了他们学习潜能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学生层次不齐,学习兴趣不浓
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加快发展,大量扩招,使学生的学习素质普遍偏低。
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他们经过正规的高考,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二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等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初中学过三年英语。
但基础差,大部分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
因此,学生出现了英语水平层次不齐,而整体的基础又较差的情况,这就给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带来了不少因难。
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职高专学生感到英语难学,对英语也不愿加以重视,他们学习英语是为了考试、拿毕业证,而对英语本身并不感兴趣。
因此,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应首先注意的。
3、教学内容存在偏差,忽视了应用能力的培养
大部分高职院校过于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扩展.在教学内容上,基本以词汇讲解、语法分析、课文翻译为主,注重读写能力,却忽视了听说等语言技能的训练。
此外,还有很多高职院校搞应试教学,把通
过等级考试与毕业证挂钩,使学生只关心最后的分数,而不在乎是否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得到了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4、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教学设备陈旧
由于学校过分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大部分高职高专的教师长期都以系统讲授为主。
教师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垄断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被动地服从。
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没有英语语言的环境。
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加上学生的基础本来就差.且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陈旧,教师不能有效地进行现代化教学,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难以达到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应用能力较强的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二、如何建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新模式
1、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使之掌握交际能力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的工具。
在教学中,只有从语言是交际工具的角度出发,把外语教学过程变成言语交际的过程才能达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就是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为主旨,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教学。
学生只要会用,敢讲就行。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遵循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交际活动方式。
初级阶段的学生所掌握的英语词汇量不到2000个,因此只要求会一般的日常表达即可。
教学活动可以采用语言游戏、扮演角色、阅读课文或对话等。
中级阶段的学生词汇量是在
2000-5000左右,要求尽量做到发音准确,能够较流利地用英语表达,并且了解一般性的公文写作知识和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教学
活动可采用扮演角色、课堂编讲故事、写日记、写信等。
高级阶段的学生所掌握的英语词汇量是5000以上,要求在英语表达中尽量做到用词准确,流畅自如。
能说能写。
教学活动可以采用模拟情景、扮演角色、编讲故事等。
2、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高职高专的大部分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文化知识程度不是特别深,而且随着高职高专院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一间教室里的学生上课人数激增,非常不利于语言教学的进行,课堂上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上课的学生人数多更不利于多媒体教学,师生间的互动几乎为零。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建构主义的理念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中心,而教师成为学生的指导者。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任务中来。
这样也使得教学重点就放在了学习过程上,而不是学习结果上。
以旅游英语专业为例,学校可以实行“订单式”培养,与其他城市大学生就业中心联合办学。
因此,这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如旅游英语、旅游法规和其他一些公共课程)都是以培养在社交中能够具有运用旅游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向旅游业第一线并具有旅游英语专业扎实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导游、旅行社和酒店管理等工作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
教学中,教师可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组织小组活动、模拟情景、扮演角色等。
学生基础差的,不太会用英语表
达的,适当可用中文代替,老师可以帮助翻译。
这样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师生达到了互动,教师对学生给与了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3、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表明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要真正了解和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同时要了解和掌握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
语言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心理特征和风俗习惯,并表现出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
比如在爱斯基摩语言中,关于“雪”的词语非常详尽,分类非常细致,通常是一种形式的“雪”用一个词来表示,例如:“房子上的雪”、“正在下的雪”、“已经下完的雪”,都分别用不同的词来表示,这反映了当地“雪的文化”。
因为这里的人终年与雪打交道。
中国的北方冬季时间长,人们也对“雪”有不同的分类:“大雪”、“小雪”、“雨夹雪”、“暴风雪”等等。
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文化的传授和吸取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个环节进行的。
这就首先要求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
教师平时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备课时要注意多搜集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采用比较或对比文化差异的方法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
比如,在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民俗年画里常有蝙蝠和鹿的图案,意为“福禄寿喜”。
这是因为在中国人看来“蝠”与“福”同音,“鹿”与“禄”同音,蝙蝠和鹿一起组图表示福禄二字。
所以中国人认为蝙蝠是吉祥的象征。
而在英国人看来,蝙蝠是邪恶的动物,总是与罪恶和黑
暗势力联系在一起的。
这样,通过比较或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可以逐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掌握运用英语的正
确方法。
三、结语
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建立语言运用和文化传授相结合的新模式,有其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起点不同,基础不同,知识层次结构也不同。
这就需要学生所在的院校建立完善的辅助政策,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教学,使之培养的学生具备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这也为学生毕业增加了就业机会。
这不仅是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也是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l】湖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2】张红玲垮文化外语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张德鑫.中外语言文化漫议.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