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玉米科学施肥的原则与技术

浅谈玉米科学施肥的原则与技术

浅谈玉米科学施肥的原则与技术【摘要】施肥是玉米获取高产,提高玉米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措施之一。

玉米的施肥数量和方法及施肥时期,要根据玉米的产量指标,玉米的吸肥规律、土壤肥力基础,肥料种类和数量、种植方法以及玉米品种和密度等灵活运用。

【关键词】玉米科学施肥;原则;技术
1.玉米合理施肥的原则
1.1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
有机肥与氮磷钾化肥配合施用,不仅增产,而且能培肥地力,提高农田中氮磷钾养分含量,有利于稳步、持续和协调地提高粮食产量。

施用氮磷钾等化肥,除补足当季作物带走的养分外,还使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增加。

1.2氮磷钾化肥配合施用
一般认为,玉米每生产100kg籽粒需要吸收n3.0~2.18kg,p2o51.33~0.83kg,k2o2.41~2.50kg。

n∶p2o5∶k2o为3∶1∶2.8。

玉米吸收的n、p、k比例和小麦以及其他禾谷类作物相近,但玉米单产高,单位面积实际吸收养分数量远高于其他作物。

1.3肥料深施入土
土壤中的矿质养分是通过根系吸收利用的,应根据玉米根系的生长分布特点施用肥料。

玉米的主体根系分布在0~40cm土层中,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后期深层根量增加。

根系的横向分布集
中在0~20cm范围内,且10~20cm范围内吸收活力最旺盛。

因此,玉米生产实践中,基肥深施有利于根系的吸收,追施化肥,则以深施10cm以上和距离植株10cm集中施用较为合适。

1.4施肥与灌水或降雨相结合
肥料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根系吸收利用,所以施肥必须与灌水相结合,才能提高肥料利用率。

据李世清(1992)研究,在干旱条件下,氮和磷的利用率分别为47.8%和21.7%,灌水之后分别提高到58.8%和29.2%。

依据当年降雨量预报来调节玉米施肥数量和比例,有利于提高肥效。

干旱少雨年份,应增加磷肥和钾肥用量,而在雨水偏多年份适当增施氮肥用量,有利于玉米高产稳产。

2.玉米施肥量
玉米形成一定产量,需要从土壤中吸收相应的养分,产量越高,需肥越多。

在一定范围内,玉米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

玉米合理的施肥量,应根据玉米吸肥规律、产量水平、土壤供肥能力、肥料养分含量和利用率等多种因素确定。

玉米施肥量主要决定于玉米吸肥量、土壤供肥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因素。

而上述因素的测试指标,受土壤、气候、生产和技术等条件影响。

因此,要精确测算出大田生产玉米施肥量是十分困难的。

而在生产上又希望能有一个简而易行的施肥方案作参考。

根据多年研究和生产实践经验,以玉米的吸肥量作为玉米的化肥施用量是可行的。

通常玉米在每亩产籽粒118~1264kg水平下,生产1
00kg籽粒吸收养分量为:纯n3.0~2.18kg、p2o51.33~0.83kg、k2o2.41~2.50kg,平均为n2.68kg、p2o51.11kg、k2o2.5kg。

3.玉米的施肥时期与方法
3.1基肥
播种前施用的肥料称为基肥,作用在于“以粪肥土,以土肥苗”。

因基肥大多数是有机肥料,具有养分完全、富含有机质等特点,长期施用可以培肥土壤,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保证玉米早发稳长。

基肥用量因条件而异,一般有机肥每亩1000~2000kg。

基肥施用方法,通常有撒施、条施和穴施,要因地制宜。

基肥充足时可以撒施后耕翻入土,或大部分撒施小部分集中施;如肥料较少,可全部为沟施或穴施。

集中施肥一般比撒施增产15%~24%。

但肥料较多时,集中施用的优点则不很明显。

需要增施磷肥时,采用磷素化肥作基肥,使磷肥在耕层分布均匀,扩大玉米根群吸收磷肥的范围,更好地发挥磷肥的效果。

氮素化肥用量充足时,可一部分作基肥,与磷肥混合撒施耕翻入土,以提高肥效。

钾肥以全部作为基肥施用效果好。

锌肥和硫肥以作基肥施用效果最好。

如无法作基肥施用时,亦可作种肥或作苗期追肥施用。

3.2种肥
播种时,在种子旁边或随同种子一起施入的肥料称为种肥。

玉米施种肥一般可增产10%左右。

在基肥不足或未施基肥的情况
下,种肥的增产作用更大。

种肥可以满足玉米苗期对养分的需要,有促进根系生长和壮苗的作用。

种肥以速效性氮肥为主,适当配合磷钾肥以提高肥效。

以氮磷钾复合肥作种肥最好。

化肥作种肥时,用量不宜太大,避免烧坏种子,施用种肥时应做到肥种隔离,一般每亩施尿素2~3kg。

3.3追肥
在玉米生育期内施用的肥料称为追肥。

玉米是一种需肥较多和吸肥较集中的作物,单靠基肥和种肥还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尤其夏玉米在施基肥不足或不施基肥和种肥的情况下,增施追肥更为重要。

追肥时期、次数和数量,要根据玉米吸肥规律、产量水平、地力基础、施肥数量、基肥和种肥施用情况等决定。

高产田、地力基础好、追肥数量多的宜采用轻追苗肥、重追穗肥和补追粒肥的追肥法,苗肥用量约占总追氮量的30%,穗肥约占50%,粒肥约占20%。

中产田、地力基础较好、追肥数量较多的宜采用施足苗肥和重追穗肥的二次施肥法,苗肥约占40%,穗肥约占60%。

低产田、地力基础差、追肥数量少的采用重追苗肥、轻追穗肥效果好,苗肥约占60%,穗肥约占40%。

生产上习惯采用的“一炮轰”追肥法,即在玉米拔节至小喇叭口期,将全部化肥一次施下,在施肥较多的中、高产田是很不适宜的。

苗肥一般在定苗后至拔节期(叶龄指数30%左右)追施。

即将过去的提苗肥和拔节肥合为一次施用,有促根、壮苗和促叶、壮秆的作用,为穗多、穗大打好基础。

苗肥除施用速效氮肥外,还可同时施入磷肥和钾肥,亦可施入腐熟的有机肥。

穗肥指玉米拔节期至雄穗抽出前所用的追肥,其中施肥效应最大的的时期是在雌穗小穗分化期至花丝伸长期(叶龄指数53%~77%)。

如一个总叶数为20片的中晚熟杂交种,应在11~15片展开叶时追肥,即以大喇叭口期(叶龄指数60%左右)为中心追施穗肥最好。

此时正处于雌穗小穗、小花分化期,营养体生长迅速,雌雄穗分化旺盛,需肥、水最多,是决定果穗大小、籽粒多少的关键时期。

这时肥水齐攻,既能满足穗分化对肥水的需要,又能提高中上部叶片的光合生产率,运送到果穗中的养分多,促进穗大和粒多。

粒肥是指玉米抽雄穗以后追施的肥料,一般在灌浆期追施为宜。

玉米抽雄以后至成熟期,还要从土壤中吸收氮、磷总量的40%左右的养分。

同时籽粒产量的80%左右是靠后期叶片制造的光合产量。

因此,后期一般应施入一定数量的速效化肥,保证无机营养的充分供给,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促进粒多、粒重,以获高产。

[科]
【参考文献】
[1]郑德春,张显东,栾英颖.吉林省玉米科学施肥技术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科学,2006,(06).
[2]李军,张志鹏,姜翠棉,杨少青.改进玉米施肥技术科学合理施肥[j].农业科技通讯,2008,(09).。

相关主题